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說文言文翻譯_注釋_賞析
【文言文】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洼,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來室中坐,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復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洼適也;及其久,則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翻譯】
清代文學家劉蓉年少時在養晦堂西側一間屋子里讀書。他低下頭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內踱來踱去。這屋有處洼坑,直徑一尺,逐漸越來越大。每次經過,劉蓉都要被絆一下。起初,劉蓉感到很別扭,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一天,父親來到屋子里坐下,回頭看看那處洼坑笑著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憑什么能治理好國家呢?”隨后叫仆童將洼坑填平。父親走后,劉蓉讀書思索問題又在屋里踱起步來,走到原來洼坑處,感覺地面突然凸起一塊,心里一驚,覺得這塊地方似乎突然高起來了,低頭看,地面卻是平平整整。以后踏這塊地,仍舊還有這樣的感覺。又過了好些日子,才慢慢習慣。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厲害的啊!腳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適應坑洼;時間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長久以來的坑填平,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卻認為是阻礙而不能適應。所以說君子做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開始時需謹慎。
【注釋】
習:積習、習慣。
蓉:作者自稱。少:年少,年齡小。
養晦堂:劉蓉居室名,在湖南湘鄉縣。
俯:低頭。
弗得:沒有心得。
旋:徘徊。
徑尺:直徑一尺。
浸(qīn 侵)淫日廣:日漸向外擴展。
履:踩,走。
苦:總是。躓(zhì):絆倒。
語之:對他談了這事。語,告訴。
顧:看。
何……為:哪里還談得上……。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
蹶(jué)然:受驚而疾起的樣子。
坦然:地面平坦的樣子。
既:已。
中(zhòng)人:適合于人,這里是影響人的意思。中,深入影響。
不與洼適:不能適應凹地。適,適應。
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樣。
故:緣故。
窒焉:受阻礙的樣子。窒,阻礙。寧:安寧。
慎始:一開始就慎重。
【賞析】
這篇短文,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寫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因小見大,發人深思。作者先寫少年時代在養晦堂西側的一間小房子里讀書的情景。“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這一描述,就生動地勾勒了一個善于思考的讀書人的形象。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難說學有所獲,更談不上什么有獨到的見解。文章以“思”為經,貫穿始末。因“思”而“繞室以旋”,從“旋”而極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題的闡發。總之,這都是善于思考的結果。
書房里有一塊洼地,愈來愈向外擴展。在這塊地上踱來踱去,當然很不自在。可是時間久了,卻習以為常了。等到填平這塊洼地,卻又感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經過一段時間,這才恢復到正常的感覺。洼地踩慣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適應。這是什么緣故呢?作者深有感觸地說:“習之中人甚矣哉!”這是一篇之警策,撮辭舉要,統攝全文。習慣成自然,這是一個很樸素的真理。由此推論,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乃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結論是:“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意即治學一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的習慣,就有了良好的開端。這一體會,不僅對育才樹人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著普遍的借鑒作用。
這是一篇論說體裁的散文。只就一件小事說起,使人感到自然而親切,從而受到啟迪。可以說是語淺意深,言之有物。
【作者簡介】
劉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號霞仙,湘鄉人。咸豐四年(1854年),隨曾國藩在湖北、江西與太平軍作戰。咸豐五年(1855年),從羅澤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戰死蒲圻,送喪歸籍。咸豐十一年(1861年),駱秉章督師四川,被聘參贊軍事。以知府加三品頂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實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由滇、黔人川時,赴前線堵截,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自投清營,乃將其檻送成都后殺害。同治二年(1863年),奉命督辦陜西軍務,擢巡撫,率軍進駐廣元。同治四年(1865年),克階州,擊滅四川地方起義軍和太平軍余部。不久,以泄露密折,降調革任,仍署巡撫。同治五年(1866),因病開缺,仍留陜辦理軍務,與巡撫喬松年不和,所部楚軍三十營被西捻軍張宗禹擊潰于灞橋后,革職回籍,著有《養晦堂詩文集》、《思辨錄疑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