《三十六計·第十五計·調虎離山》原文與評析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1]
調虎離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孫子·虛實篇》
【譯文】
等待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時再去圍困它,用人為的假象去誘騙它。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返過來攻我。
【評析】
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占據地形有利的大山,必然橫行無忌,難以捕獲。如果引誘老虎離開大山,那么就很容易捉到它,正所謂“虎落平原遭犬欺”。這是調虎離山的原意。
從引申的意義來說,“虎”指敵人,“山”指敵人占據的有利地形或憑借的有利條件。使敵人離開有利地形,或者使敵人失去有利條件,然后施行襲擊和包圍,都可視為調虎離山之計。
調虎離山一語可能源于《管子·形勢解》。該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虎豹,獸之猛者也,屬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意思是說,虎豹,是獸類中最威猛的。當它們居住在深山大澤之中時,人們就會因懼怕其威風而敬畏它們。君王是天下最有勢力的人。如果深居簡出,人們便會害怕他的勢力?;⒈羰请x開它們所居的深山幽谷而走近人類居住的地方,人們就可以將它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風。做君王的若是離開王宮的門而與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們就會輕視他而以傲慢的態度看待他。所以說,虎豹只有不離開它們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風才會使人感到畏怯。這里雖然尚未使用調虎離山一語,但已經包含只有將老虎調離深山,才能將其制服的意思。后來在民間語言、文學作品中便逐漸出現了調虎離山之計的說法。如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第53回寫著孫大圣對如意真仙說:“才然來,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爭戰,卻著我師弟取水去了?!鼻宕X彩著《說岳全傳》第34回也寫著:“吉青道:我前日在青龍山,中了這番奴調虎離山之計。”
調虎離山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一般情況下,“虎”是指強敵,“山”是指敵人占據的地形條件,在古今中外的戰爭舞臺上,運用各種手段調動敵方脫離有利地形,從而就我之范,被我消滅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一計也被許多人成功地運用在政治、外交、經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
調虎離山之計,關鍵在一個“調”字上,目的是要虎“離山”?!罢{”要做到巧妙、靈活,隱真示假,既要讓“虎”離山,又不致弄假成真,讓“虎”反咬一口。強敵占據地利等于強上加強,好比獸中之王老虎,占據大山,可以橫行無忌。當敵失去地利再行消滅,則更為有利,就好像虎落平川可被犬欺。因此,面對占據有利地形的強敵,強攻不利時就應誘騙、調動敵人脫離良好的自然條件,再去消滅之。
