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PETS2閱讀應試指南
1. 學生中存在的不良閱讀習慣和習慣性閱讀障礙
(1)不能擺脫母語對外途徑:
a具體情境 b 較為簡單的外語釋義 c 母語釋義。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說,通過母語釋義來理解英語材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途徑。但是,他們忽略了外語學習中重要的一點理解外語確實要通過母語之橋梁作用,但最終還需擺脫母語。
然而,在實際的英語學習中,許多學生不習慣用英語來思維。尤其在閱讀過程中,他們總想用母語作媒介(即翻譯成漢語),否則不放心,不能按正常速度往下讀。這樣嚴重影響了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程度。
(2)不能按意群去閱讀
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于出聲讀、心讀或用手指指著讀,總之是一目一詞地讀。他們惟恐有遺漏之處,不敢加快閱讀速度,更不敢一目十行地讀。這樣使本來相對完整的句群變得支離破碎。
(3)過多地使用詞典
一般來說,只有在精讀過程中我們才較多地使用詞典。可是,許多學生在所有的閱讀過程中只要碰到生詞就去查詞典。這是因為他們擔心個別生詞會影響他們對整個句子甚至全篇文章的理解。其實,我們常常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確定詞義。再說,詞典上有的詞意義很多,一些學生不知哪個詞義與閱讀材料中的意義相吻合,結果查了半天仍然不能對號入座,而且大大影響了閱讀速度。
(4)只會分析性閱讀,不會理解性閱讀
中國學生看漢語讀物時,一般只求理解文章的內容,很少去分析其語言特點。而當他們讀外文材料時,卻把重點放在了語言的表達形式上。例如,許多學生習慣于先進行語法分析然后才能讀懂。
(5)領悟性困難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深層含義與表層含義不一致的表達,這時我們往往不理解或誤解。例如:He is dressing the turkey一句,很可能被誤解為他正在給火雞穿衣服,實際上dress在這里是給調味之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要望文生義,而應結合上下文去推敲、體會。
2.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之途徑
針對以上所講述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在具體的閱讀訓練中作以下幾方面的指導:
(1)培養視讀習慣,擴大視距,養成按意群去閱讀,用外語來思維的習慣
所謂視讀就是按意群去看的閱讀方法。通過視讀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明確全句的意思,也可以更準確、全面的理解、把握整篇文章。例如:He went to a closet/and after a moment/brought out a package/marked with name and date. 這句中共有18個單詞,有些學生往往看一個詞想一個詞,逐詞注視,閱讀速度太慢而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頓,則全句只要注視四次即可。閱讀速度可以提高幾倍,而對句子的理解也要完整得多。
如果想進一步加快閱讀速度,就必須擴大視距。例如:Being able to read by phrases/in
stead of by single words/results from practice of reading一句,我們可以對此只注視三次。這樣視幅增大了,閱讀速度當然也就提高了。視讀習慣的養成要求我們必須先克服心讀和出聲讀以及假讀的壞習慣。心讀和出聲讀直接影響著閱讀速度,而假讀是毫無意義的閱讀。視讀訓練的過程要求我們必須集中精力,眼睛不停地往下看,使自己沒有時間念出聲或心讀。由于思想集中,也不至于形成假讀(即嘴里雖在念,眼睛也在看,但看過幾行后,什么也沒有理解,更沒有記住)。
(2) 減少復視次數,養成預見下文的習慣
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眼睛回視、停頓的次數過多,這樣嚴重影響了理解的連貫性,不利于對全篇文章中心問題的把握。克服這一不良習慣的辦法有:一要盡力抑制眼睛回視、停頓的次數和頭部輕微搖擺的動作,二要在閱讀過程中養成預見下文的習慣。研究視力的專家認為,眼睛是大腦的延伸。讀者不是被動地用眼睛跟著文字的排列而運動,而是主動地用眼睛搜尋信息,然后通過大腦進行邏輯判斷、推理,從而大致預見下文。預見性越高,理解的連貫性就越強,閱讀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高。
(3)培養科學地推測語義的能力,養成理解性閱讀的習慣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解的詞和一些深層含義與表層含義不一致的表達,如何處理這些閱讀障礙直接關系到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程度。此時,化不解為理解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
1) 首先,判斷某些生詞有沒有進行精確猜測的必要。
例如:We had little food with us, only a few biscuits and some chocolate.
此句中,假設biscuits是生詞,那么我們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們能夠知道它與chocolate同屬于food這一義域,不再追究它的精確含義也不會影響對基本句意的理解。
2) 根據詞性或構詞法作出判斷。
例如:He fished out an old book from the bag.
此句中的fish一詞可能令人費解。如果分析一下句子成分,就不難看出它是表示一種動作的動詞,加上out的詞義,我們大體上能猜出fish out是掏出的意思。再如:
Will you honour me with a visit?
此句中的honour用作動詞,很容易猜出意為使增光,所以整個句子應理解為可否請您
光臨?
