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中國-社會
繪一張中國方言地圖司圓直
我是鄉音苑的SteveHansen,中文名字叫司圓直。
鄉音苑是一個收集漢語方言口述故事的網站,我們收集的故事有的來自中國各個村莊、社區,有的來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華人聚居地。
鄉音苑的目標是繪制一幅博大的呈現漢語之美的聲音地圖。我們通過兩個途徑來達到這個目標:一是搜集漢語使用者的故事,二是對漢語本身進行更多探索。
我們之所以創建鄉音苑,和我的曾祖母有關。
我身邊一直帶著曾祖母的照片,因為她對我非常重要。我6歲時,我的曾祖母就去世了,但我很慶幸,至今留有曾祖母的錄音。在錄音中,曾祖母講述了一些日常生活里的故事。
因為她的孩子們,也就是我的祖父母們,花時間記錄了她的故事,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分享由我曾祖母講述的故事。
這就是我們創立鄉音苑的部分原因——建立一個能夠分享各種口述故事的平臺。
我們建立鄉音苑的第二個原因,是我一直對口語很感興趣。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學習漢語之前,我已經學了幾門語言,但我沒料到漢語方言會令我如此著迷。
在美國,我們也有不同的口音,但這些口音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而中國各地的方言,有很多與普通話完全不同。這樣的情形在美國完全不存在,這太令我驚訝了。
此外,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語言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遷。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我和我的搭檔柯祎藍覺得,我們應該收集每種漢語方言的錄音。但問題是,我們該怎么做?
一開始,我們覺得這不可能做到,因為中國的方言數量太龐大了。但我們遇到了一群和我們一樣熱愛方言、想與世界分享中國方言的人,因此我們建立了鄉音苑這個平臺。這是一個分享故事的地方,由用戶創建內容,所以這個網站的內容都是由方言使用者創建的。
看上去很容易,你只需要坐著等錄音上傳就行了。但事實上,由用戶創建內容,也就意味著首先要讓用戶學會怎么錄一段高質量的錄音。
你可以錄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然后把故事剪輯一下,上傳到鄉音苑。
根據上傳的錄音,我們有了一份方言地圖。當然,其中有些地方是空白的,因為沒有錄音。我幾乎每周都會收到這樣的郵件——有人問:“我剛發現了鄉音苑,非常棒,但是為什么沒有我故鄉的方言呢?”每次我都回郵件說:“網站上沒有你家鄉的方言,是因為沒有像你這樣的用戶來錄音。”
我們對這張地圖未來的期望是什么?我們想記錄下不同的方言,但這個項目不僅僅是為了收集每種方言的完美錄音,而是要收集很多故事,來繪制一幅完整的屬于中國人的畫卷。
在香格里拉當農民馬三飛
20世紀50年代,我的祖父就來到中國,當時他是駐中國的記者。工作之余,他懷著極大的興趣在中國行走,并對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嘖嘖稱道。
我小時候每次去華盛頓看他時,我們總是用筷子吃中餐。所以在祖父的影響下,我開始慢慢熟悉中國。
2003年,由于父親工作的緣故,我們全家來到中國。那時我剛16歲,我在這里經歷了成長的重要階段。
有一次,我一個人想坐長途汽車去蘇州,卻坐錯了車,到了滁州。當時我就慌了,兜里只有200塊錢,怎么辦?出租車司機非常熱心,把我送到火車站,我又買了一張票。車票上寫著“無座”,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沒想到火車上會有這么多人,但這段經歷讓我很感動。有一對老年夫婦,非常友善溫和,他們只有兩塊逼仄的小地方可以落腳,卻一直要讓給我坐。這件事讓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就足以讓我留下。
在中國的學習結束后,我決定去溫哥華上大學。開始我打算選擇自然科學,后來我還是挑選了我最感興趣的學科——關于中國思想起源的學科,它教授中國古代先哲的思想,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等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終我獲得了與中國語言和文化有關的學位。
我之所以毫不猶豫回到中國,和我的母親有很大關系。
是我母親最先決定在香格里拉生活的。有一次她陪我父親出差時,愛上了香格里拉。
她決定在香格里拉長住,并且創建了一家非政府組織——云南香格里拉手工藝中心,旨在保護當地的手工藝,她還給當地的孩子和其他人免費上英語課。我和兩個姐姐開始幫助她工作,不論她做什么,我們都支持她。
不久,我們創建了香格里拉農場。我姐姐莎拉是一位非常棒的設計師,她負責設計網站;另一個姐姐阿莉亞是劍橋大學經濟學系的學生,她負責財務分析;我大學畢業后也很快加入農場的工作。
初建農場時,我們的預算很少。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擁有70多種產品,在世界100多個地區有了自己的銷售渠道。
我們最滿意的是養蜂計劃。一開始我們就想把養蜂業發展為當地的一大產業——要知道,以前在香格里拉迪慶藏區是沒有養蜂業的,農民們覺得這里海拔太高,沒法養蜜蜂,蜜蜂會有高原反應。
最初,我們免費送給他們蜂箱,為他們做養蜂培訓,效果很好。后來為我們發現,除了我們教他們的,農民們還做了更多嘗試。沒過多長時間,這個地方已經有了850多名養蜂人,我感到很驕傲。后來,政府也開始仿照這個模式,教當地農民養蜂,養蜂業延伸到更廣的區域。
后來我們又引進以滴灌種植咖啡豆的技術。原先的種植場因為過量使用農藥而被嚴重破壞,我們嘗試用滴灌系統恢復地力,第一年就讓收成提高了30%。
我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我們的團隊在不斷壯大,我們的力量來自共同信仰的價值:我們堅信正直、誠實、勤勞,希望用生命創造價值,希望世界因我們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