大致來說,“調”有以下方式:
一、亂之以虛。用虛虛實實的手法迷惑敵人造成敵人在判斷上的失誤,使其如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伺機把敵人引誘到對其不利的地形上。
二、激之以智。用智謀來激怒敵人,使其喪失理智,輕舉妄動。這就是兵法所說的“怒而撓之”。
三、誘之以利。以小恩小惠或巨額利益誘騙敵人離開其賴以生存之地。
四、驅之以害。避害同趨利一樣,是人的本性。如果在敵人的內部或外部制造禍害,敵人為了自保就會逃離。
五、曉之以理。如敵人較為明智,就要曉之以利害,使其自動退讓。不動干戈之法是上上策。
人生智謀例說
賈秀才助友贖屋
錢塘縣有一個姓李的后生,在西湖昭慶寺左側有房一所,價值300兩銀子。李生曾借過寺內僧人慧空50兩銀子,3年后,慧空和尚要他連本帶利還100兩銀子。李生見逼債緊迫,只得以房子作了抵押,只找回30兩銀子。和尚住進了李生的房子,李生與母親只得搬走租房居住。李生的朋友賈秀才得知此事后,送給他142兩銀子,其中12兩交房租,130兩用來向和尚贖回原屋。不料,和尚說已修繕過此屋,只有另加銀子才能贖回,實際上他是不愿把房子歸還原主。賈秀才見和尚如此昧心貪利,有心要整治他一下。
一天午飯后,賈秀才來到昭慶寺左側的那所房子。小和尚說他的師父慧空正在樓上午睡。賈秀才佯裝有事見慧空,便獨自上了樓?;劭彰摿艘旅?,在床上睡得正香。對窗的屋內有一個少婦正做針線活,看光景像大戶人家的媳婦。賈秀才見此頓時計上心來,他將慧空的衣帽穿上,對著那個婦人嘻皮笑臉地調戲起來,氣得她放下針線活,跑下樓去,賈秀才迅速脫下和尚的衣帽,放回原處,悄悄地下樓離開。
慧空仍在睡覺,只聽得樓下乒乓的敲門聲,不一會兒沖進房內十來個人,向慧空罵道:“你這個禿驢,膽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良家婦女!”眾人把慧空的衣服扯碎,砸爛了不少東西,威脅說如不快些搬走,就把慧空扭送官府?;劭罩肋@家是一個大戶,惹不起,便答應近日搬走。這時,李生又來找慧空,順利地以130兩銀子的價贖回原屋。
在這里,賈秀才佯扮慧空和尚調戲鄰家的媳婦,假借鄰家之手調慧空和尚這只“惡虎”離開李生的房子。這一錦囊妙計令人拍案叫絕。
崇禎帝果斷除奸
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朱由檢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崇禎帝。他的前任是他的兄長、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不理朝政,終日在宮中騎馬射箭,或把弄他鐘愛的木匠工藝,卻將朝中大權全都交給大奸臣魏忠賢。
崇禎皇帝上臺時只有17歲,卻深知魏忠賢之流作惡多端,于是他想要除掉這個大奸臣??墒牵褐屹t的爪牙遍布朝廷,年輕的崇禎皇帝還不敢太冒失。入宮之初,他對魏忠賢和顏悅色,以穩定其心,然后伺機而動。一天,他突然下令魏忠賢掌管的宮內小宦官一律出宮赴兵部領賞。可一出宮就不許他們再入宮了,立即予以解散。接著又強令魏忠賢的爪牙退休,或降他們的職。待到魏忠賢失去左右羽翼時,崇禎帝趁機宣讀大臣們彈劾他的“十大罪疏”,然后下令將他發配到風陽縣看守皇陵。魏忠賢自知罪孽深重,中途上吊自殺。
崇禎帝做事果斷迅速,令魏忠賢防不勝防,最后一代奸臣被迫自殺。崇禎帝除奸的整個過程讓人拍手稱快,他正是運用了“調虎離山”的策略。
伍子胥計殺吳王
吳國的公子光早就想除掉吳王僚,由自己取而代之。但是,吳王僚有三個驍勇非常的兒子時刻在身邊,使公子光難以下手。
