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呂氏春秋讀后感300字
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一
“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經典的書籍更是令我震撼,無關別的原因,只因它傳承下來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華兒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愛也最有感觸的當屬經典《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很明顯,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后的意識形態。但是呂不韋就算再厲害他也不是神,他不會料到后來執政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并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對它沒有什么興趣,只是在看到《愛情公寓》中呂子喬嘴里老是掛叨著“呂氏春秋有云”這幾個字,這讓我不禁好奇,這本書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網了解了這本書,而我對它的興趣也源于這一刻。
《呂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雖說在內容上頗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并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并一視同仁的。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呂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們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師
尊敬老師,是我們學生主要學習的第一件大事,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耙蝗罩畮煟K身為父。”這句話可以告訴我們,中國人對老師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呂氏春秋》有云:“事師之猶事父也”“疾學在于尊師”“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對待老師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如果你想要學的好,就要學會尊敬師長,不論他是貴賤貧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勸學》,這三句話無一不告訴我們要尊重我們的老師,尊師是中華的傳統,老師,就像長明的燈,點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學生。尊敬老師,認真聽好每一節課,是對老師艱苦勞動的最大尊重,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然而,日常生活中我們真正做到尊師敬長了嗎?在路上你看到老師你會微笑的和老師打招呼嗎?課堂上你是在認真聽老師講課而不是在搞小動作嗎?當老師批評你讓你不滿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是誰在挑燈改作業?而我只想說的是,尊重老師不是說說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的一個同學總在我們面前說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樣,怎么嘮叨她,其實我想說的是,父母嘮叨是為了我們好,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為你付出了多少,別等到他們老了才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順父母,無需大作為,小事就好,我們要延續這個傳統。
云三:廉潔
廉潔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倡導的主流文化。
《呂氏春秋》有云:“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币馑际敲鎸薮蟮奈镔|利益誘惑卻始終不改變做人的準則,才可以稱得上廉潔。也許你會認為反腐倡廉對我們來說似乎還過早,但我們正處在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階段,最容易受外來不良思想的影響,所以及早進行廉潔教育,就如同提前為我們筑起一道“防腐墻”,讓廉潔美德得以傳承。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教給我的道理很多,也讓我看到了中華兒女幾千年來所傳承所弘揚的中華美德。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二
戰國時代,兵荒馬亂,諸侯混戰,萬物蒼涼;奇商呂氏,協王登基,高居丞相,調令諸軍;輔秦漸強,大權獨攬,放逐異地,被迫自殺:臨終遺作,呂氏春秋,二十萬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這就是說出千古一句"奇貨可居"的戰國奇人——呂不韋,令我們尊敬的,不僅僅是他一生的豐功偉業,更是他的絕筆作——《呂氏春秋》。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動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著天地所給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資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資是限量的。一萬個人,共同向一個靶子射擊,靶子肯定不會不被射中,這個例子就很好這證明了,寰宇之間,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損害一個物體,那個物體肯定會受到傷害,如果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資源,就不會不被耗盡了。
所以我們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個生命,不要因為他們是渺小的,而無顧忌的傷害他們,也不要因為他們是桀驁不馴的而放棄治理他,當他們的生命、天賦、性格、人品得到了愛護或者規范,那么天底下就不會有違背道義和理性的事情發生了,沒有了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會純潔,我們的身體就會向好的地方發展。
如果讓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練的運用這個道理,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運用這個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經過任何商量、動輒、思考,做出來的事都是恰當的,因為他們的仁義、靈性,已經可比天地,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會包容,順隨著道義,就不用愁人性的偏離了,這樣的圣人,無論處于何種情況,或危險,或安全,都會做到于事不驚,從容解決,這才是德行完全啊!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三
每個人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但表達方式卻千差萬別。駐守在海島上的戰士,用勤奮和智慧,建設祖國的海島。我讀了《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后,深深地體會到了戰士小高的那顆愛國的心。
