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妝點”的詩句大全
為您整理了52句帶“妝點”的詩句,其中“妝點”開頭的詩句29句,“妝點”結尾的詩句5句,“妝點”在中間的詩句18句,供您參考。
“妝點”開頭的詩句【第1句】:東君于此最鐘情,妝點村村入畫屏。——出自宋·王十朋《詠柳》
【第2句】:薰香丹鳳闕,妝點紫瓊宮。——出自唐·章孝標《玄都觀栽桃十韻》
【第3句】:東風吹著便成花,妝點園林賣酒家。——出自儲泳《春日郊行》
【第4句】:花枝處處爭妍媚,妝點春光二月天。——出自廖行之《和清明前即事三首》
【第5句】:雨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山副使家。——出自王禹偁《春居雜興》
【第6句】:百花如錦柳如煙,妝點西湖二月天。——出自胡仲弓《春日過西湖》
【第7句】:兩株桃杏映籬斜,妝點商州副使家。——出自宋·王禹偁《春居雜興·兩株桃杏映籬斜》
【第8句】:妝點風光如此盛,藕花香里又三亭。——出自董嗣杲《孤山路》
【第9句】:東君曾許殘花片,妝點壽陽宮里人。——出自釋行海《梅》
【第10句】:玉樓春暖笙歌夜,妝點花鈿上舞翹。——出自唐·唐彥謙《翡翠》
【第11句】:飛揚鱗甲三午界,妝點樓臺百萬家。——出自呂定《雪夜》
【第12句】:妝點山居要碧梧,向來培植費工夫。——出自陶夢桂《梧桐》
【第13句】:妝點江鄉堪入畫,漁翁披得滿衰衣。——出自楊公遠《春夜雪再用韻十首》
【第14句】:水仟會得人心意,妝點茅茨畫軸中。——出自陽枋《和鄭季南喜雪》
【第15句】:勸君莫上青山道,妝點行人分外愁。——出自文同《紅樹》
【第16句】:數枝鐙火古祠門,妝點山中一哄春。——出自陳著《次韻董伯和鐙夕有感二首》
【第17句】:樹枝高墜展霞綃,妝點清明景物饒。——出自董嗣杲《林檎花》
【第18句】:妝點個中新景致,藤冠布褐老癯儒。——出自舒岳祥《卜居》
【第19句】:無妨卻有他心眼,妝點亭臺即不能。——出自唐·白居易《酬微之開拆新樓初畢相報末聯見戲之作》
【第20句】:菊黃萸紫染成愁,妝點西風兩鬢秋。——出自華岳《暮秋聞雁有懷》
【第21句】:妝點林泉趣,銷除市井心。——出自許尚《華亭百詠·小隱園》
【第22句】:朦朧霧里廉纎雨,妝點行人去國詩。——出自項安世《初三日解維》
【第23句】:一泓寒玉浸青山,妝點樓臺夕照間。——出自宋伯仁《湖上》
【第24句】:如今且悅目前景,妝點亭臺隨分春。——出自孫氏《與周默》
【第25句】:君來到舍是烏力,妝點烏盤邀女巫。——出自唐·元稹《聽庾及之彈烏夜啼引》
【第26句】:新進少年競浮靡,妝點春妍學桃李。——出自連文鳳《寄廬陵劉國博會孟先輩》
【第27句】:亂花織錦柳撚線,妝點池臺畫屏展。——出自唐·秦韜玉《貴公子行》
【第28句】:妝點青春更有誰,青春常許占先知。——出自唐·羅紹威《柳》
【第29句】:妝點銅瓶分外春,惜花尤見主翁仁。——出自李曾伯《又用韻》
“妝點”結尾的詩句【第1句】: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出自唐·元稹《恨妝成》
【第2句】:濃淡非妝點,縱橫謝剪裁。——出自劉宰《題王氏天開圖畫卷后》
【第3句】:顏貌胡妝點,形骸旋合攢。——出自元·王丹桂《金鼎一溪云 傀儡喻》
【第4句】:更無蔟蔟紅妝點,猶有雙雙翠羽來。——出自唐·吳融《題延壽坊東南角古池》
【第5句】:江山何待人妝點,堪笑吳兒不老成。——出自方蒙仲《采芹亭》
“妝點”在中間的詩句【第1句】:一水縈紆玉帶環,雜花妝點四時間。——出自陳宓《延平呈潘王二丈》
【第2句】:雨中妝點望中黃,句引蟬聲送夕陽。——出自唐·翁承贊《題槐》
【第3句】:粉淚空流妝點在,羊車曾傍翠枝來。——出自宋·王琪《望江南》
【第4句】:濃花妝點一枝春,影拂瀟湘月半綸。——出自張玉娘《香閨十詠·桃花扇》
【第5句】:幸有紅芳妝點在,可無多愧白頭翁。——出自韓維《奉和樂道》
【第6句】:夕陽妝點丹青樹,煙雨和勻水墨梅。——出自宋·白玉蟾《題天開圖畫》
【第7句】:月姊雨師暗商榷,不須妝點上元春。——出自方回《元夕前雨不已二首》
【第8句】:鄮山妝點千巖白,全勝輕花飄細麥。——出自袁燮《和傅大卿喜雪》
【第9句】:江頭妝點秋來景,半是蘆花半蓼花。——出自俞桂《江上》
【第10句】:梅柳也知天意好,十分妝點斗春妍。——出自真德秀《皇后閣春帖子祠五首》
【第11句】:近戶皆林杪,元非妝點成。——出自張繼先《題度儀堂四首》
【第12句】: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出自清·曹雪芹《元宵燈謎》
【第13句】:眼窺春暖欲工眠,梅妝點雪斗新妍。——出自真德秀《春貼子·皇后閣五首》
【第14句】:家家妝點垂門艾,兒童報道端午來。——出自周申《壽友人》
【第15句】:造化但隨人事改,幾回妝點幾回新。——出自胡仲弓《立春》
【第16句】:熟視絕無妝點態,細看不見剪裁痕。——出自陳淳《對葵》
【第17句】:隨緣妝點非難事,粗果閑花不值錢。——出自陶夢桂《平塘三首次子輝韻》
【第18句】:紫磨真金百煉成,花神妝點似燈明。——出自陶夢桂《金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