公子光為此事暗中著急。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打算幫助他,便獻計說:“目前胥國動亂不安。如果你向吳王僚建議,乘胥國發生危機的時候,向胥國發動進攻,吳王僚一定會同意。然后你借口自己的腳被扭傷,推舉吳王的兒子掩余和燭庸帶兵前去。同時建議吳王派他的另一個兒子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目的是說服這兩個國家共同伐楚。這樣,就可以除去吳王僚的三個羽翼,剩下一個吳王僚就好對付了。
公子光覺得此計可行,便向吳王僚建議。
吳王僚果然聽從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議,把他的三個兒子都派了出去。公子光見時機已到,便派一個勇士刺死了吳王僚,自己做了吳王。吳王僚的三個兒子見國內發生變故,不敢再回來,只好亡命他國。
在這個故事里,吳王僚的三個兒子如同三只猛虎,使公子光無法刺殺吳王僚。公子光采用伍子胥的計謀,調走了這三只猛虎,吳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這時對付吳王真可謂易如反掌。
子貢調“虎”而存魯
春秋時期,齊國的田常想發動政變,但又怕齊國的高、國、鮑、晏四大家族實力太強,政變難以成功,于是就生出一計,調這四家的兵力去攻打魯國,借以削弱他們的實力。魯國是孔子的家鄉,孔子聽到這一消息,怕魯國遭難,就派子貢到齊國游說田常。
子貢對田常說:“伐魯不如攻吳。如果把魯國滅了,這四家的實力不就更強了嗎?而攻吳一旦不勝,就大大削弱了四家的實力,你就可以為所欲為了;攻吳一旦獲得勝利,這四個家族也會耗去很多兵力,到時你也是勝利者?!?/p>
田常擔心改變計劃轉而伐吳會受到大臣們的懷疑。子貢說:“我先去勸吳王救魯伐齊,到時你派齊軍迎擊就行了?!弊迂暤搅藚菄?,對吳王夫差說:“伐齊,大利也?!眳峭鹾芨吲d,愿意出兵攻打齊國,可是他擔心越國從中作梗。子貢就說,我去勸越王,讓他興兵和你一道伐齊。子貢見到越王勾踐,把助吳伐齊的好處講了一大堆,勾踐就聽從了。子貢又到了晉國,說吳國和齊國爭霸,勝者必然要乘勝伐晉,要做好戰爭的準備。
隨后,子貢回到魯國。吳王果然興師伐齊,大破齊軍;接著又移兵威逼晉國,在黃池大會諸侯。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爭長,夫差主盟。越王乘吳軍主力北上,發兵襲吳。夫差回軍與越王三戰而不勝,最后被勾踐逼得自殺。
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弊迂暈榱诉_到“存魯”的目的,挑撥離間,制造混亂,調了幾只虎出山,不可謂不絕。
軍事謀略例說
陳登施計調呂布
曹操第二次征伐張繡返回許都后,決定聯合劉備,先掃清東南,除掉心腹大患呂布。誰知走漏了風聲,呂布先下手為強,打敗劉備,攻占了小沛。同時呂布派陳宮聯絡泰山寇賊孫觀等人,欲東取兗州諸郡。曹操聞訊后,親自率領大軍到肖關一帶來戰呂布。這時,早已投靠曹操的陳登連施三計,把匹夫呂布騙得蒙頭轉向,接連丟城喪旅。
當肖關告急時,呂布欲帶領陳登前去救應,留陳登的父親陳琰守徐州。臨行前,陳氏父子商議,如果敗回,便由陳琰占領徐州,不放呂布進城,但又恐“布妻小在此,心腹頗多”,不好下手。陳登心生一計,他對呂布說道:“徐州四面受敵,操必力攻,我當先思退步:可將錢糧移于下邳,倘徐州被圍,下邳有糧可救?!眳尾脊恢杏?,馬上命令心腹保護妻小與錢糧“移屯下邳”,從而為陳琰后來占領徐州清除了障礙。