“我”和小高一起前往寶石島駐防。小高剛去黑龍江探親,抱著一個紙箱回來了?!拔摇本陀幸馔「唛_玩笑,說紙箱里一定裝著好吃的東西。小高卻說,紙箱里裝的是一些昆蟲?!拔摇狈浅F婀?。傍晚,到了寶石島,“我”和小高去參加“嘗瓜會”,大家一起品嘗了島上的第一個西瓜。“我”從“嘗瓜會”上得知,原來,由于沒有昆蟲授粉,島上種東西需要人工授粉。小高帶昆蟲到海島上,是為了讓昆蟲給植物授粉,讓植物更好地生長。
小高是一名駐守在海島上的戰士,他的任務是為祖國保衛海島,建設海島。小高有一顆愛國的心,他一絲不茍地執行自己的任務,甚至想到了從家鄉帶昆蟲來給植物授粉。這件事情,充分地體現出他的愛國之情。
我現在沒有能力為祖國作大的貢獻,但我也可以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自己的愛國之心。
前一段時間,老師讓幾位同學辦“愛國主義”主題的手抄報,其中就有我?;氐郊?,我們幾位同學都非常認真地辦了手抄報。我們精心地設計手抄報的版面,找到贊美祖國、歌頌祖國的散文、詩詞和格言,一筆一劃地抄寫在手抄報上,還把插圖畫得非常漂亮。同學們這樣做,就是熱愛祖國的一個表現。我們現在就要有一顆愛國的心,長大了才能報效祖國。
愛國,不一定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象小高那樣,心里永遠裝著祖國,永遠想著為祖國作貢獻,就是一位愛國的人。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四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是位詩人,也是一個散文家,又是一名學述界的學者。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寫出了景致。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讀到此處,我的腦際中不知不覺的浮現出一條小路,曲曲折折。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边@一句話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的,使人耐人尋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直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睘a字用的極好,如果換成我們的話,可以用個散落就已經不錯了。它值得我們去學習。
“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此段運用了對比手法。使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夜空中懸掛的月亮的月光使黑影也變得斑駁起來。
《荷塘月色》中有許多地方還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甚至梁元帝的《采蓮賦》也被朱自清運用到恰到好處,結尾還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荷塘月色》寫的好。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寫得很好,他雖然只活了50歲,但是散文領域留下的遺產,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五
我最近真是很認真地看了柴靜的《看見》和龍應臺的《目送》,但是死耐著性子,卻只感受到內心冰涼。
龍應臺的文字平常是大方向的開闔,然而在她上面這本書里的記敘卻守著一些小事,我忘記了她的雷厲風行,只看到一個平庸到底的人。她把自己的視野放在自己的身邊人身上,孩子,母親,朋友……寫得很細而且有情??墒俏矣X得她把感情擺得太明了,而且總是帶著一種冷漠。仿佛只用心于自己的小圈子,而對其他人的苦痛不甚關心。她給我的是一種評論家的視角。我大概是看慣了這種姿態,有些厭倦,所以我對這本書評價不高。她淡淡地講自己的人生,我雖有細微的同感,但是很淡,而且感覺有一種很陌生的格格不入。
我深刻地記著她寫那件坐飛機的事。她從那個老人想到自己的父母。每次,老人被冷漠對待的時刻,她總是想著如果這是他的爸爸,她會怎樣怎樣。她可以為自己的父親做到這樣,卻只能冷漠地看著這個老人置身于現代社會的冷漠設施中而無作為。那么當她的親人遇到同樣的狀況,而她不在場呢?冷漠即是多個不作為心態的疊加。作者可能也把這納入文章的反思之一,她可能想從反面切入,但在我看,她真的是只看到自己的事。僅僅因為這個傾向,我就在思想上棄了這書。我覺得她像是不做事卻又炫人情。
我覺得柴靜的文字要比龍應臺更動情一點。龍應臺注重于講一件很本真的事,讓你自己去做結論。而在柴靜,她是在講述自己的所得。我們透過她,來了解一些真實。她的身份是記者。我們看到她慢慢磨礪出自己的風格。然而明白的越多,就感到越無力。她站在很多人面前溫婉詢問,只能還原事實,而不能還原人心。也有人以為傾聽就是一種慰問。但我以為不夠。
這樣來看,我欣賞的只是一種努力的敢愛敢恨的人格。但是,我以為柴靜做得已經不錯。并不是勇于出頭,但是她真誠地給出了自己的關注,并且讓我們真的去思考熱點問題的背后。她也許把很多的激烈情緒埋在身份的下面,但是情份是足夠的。不過,有一點,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青澀的那段時期像是傷了很多人。長大有時就是褪盡鋒芒。我覺得人只要做到她這樣,基本足夠了。
也看了很多的書,只有三毛讓我感到溫柔。明明她遇到的人物也都凄凄,但是她總是會做到我想象中最美好的事。也許是因為她的身份單純,一個純純的作家,或者說一個好奇的大膽女人。她真的很溫柔。有的事,明知道無力,還是努力著,就算不成功,她真心的難過也讓我覺得足夠了。她的溫柔最類似于常人,大哭大笑,讓我覺得,動情后再如何都已足夠。
呂氏春秋讀后感篇六
這一學期讀了不少書,感覺每一本書都蘊藏無窮的奧妙。然而我最想談的是我花了近一個月讀完的《呂氏春秋》在我看來,它實在不失為一本好書。我更加認為它不僅是一本歷史書,不僅具有研究價值,它更是一本諫書。上諫君王,下諫臣子百姓,甚至于我認為這本書的作用于今世之人亦有可諫之處。
書里面講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為:珍惜生命,君子品行,為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戰,這四個方面。當然這只是我自身總結概括的,可能不是那么準確。不過這四個方面卻又可以伸出許多細節旁枝來。每一個方面都包含了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對于其是如何看法,舉例為證一一敘述。我讀時覺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靜的書。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為王之道來說吧!珍惜生命,與現在所認為的不同。那時是說如何保養身體。保養身體不在于用美味佳肴,錦羅綢緞來使味蕾豐富;使外表華麗;使內心滿足。而是要順應自己的身體,給它所需要的。并非順應自己的欲望來使身體勞累。這和現在的人不同,現在的人所謂享福,無非是什么也不干,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貴病不可??墒枪湃四??書中說。君子并非佳肴,綢緞,而是知道這些不利于保養身體。自然也就稱不上愛惜生命了。因此許多人寧愿食五谷。穿麻衣。
因而樸實無華的生活,才算是對生命的珍視。
為王之道又在于要順應百姓,順應四季,禮賢下士等。“順應四季”在我看來多具老子思想。呂不韋也看得很透徹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順應四時變化,仗權勢而改天換地。“夏天要讓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艷陽高照”等類似做法,才會導致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事發生。其余兩項自不必多說。
在讀《呂氏春秋》時,我發現初中學過的幾篇文言文中,在《呂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過也會有些東西是不受用的。并非全是精華,總之是一本不錯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