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變路上,永不言棄-成長
在別人眼里,羅雪琴是幸運的。從一個打工妹到一廠之長,還獲得過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多項榮譽,這是一條并不容易的“蝶變”之路,但羅雪琴做到了。在羅雪琴看來,自己的成功不過是因為比別人多了份堅持。
羅雪琴本來有機會走進大學的校園。22年前,因為家庭貧困,為了能讓弟弟們繼續讀書,羅雪琴選擇了輟學去深圳打工。
好在,她進入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制衣。
1989年,經老鄉介紹,羅雪琴進了一家制衣工廠。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還沒有許多工廠,能夠有這么一個機會,她分外珍惜。
羅雪琴的第一份工作是剪線頭,這是制衣流程中最基礎的環節,但就算對這份最簡單的工作,她也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努力。這一做,就是3個月。
幸運的是,3個月之后,工廠正好空出一個車位,羅雪琴成為一個車位工。那時候,她感覺自己離夢想越來越近。
不過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因為技術不熟練,開始時,羅雪琴總是做不好。別人一天能做100多件衣服,她只能做二三十件,而且做出來的活也不如別人的好,返工率還比別人高。
“壓力很大。”羅雪琴說,那段時間是自己最難熬的時候。
一同進廠的幾個姐妹,因為經受不住這樣的壓力,陸續離開。這讓羅雪琴也產生了一絲動搖之心,但她終究沒有離開。“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做好。”下定決心的羅雪琴開始向身邊的老員工學習。不當班的時候,她便站在老員工們身邊仔細觀察,下了班之后自己再努力練習。那時,每天做工或者練習到深夜,對羅雪琴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
時間一天天過去,羅雪琴在一點點進步。“我今天可以做30件,明天就可以做35件,只要我堅持努力,每天都會進步,總有一天,我會做得很好。”一年多后,羅雪琴成為車間里技術最熟練、操作質量最好、拿的工資最高的工人。然后,她被提為組長,又被提升為主管。羅雪琴的蝶變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在羅雪琴的詞典里,她最常用的一個詞是:堅持。“再差的事情,我只要堅持下來,也能把它做好。”她常這樣說。
羅雪琴也喜歡挑戰。當自己在原來的工廠越做越好時,她又選擇離開:“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平臺。”
1995年,羅雪琴應聘到廣州番禺一家大型制衣廠做車間主管。“我去的車間是工廠5個車間里最差的,之前已經換過3個主管,都沒管好。”羅雪琴心里也有點退卻,甚至開始打起了退堂鼓,但是不服輸的她最終還是選擇留下來。
“當時員工的流動性比較大,生產質量比較差,其實主要是組長的管理不好,對質量的控制不嚴格。”羅雪琴對癥下藥,她親自走到車位上,跟員工面對面地交流,并把自己的技術教給他們。慢慢地,員工技術熟練了,3個月之后,情況開始好轉。
成功總是會垂青肯努力、能吃苦的人,羅雪琴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在工廠的漫長歲月里,她總是加班時間最長的人,甚至在住院生孩子的當天,她還在工作。
2002年,一個更好的機會眷顧了這位勤奮的打工妹。經人介紹,羅雪琴加盟以純集團,出任該集團在東莞的東江制衣廠的生產經理,全面負責該廠的生產經營。
當時,這家工廠的管理比較混亂,處于虧損狀態。憑著自己多年在工廠工作的經驗,羅雪琴覺得自己能解開工廠虧損的癥結——“主要還是管理不好,人事安排比較混亂”。她開始跟員工座談,并把廠里的問題一一分類,逐一解決。
3個月后,這家原本虧損嚴重的工廠在羅雪琴的手里“起死回生”了,她也因此被提升為工廠的廠長。
如今的羅雪琴是以純集團華隆制衣廠的廠長,不過她仍然像最初做普通員工時那樣,不管是去做哪項工作,都要付出自己十二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