呂布同陳登帶兵前往肖關,援救陳宮、孫觀。行至半路,陳登又生一計,要先去肖關探個虛實,然后“主公方可行”。他來到肖關后,只同陳宮敷衍了一番。晚上陳登上關而望,見曹軍直逼關下,他乘夜連寫三封書信,拴在箭上,射下關去,第二天便飛馬趕回。陳登見到呂布,煞有介事地說,泰山寇賊孫觀等人見曹兵勢大,“皆欲獻關”。呂布一聽大驚,連忙命東陳先往肖關,“約陳宮為內應”,自己帶領兵馬隨后趕來。這次陳登來到肖關,誑騙陳宮說,曹兵已抄小路入關,直逼徐州,“公等宜急回”。結果,使陳宮和呂布二軍,夜間在半路相撞,自相殘殺起來,曹兵則乘勢輕而易舉地奪取了肖關。呂布、陳宮直殺到天明,方知中計,連忙趕回徐州。這時,陳琰已公開降曹,曹操占領了徐州,呂布只得前往小沛。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此時小沛已“城上盡插曹兵旗號”。原來,正當呂布、陳宮廝殺時,陳登卻悄悄溜走了。他連夜趕到小沛,偽報呂布“被圍”,傳令小沛守將高順、張遼“急來救解”。二將聽令即行。這樣,在陳登的接應下,曹軍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小沛。
陳登連續用計把呂布互為犄角的三支力量分別調出城來,又使他們自相殘殺,而且使這三個城變為空城,曹兵順利實現了占“山”的目的。
石衜計高殺國王
公元前719年,列國割據,諸侯林立。衛國國君的弟弟州吁,刺死其兄長,自立為君,并封其黨羽石厚為上大夫。這樣,衛國的實權就落在了兩個叛逆者的手里。
州、石二人的倒行逆施很快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滿,但又懾于叛逆者的淫威,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已經隱退的前朝元老、曾任上卿大夫的老臣石衜對此也極為憤恨,特別是聽說州吁封他的兒子石厚為上大夫后更是氣憤不已,大罵石厚為不肖之了,下決心要除掉這兩個寡廉鮮恥的敗類,以正朝剛。但州、石二人身居高位,實權在握,自己年邁體弱,又已隱居,一時不知如何下手。正在此時,州吁傳話:“召老臣石衜入朝議事?!笔m很不高興地問兒子石厚:“你們權傾朝野,還叫我們這些沒用的老臣做什么?”石厚故作詭秘地說:“國君召你是為了研究安定君位之事。”
石衜一聽這話,計上心來,心想,這或許是個除掉逆賊的機會。但他表面上還是裝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說:“新王不是膽識過人、才學很高嗎?我們哪有什么安君之策,不過一具朽木而已。”石厚急忙說:“看在兒子的份上,你還是去吧?!笔m這才整衣戴冠起身入朝。
進殿之后,州吁十分客氣地對石衜說:“我剛當上國君,你看用什么辦法才能穩固王位呢?”
“恕臣直言,人們都說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以臣之見,君主應首先去覲見周王,得以加封。如此,上可服滿朝文武,下可服平民庶人?!笔m一下就把州吁拉入自己設計的圈套。
“此計甚好,但沒有周王的召見,無故入朝,難免周王疑心。誰能為我去先通報一聲呢?”
“此事好辦。周王現在特別寵信陳國國君陳桓公,如果新王能親往陳國,請求陳桓公在周王面前說點好話,周王一定會承認新王,給你加封的?!?/p>
“老大夫所言極是,我這就和石厚一同前往陳國。”
州吁聽了石衜的“妙計”,高高興興帶著石厚去陳國走后門去了。
州、石二人前腳剛走,石衜急忙割破自己的手指,用血寫了一封“加急”書信,派遣心腹之人,快馬加鞭送往陳國,交給他的好友——陳國大夫子針,并托他呈送陳桓公。信是這樣寫的:
“外臣石衜百拜致書陳賢侯殿下:
衛國褊小,天降重殃,不幸有弒君之禍。此雖逆弟州吁所為,實臣之逆子厚貪位助桀。二逆不誅,亂臣賊子行將接踵于天下矣!老夫年耄,力不能制,負罪先公。今二逆聯車入朝上國,實出老夫之謀。幸上國拘執正罪,以正臣子之剛,實天下之幸,不獨臣國之幸也!”
