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形而上學導言》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形而上學導言》
是柏格森概要地闡述自己的直覺主義哲學思想的一部著作。最初發表于1903年1月的《形而上學與道德》上,它的問世晚于《時間與自由意志》(1889) 《物質與記憶》(1896),而先于《創化論》 (1907),承上啟下,是了解柏格森哲學思想發展脈絡必讀的關鍵性的一本書,已先后譯成德、意、匈、波、瑞典、俄、英等國文字出版。解放前,商務印書館曾出版過文言譯本,書名為《形而上學序論》,1963年該館又出版了新譯本,并用現在的書名。
從本體論上說,柏格森認為唯一的“實在”就是生命之流。他稱之為“意識的綿延”或“真正的時間”。柏格森說, “這種實在就是在時間中流動的我們自己的人格,也就是綿延的自我”,或者說是在“我的存在的深處”的一種“最齊一、最長久、最綿延的自我的東西”。這種生命之流是世間萬物之源,宇宙間的一切存在(有機物或無機物,有生命的東西或無生命的東西)都是它派生的。這種實在處于一種絕對的、永恒的運動之中,“沒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創造的事物;沒有自我保持的狀態,只有正在變化的狀態。靜止從來就無非是表面的。或毋寧說是相對的東西”。如果運動一旦“靜止”了,即便是生命之流的“墜落”和“逆轉”,那時“物質”即產生。與這種本體論觀點相聯系,在認識論上,柏格森認為只有“直覺”才能把握生命之流,而理性和概念是僵死的、靜止不變的,不可能認識永恒運動的生命之流,頂多只能提供“物體的陰影”。 “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直覺“不用任何表達、復制或者符號肖象來把握實在。因此,形而上學就是一門不用符號的科學”。總之,柏格森的直覺是一種超乎人類理性、既不經過感性認識,也不經過理性認識的不可捉摸的神秘能力,只有運用這種直覺才能從內部把握生命之流。柏格森也把他的直覺主義貫徹于文學藝術之中。在談到作家創造人物形象時,他強調作家一剎那間的同自己的主人翁本身同一,這時,他就“體驗到一種單純而不可分割的感受”,而“人物的言行舉止之出自這種不可分割的感受,猶如涓涓不息的泉頭”。這個人物形象是作家“一下子整個地把握到的”,而不是從外部感知到的,也不是用符號來表達的。因為“符號和觀察點將置于他(人物)之外,它們所給予我的只是他與其他人物共同的東西,而不是屬于他,并且僅僅屬于他的東西”。他的結論是: “唯有與人物本身相合,才能給予我絕對的東西。”也即,只有通過直覺才能把握人物、創造人物。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對西方現代美學非理性或反理性的思潮有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