1. 學生中存在的不良閱讀習慣和習慣性閱讀障礙
(1)不能擺脫母語對外途徑:
a具體情境 b 較為簡單的外語釋義 c 母語釋義。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說,通過母語釋義來理解英語材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途徑。但是,他們忽略了外語學習中重要的一點理解外語確實要通過母語之橋梁作用,但最終還需擺脫母語。
然而,在實際的英語學習中,許多學生不習慣用英語來思維。尤其在閱讀過程中,他們總想用母語作媒介(即翻譯成漢語),否則不放心,不能按正常速度往下讀。這樣嚴重影響了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程度。
(2)不能按意群去閱讀
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于出聲讀、心讀或用手指指著讀,總之是一目一詞地讀。他們惟恐有遺漏之處,不敢加快閱讀速度,更不敢一目十行地讀。這樣使本來相對完整的句群變得支離破碎。
(3)過多地使用詞典
一般來說,只有在精讀過程中我們才較多地使用詞典。可是,許多學生在所有的閱讀過程中只要碰到生詞就去查詞典。這是因為他們擔心個別生詞會影響他們對整個句子甚至全篇文章的理解。其實,我們常常可以通過上下文來確定詞義。再說,詞典上有的詞意義很多,一些學生不知哪個詞義與閱讀材料中的意義相吻合,結果查了半天仍然不能對號入座,而且大大影響了閱讀速度。
(4)只會分析性閱讀,不會理解性閱讀
中國學生看漢語讀物時,一般只求理解文章的內容,很少去分析其語言特點。而當他們讀外文材料時,卻把重點放在了語言的表達形式上。例如,許多學生習慣于先進行語法分析然后才能讀懂。
(5)領悟性困難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深層含義與表層含義不一致的表達,這時我們往往不理解或誤解。例如:He is dressing the turkey一句,很可能被誤解為他正在給火雞穿衣服,實際上dress在這里是給調味之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要望文生義,而應結合上下文去推敲、體會。
2.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之途徑
針對以上所講述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在具體的閱讀訓練中作以下幾方面的指導:
(1)培養視讀習慣,擴大視距,養成按意群去閱讀,用外語來思維的習慣
所謂視讀就是按意群去看的閱讀方法。通過視讀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明確全句的意思,也可以更準確、全面的理解、把握整篇文章。例如:He went to a closet/and after a moment/brought out a package/marked with name and date. 這句中共有18個單詞,有些學生往往看一個詞想一個詞,逐詞注視,閱讀速度太慢而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頓,則全句只要注視四次即可。閱讀速度可以提高幾倍,而對句子的理解也要完整得多。
如果想進一步加快閱讀速度,就必須擴大視距。例如:Being able to read by phrases/in
stead of by single words/results from practice of reading一句,我們可以對此只注視三次。這樣視幅增大了,閱讀速度當然也就提高了。視讀習慣的養成要求我們必須先克服心讀和出聲讀以及假讀的壞習慣。心讀和出聲讀直接影響著閱讀速度,而假讀是毫無意義的閱讀。視讀訓練的過程要求我們必須集中精力,眼睛不停地往下看,使自己沒有時間念出聲或心讀。由于思想集中,也不至于形成假讀(即嘴里雖在念,眼睛也在看,但看過幾行后,什么也沒有理解,更沒有記住)。
(2) 減少復視次數,養成預見下文的習慣
許多學生在閱讀時眼睛回視、停頓的次數過多,這樣嚴重影響了理解的連貫性,不利于對全篇文章中心問題的把握。克服這一不良習慣的辦法有:一要盡力抑制眼睛回視、停頓的次數和頭部輕微搖擺的動作,二要在閱讀過程中養成預見下文的習慣。研究視力的專家認為,眼睛是大腦的延伸。讀者不是被動地用眼睛跟著文字的排列而運動,而是主動地用眼睛搜尋信息,然后通過大腦進行邏輯判斷、推理,從而大致預見下文。預見性越高,理解的連貫性就越強,閱讀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高。
(3)培養科學地推測語義的能力,養成理解性閱讀的習慣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解的詞和一些深層含義與表層含義不一致的表達,如何處理這些閱讀障礙直接關系到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程度。此時,化不解為理解的途徑大致有以下幾種:
1) 首先,判斷某些生詞有沒有進行精確猜測的必要。
例如:We had little food with us, only a few biscuits and some chocolate.
此句中,假設biscuits是生詞,那么我們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們能夠知道它與chocolate同屬于food這一義域,不再追究它的精確含義也不會影響對基本句意的理解。
2) 根據詞性或構詞法作出判斷。
例如:He fished out an old book from the bag.
此句中的fish一詞可能令人費解。如果分析一下句子成分,就不難看出它是表示一種動作的動詞,加上out的詞義,我們大體上能猜出fish out是掏出的意思。再如:
Will you honour me with a visit?
此句中的honour用作動詞,很容易猜出意為使增光,所以整個句子應理解為可否請您
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