這封信寫得言詞懇切,可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讀來不能不令人動心。在州、石二人游游蕩蕩驅車行進時,這封信早已秘密送到了陳桓公手中。君主最怕別人篡權。果然,陳桓公一看此信,既佩服石老對先君的一片忠心,更恨州、石二人的叛逆無道。等到州、石二人一到陳國,不由分說,就下令甲士將二人綁縛囚禁起來,聽候石衜發落。
石衜得知二逆已經束手就擒,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如何處置。有人說:“州吁是首惡,應該正法。石厚從逆可以從輕發落。”石衜一聽大怒:“為國除逆,豈能留下后患,諸位想對我的逆子從輕治罪,是不是看我對他有養育的私情呢?為國盡忠,何能徇私,我要親手殺了逆子!”他的家臣孺羊肩說:“老大夫不必動怒,你年邁體弱,還是我去一趟陳國吧。”最后,州吁、石厚分別被斬于陳國的市曹。
當了國君才半年的州吁及其同黨石厚,就這樣被石衜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正是石衜成功地運用了“調虎離山”之計,把兩個叛逆調出衛國,脫離了他們的黨羽,假手陳國予以剪除??梢栽O想,如果在衛國動手,即使石衜有再強的號召力,但鹿死誰手也難斷定,至少不會如此順利。
孫策調虎離山占盧江
東漢末年,軍閥并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17歲,年少有為,繼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灌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
孫策知曉劉勛極其貪財,便派人給劉勛送去一份厚禮,并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與劉勛交好。同時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饒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饒,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
話說上饒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后顧之憂,決定發兵上饒。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哪里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視著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饒,城內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它的老窩吧!”于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并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制了盧江。劉勛猛攻上饒,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后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腓德烈大帝的“巨蟹”陣
1757年,是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處境最困難的一年。普魯士軍隊遭到來自四面八方近40萬敵軍的圍攻:在西面,由戴艾斯提斯元帥率領的10萬法軍和由蘇比茲元帥率領的3萬法軍,正向柏林逼近;在東面,8萬俄軍深入東普魯士境內,也打通了通向柏林的道路;在北面,瑞典軍隊1.7萬人已開始在波美拉尼亞登陸;在南面,由道恩元帥指揮的10萬奧軍,正大舉向北挺進。普魯士幾乎陷于絕境。
面對危局,普魯士國王腓德烈大帝并沒有認敗服輸,他分析了不利的局勢,決定在敵軍還未對自己達成最后的合圍之前,爭取時間首先殲滅諸路敵軍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即由蘇比茲元帥率領的3萬法軍,然后再相機行動。于是,他讓貝芬公爵率領4萬余人牽制住道恩元帥的奧軍,另以10萬金幣收買了接替戴艾斯提斯擔任法軍指揮的李希留公爵,使他率領的10萬法軍按兵不動,然后親自率領普軍精銳主力尋找蘇比茲決戰。但狡猾的蘇比茲卻避免和普軍決戰,連連撤退。腓德烈大帝十分清楚,敵軍的包圍圈在逐漸縮小,若想不輸掉這場戰爭,最迫切的就是爭取時間,盡快取得一次會戰的勝利,以爭取改善局勢。于是總數為2.2萬人的普軍尾追著蘇比茲軍的3萬人尋找戰機。
而蘇比茲卻一退再退,最后撤進布勞恩斯多夫堅固的營地內。腓德烈發現敵人的新營過于堅固,強攻難以奏效,便主動退至羅斯巴赫,制造假象,誘使蘇比茲脫離他的營地。
