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理論與寫作
移情(empathy)這個概念是語言學家庫諾(Kuno)提出來的。所謂移情是指說話人(作者)與其在語句中所描寫的事件或狀態的參與人或物的關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1991)說:移情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通,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13)
移情通常涉及到兩個方面:
1.語用語言方面的移情
這是指說話人(作者)運用語言刻意對聽話人(讀者)表達自己的心態和意圖,以及聽話人(讀者)從說話人(作者)的角度準確領會話語的用意。例如英語中有許多詞語表達死這個意思。假如某人的父親不幸去世,我們可以說His father has passed away.這說明說話者(作者)對他人新近喪父表示同情,聽者(讀者)會完全理解作者的哀痛之情。如果把死說成是kick the bucket,則表示非但不同情,反而有幸災樂禍之意。同一個命題,語用效果大不一樣。這是交際雙方都能心領神會的。
2.社會語用方面的移情
這涉及到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也涉及到語境。移情問題要求言語雙方設身處地尊重對方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話語的用意。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①姓名,②籍貫,③年齡,④工資,⑤家庭人口等。但英美人對后三項一般是不愿當作話題的。英美人接待中國人時,中國人不喜歡別人拍自己的肩膀,也不習慣相互擁抱,這些都是民族文化使然。但交際雙方都應尊重移情的原則,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布朗(G.Brown,1990)所說:外國人(中國人也是他所說的外國人筆者注)也有他們的看法、價值觀、傳統、情感、文化,這些東西與英國人的不同,然而都應該視為同樣地有理由,有價值。我們中國人使用英語時,或多或少會按中國文化的特點來遣詞造句,但只要不十分離譜,英美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同理,他們有時使用的英式漢語,我們也能盡量接受。這說明雙方都應注意跨文化交際的語用移情。甚至中國特有的事物的英語表達法,我們的外國朋友聽(看)到后,開始時也許感到不習慣,但入鄉隨俗,他們一旦作出語用移情,這些特有事物的英語表達法是可以接受的。例如,陳林漢(1996)作過一次很有意義的調查,他邀請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英國人和加拿大人評價兩份中國出版的英文報刊Bei-jing Review和China Today,他們發現上述報刊的確存在一些帶有很濃中國國情色彩的中國英語說法,例如:
twoway choice system 雙向選擇
township enterprises 鄉鎮企業
single economic mode 單一的經濟模式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些外國人難以理解我國英文報刊的一些表達方式,但他們都認同中國英語的存在。
我們認為,一些與我國國情有關的用語往往帶著一點典型的中國味,但只要能傳達出用語的內容和意義,就不應當被看作是不地道的英語加以排斥或藐視。在我們學生的作文里,無論用詞、構句甚至篇章結構都難免帶點中國特色,只要英語族人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在交際中樂于語用移情,他們會逐步接受這種英語變體的。而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也應引導學生逐步采用地道英語表達法。
另外,我們還應告訴學生,在敘述事實或評論第三者時應特別注意移情問題。這就是說,說話者或作者用句子敘述時,應把自己也投入到句子的情景中,不必太從自己的角度來說話,而是把自己置身于聽者或讀者的位置,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從他們的角度來說話。例如:
如果改為Im sure Tom will succeed.這就明顯地表現出說話人(作者)的主觀和不留余地。在我們學生的作文中,I think,I am sure,I believe,I agree,in my opinion等比比皆是。例如在一篇題為Spare-time Job的作文里,一位學生作文的末段是:
I think we should not take a total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spare-time job.In my opinion,nothing is wrong with the job itself.If one can work efficiently in his full-time job,why shouldnt he do the part-time job?
其實,省去I think和In my opinion不僅文字更精煉,也更符合語用移情的原則。
移情(empathy)這個概念是語言學家庫諾(Kuno)提出來的。所謂移情是指說話人(作者)與其在語句中所描寫的事件或狀態的參與人或物的關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1991)說:移情在語用學上指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通,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用意。(13)
移情通常涉及到兩個方面:
1.語用語言方面的移情
這是指說話人(作者)運用語言刻意對聽話人(讀者)表達自己的心態和意圖,以及聽話人(讀者)從說話人(作者)的角度準確領會話語的用意。例如英語中有許多詞語表達死這個意思。假如某人的父親不幸去世,我們可以說His father has passed away.這說明說話者(作者)對他人新近喪父表示同情,聽者(讀者)會完全理解作者的哀痛之情。如果把死說成是kick the bucket,則表示非但不同情,反而有幸災樂禍之意。同一個命題,語用效果大不一樣。這是交際雙方都能心領神會的。
2.社會語用方面的移情
這涉及到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也涉及到語境。移情問題要求言語雙方設身處地尊重對方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話語的用意。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①姓名,②籍貫,③年齡,④工資,⑤家庭人口等。但英美人對后三項一般是不愿當作話題的。英美人接待中國人時,中國人不喜歡別人拍自己的肩膀,也不習慣相互擁抱,這些都是民族文化使然。但交際雙方都應尊重移情的原則,正如英國語言學家布朗(G.Brown,1990)所說:外國人(中國人也是他所說的外國人筆者注)也有他們的看法、價值觀、傳統、情感、文化,這些東西與英國人的不同,然而都應該視為同樣地有理由,有價值。我們中國人使用英語時,或多或少會按中國文化的特點來遣詞造句,但只要不十分離譜,英美人還是可以接受的;同理,他們有時使用的英式漢語,我們也能盡量接受。這說明雙方都應注意跨文化交際的語用移情。甚至中國特有的事物的英語表達法,我們的外國朋友聽(看)到后,開始時也許感到不習慣,但入鄉隨俗,他們一旦作出語用移情,這些特有事物的英語表達法是可以接受的。例如,陳林漢(1996)作過一次很有意義的調查,他邀請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英國人和加拿大人評價兩份中國出版的英文報刊Bei-jing Review和China Today,他們發現上述報刊的確存在一些帶有很濃中國國情色彩的中國英語說法,例如:
twoway choice system 雙向選擇
township enterprises 鄉鎮企業
single economic mode 單一的經濟模式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些外國人難以理解我國英文報刊的一些表達方式,但他們都認同中國英語的存在。
我們認為,一些與我國國情有關的用語往往帶著一點典型的中國味,但只要能傳達出用語的內容和意義,就不應當被看作是不地道的英語加以排斥或藐視。在我們學生的作文里,無論用詞、構句甚至篇章結構都難免帶點中國特色,只要英語族人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在交際中樂于語用移情,他們會逐步接受這種英語變體的。而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也應引導學生逐步采用地道英語表達法。
另外,我們還應告訴學生,在敘述事實或評論第三者時應特別注意移情問題。這就是說,說話者或作者用句子敘述時,應把自己也投入到句子的情景中,不必太從自己的角度來說話,而是把自己置身于聽者或讀者的位置,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從他們的角度來說話。例如:
如果改為Im sure Tom will succeed.這就明顯地表現出說話人(作者)的主觀和不留余地。在我們學生的作文中,I think,I am sure,I believe,I agree,in my opinion等比比皆是。例如在一篇題為Spare-time Job的作文里,一位學生作文的末段是:
I think we should not take a total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spare-time job.In my opinion,nothing is wrong with the job itself.If one can work efficiently in his full-time job,why shouldnt he do the part-time job?
其實,省去I think和In my opinion不僅文字更精煉,也更符合語用移情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