蘇比茲的部下,原本倚恃自己的兵力優勢而趾高氣揚,現在卻跟著蘇比茲被弱小的普軍追得像逃命般一退再退,疲勞之苦和驕狂之氣使他們對撤退極為不滿?,F在,當他們看到腓德烈不戰而退,就更加自信地認為,普軍是虛弱的,是不堪一擊的。于是,將領們紛紛向蘇比茲要求,以進攻來結束戰爭。蘇比茲在將領們的強烈督促下,決定第二天即開始進攻。這樣,腓德烈大帝的“退卻行動”,不僅使蘇比茲最后下了會戰的決心,也誘使他走出來,放棄了堅固的陣地。
在羅斯巴赫,腓德烈布下了口袋陣。這是一個以炮兵陣地居中,以騎兵和步兵為左、右兩翼的新戰陣。這個東西長而縱深淺的新戰陣,完全是攻勢型的布置,它就像張著大口,伸著長長雙臂的巨蟹。它的左、右兩翼如同巨蟹的兩支長鉗,可以隨時伸出去打擊敵軍縱隊的兩個側翼;而中央的炮兵陣地,如同巨蟹大張的血口,向著正面擁來的聯軍,噴射出密集的炮火。
驕狂的法軍本以為普軍肯定會擺出防御的陣形,做夢也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個張著血口的“巨蟹”。1757年11月5日下午3時30分,腓德烈看到敵軍走進自己布下的迷陣,下達了攻擊的命令。只見38個中隊4000名精銳騎兵,以鋪天蓋地的威勢伴以地動山搖的呼喊,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壓向法軍縱隊的右翼。法軍縱隊立時像炸了窩一樣亂成一片,戰斗隊形整行整列地被炮火轟散,另有7個普軍步兵營在炮火掩護下,直插法軍的左翼,并用快捷猛烈的炮火射向法軍。法軍陣形大亂,人馬擠成一團,自相踐踏。經過近3個小時的戰斗,原野上擺滿了法軍官兵的尸體,落荒而逃的散兵四處逃命。這場戰斗中,普軍以500余人的傷亡,斃傷敵軍7700余人,俘獲5000余人,繳獲大炮67門。更重要的是,這場勝利,使普魯士得以解除了西面來自法軍的威脅,擊破了聯軍的包圍戰略,重新喚起了普魯士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腓德烈大帝取得勝利的關鍵,在于他能把正確的戰略和出色的戰術相結合。在敵強我弱、四面臨敵的不利條件下,他選擇了一條正確的戰略: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人薄弱環節;在決戰的戰場上,他又巧妙地采用調虎離山的戰術,把敵人引入自己的口袋陣。
商戰謀略例說
彌太郎智降勁敵
1980年,三井物產公司的益田與其任職大藏省時的上司澀澤榮商量,準備自組一個“東京風帆船會社”。
當時澀澤榮是第一銀行的總裁,也是三井出資設立的東京股票交易所的幕后主持人。得到澀澤榮的贊同后,益田立刻和當時的政界要員聯系,私底下也和地方上的海運業者聯合,準備設立大海運公司。
有三井公司和財政界的大人物作為后盾,地方上的船主、貨主當然就陸續申請加盟,甚至當時的一些富商,也都陸續響應。
很快,消息傳開了。三菱的彌太郎盡管有把握以其實力來與這家公司正面競爭但對于他們雄厚的資金來源,以及澀澤榮在社會上的地位,卻又不敢忽視。
為了給這家新公司的產生設立障礙,或者讓其計劃流產,以除去此一勁敵。彌太郎采取了“調虎離山”的應付措施。
首先,彌太郎利用與自己有深厚交情的報界大亨大隈所辦的兩種報紙攻擊澀澤榮,使澀澤榮的名譽、聲望因輿論的討伐而跌落,讓參加新公司的商人心中產生懷疑和不安,漸漸地動搖參加的愿望。
同時,彌太郎也派人到各地去進行攪亂,以厚利誘惑最熱衷于新公司建立的藤井,使他脫離新公司,接著去說服新的商人,用低利資金流通、低運費為條件來引誘他們。
經過這一系列的行動,彌太郎使地方人士對三井物產產生反感,進而猛烈抨擊“東京風帆船會社”的建立。
彌太郎還私下收買東京股票交易所的股東,撤換澀澤榮的親信,斷絕東京股票交易所支援“東京風帆船會社”的資金。
1980年8月10日,“東京風帆船會社”盡管還是成立了,但由于彌太郎施用“調虎離山”之計,使中途退出加盟的人太多,至使其不僅資金發生問題,而且失去大宗物資如米、木材等的運送,公司的業務無法順利開展。
這種看透了對方意圖之后,并不正面競爭,而是使用側面迂回“調虎離山”的戰術,委實高明。
賈尼尼險中人計
1920年代末,美國意大利銀行創建者馬迪歐·彼得·賈尼尼因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干預,決定辭去意大利銀行總裁之職,著手創立泛美股份有限公司。
賈尼尼為取得華爾街對他“商業銀行全國網絡化”觀點的認可和支持,就委托別人聯系,希望與JP摩根面談,但摩根不予理睬。于是中間人就把另一位叫渥卡的銀行家介紹給賈尼尼。
當時渥卡是華爾街一家名叫布雷亞商行的中型投資公司的董事長。初次見面,尼尼非常滿意,便請渥卡出任泛美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他自己的兒子瑪里奧任副總載。
之后,渥卡通過一系列行動,取得賈尼尼的完全信任。于是賈尼尼放心地到歐洲休養去了,沒想到這正好中了渥卡等人的“調虎離山”計。
1929年10月29日,在倫敦的賈尼尼從報紙上看到一則驚人的消息:華爾街股市大暴跌!他立即動身趕回美國。途中他收到一份電報:瑪里奧已辭去泛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的職務!在以后的幾天里,賈尼尼持續地發著高燒,根本無法起床。當泛美公司的股票價格滑降到每股28元時,他又收到一份電報:渥卡準備出賣泛美股份有限公司!他再也無法沉默,叫護士小姐幫他發出一封電報,指示瑪里奧將布雷亞商行以原價退回給渥卡,叫渥卡回到華爾街去。接著他又得到消息:渥卡以縮小公司規模為借口,宣布將關閉加州的意大利銀行連鎖店與紐約的美國信托及儲蓄銀行。
渥卡準備出其不意地突然召開一次股東臨時大會,宣布關閉意大利銀行;同時又散布一則謠言:意大利銀行已經支持不住了,趕快提出存款,賣掉它的股票,由此造成一股擠兌風潮。渥卡打算用這種辦法使泛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價暴跌至每股2元,然后再趁低收購,從而將這間公司吞為己有。
不過這一次渥卡失算了,他沒有料到賈尼尼這么快就回來并立即組織一系列的有力反擊。賈尼尼先教會瑪里奧如何處理各分行之間的資金調度以及對付擠兌的辦法,同時在美國各大報刊上登出一則啟示:泛美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渥卡,正居心不良地準備侵害每一位善良股東的基本權益,企圖使下屬銀行紛紛陷入瀕臨破產的境地。另外,賈尼尼還向德拉瓦州的威明頓法院控告渥卡,指控其所召集的緊急股東會議無效。結果是賈尼尼勝訴,法院依他的請求判決四個月后再召開股東大會。由于賈尼尼擁有極高的聲譽,眾多的小股東都對他深深信賴,都愿意支持他。所以在四個月后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賈尼尼獲得1537萬股的信任票,重新奪回泛美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權。
在這場大規模的股市搏斗中,渥卡與華爾街銀行家們之所以能夠得逞一時,差點實現擊垮賈尼尼的預謀,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調虎離山”計謀的巨大效用。但賈尼尼的及時歸來,使他的這一計謀未能得逞。后來,賈尼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意大利銀行與美國商業銀行合并,并自任總裁,成為登上全美第一大商業銀行總裁寶座的銀行大王。
明面“引狼入室”實則“調虎離山”
1983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經理史密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做出重大決策,將公司屬下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費雷門托市的一家汽車廠拿出來,與日本豐田公司合并,生產豐田牌小轎車。當時日本豐田汽車早已憑其優價進入美國市場,馳騁于美洲大陸。打入美國本土,自然是雄心勃勃的豐田公司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談判一拍即合,合并即告成功。
美國人早就對日本汽車“侵入”美洲大陸反感至極,史密斯居然公開將日本公司大搖大擺請到本國生產汽車,這簡直是引狼入室。為此,美國汽車業界對此舉頗有微辭。
究竟是“引狼入室”,還是“調虎離山”,史密斯自有他的道理。他深切地明白,美國汽車業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車大舉進攻之下束手無策,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太輕敵了。當初日本車剛剛駛入美洲之時,幾乎全部美國汽車商都認為日本車不過是初學者的小玩意,便宜的商品。對日本汽車售價低、性能好、省燃料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態度,等到日本汽車在美國日益暢銷時,美國同行便手足無措了。其實,史密斯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并之舉,絕不表明他已向日本同行俯首稱臣,他知道要與之抗衡進而戰勝它,就必須了解它,學習它。
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美國廠商不明白,如果想與日本汽車競爭,必須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車輛品質,只有兩手齊抓,雙管齊下,才能贏得這場競爭。而通用汽車公司把一家工廠與豐田公司合并,旨在“調虎離山”,在于掌握日本公司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然后結合美國和本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消化吸收,迅速實現戰勝日本汽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