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
【原文】
晉侯使隨會聘于周[1],定王享之肴烝[2],原公相禮。范子私于原公,曰:“吾聞王室之禮無毀折,今此何禮也?”王見其語,召原公而問之,原公以告。王召士季,曰:“子弗聞乎,褅郊之事則有全烝[3],王公立飫則有房烝[4],親戚宴饗則有肴烝。今女非他也,而叔父使士季實來修舊德,以獎王室。唯是先王之宴禮,欲以貽女。余一人敢設飫褅焉,忠非親禮,而干舊職,以亂前好?且唯戎狄則有體薦。夫戎、狄,冒沒輕儳[5],貪而不讓。其血氣不治,若禽獸焉。其適來班貢,不俟馨香嘉味,故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6]。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時相見,將和協典禮,以示民訓則,無亦擇其柔嘉,選其馨香,潔其酒醴,品其百籩,修其簠簋,奉其犧象[7],出其樽彝,陳其鼎俎,凈其巾冪[8],敬其祓除,體解節折而共飲食之。于是乎折俎加豆,酬幣宴貨,以示容合好,胡有孑然其郊戎狄也?夫王公諸侯之有飫也,將以講事成章,建大德、昭大物也,故立成禮烝而已。飫以顯物,宴以合好,故歲飫不倦,時宴不淫,月會、旬修、日完不忘。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順,容貌有崇,威儀有則,五味實氣,五色精心,五聲昭德,五義紀宜,飲食可饗,和同可觀,財用可嘉,則順而德建。古之善禮者,將焉用全烝?”武子遂不敢對而退。歸乃講聚三代之典禮,于是乎修執秩以為晉法[9]。
【注釋】
[1]晉侯:指晉景公,名獳。隨會:即士季武子,晉大夫,因其封邑在隨,故稱隨會、士會、范會。
[2]定王:東周國君,名瑜。肴烝(zhēng):古代的一種宴席。當時,凡將烹熟的牲肉切成兩半上席者,稱“房烝”;全部切成小塊,稱“肴烝”,牲體越完整,表示禮儀等級越高。
[3]禘(dì)郊:指祭祀天地祖宗的大典。全烝(zhēng):用不加烹煮的完整牲體獻祭。
[4]王公立飫(yù):天子與諸侯設宴。飫,古代家庭私宴的名稱。
[5]輕儳(chán):沒有長幼尊卑之分。
[6]舌人:擔任翻譯、接待遠方使者的官員。
[7]籩(biān):古代祭祀宴饗禮器的一種。簠簋(fǔ guǐ):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犧象:韋昭注云“犧,犧樽,飾以犧牛;象,象樽,以象骨為飾也”。
[8]樽彝:酒器。鼎:煮牲的食器。俎(zǔ):進食時切熟肉的砧板。巾冪:覆蓋樽彝等食器的巾。
【譯文】
晉景公派遣隨會出使周王室,周定王擺設肴烝宴招待他,大臣原公以禮相陪。隨會私下對原公說:“我聽說王室的禮宴是不毀折牲體的,現在這是什么禮節呢?”定王看到他們在交談,便叫來原公詢問,原公把隨會的話告訴了定王。定王叫來隨會,對他說:“你沒有聽說過吧,祭祀天地祖宗的大典才用全烝,天子與諸侯宴享用房烝,宴請親戚享用美食則用肴烝。今天您不是外人,是晉侯派來重申晉與王室舊日友好,是來輔助我們周室的。所以使用先王的宴飲之禮,作為對您的款待。我怎么敢設全烝、房烝呢?它雖然豐厚卻不是親戚宴享之禮,而且還違背了成例,損害了過去的友好關系。王室只有招待戎狄之人時才用全牲。戎狄之人輕率而不修邊幅,貪心而不講禮讓。這種人的素質若不加調教,就像禽獸一樣。他們來獻納貢賦時,不必用精致的酒食,所以讓他們坐在門外而由使者把全牲拿給他們食用。現在你們晉國是我王室的兄弟,按規定來朝見天子,所以要用適宜的典禮來招待你們,以此將先王的訓導展示給人們,因而擇取了鮮美的牲肉,選用了芬香的配料,精制了甜醇的酒醴,宴饗禮器裝滿了佐餐的果品,備下了簠簋,捧來了犧象,抬出了精美的酒器,擺放好鼎俎,洗凈了巾冪,恭敬地清掃了殿堂,切好了牲肉而一起來宴飲享用。于是就有了待客的禮儀,酬賓的禮物,用以表示親近友好,怎么能像對待戎狄那樣把全牲端出來食用呢?宴請王公諸侯用以房烝,是要解決軍國大事,建立大功勛、表彰大事物,所以站著享用半牲則已。宴饗用以半牲表示禮儀,宴飲表示親密融洽,所以每年設宴一次不覺厭倦,每季一次宴飲不覺過度,每月的統計、每旬的事務、每天的事務也不致荒廢。服飾可以表明功績,色彩可以顯示德行,紋飾可以比擬物象,儀節可以表現序次尊卑,禮容具有尊嚴,威儀具有法度,肴食的五味充實氣志,器物的五色凈化心靈,樂舞的五聲昭示道德,禮儀的五義彰顯綱紀行為,宴飲與美食可以共享,情誼和睦同心可見,酬禮可嘉,法度得以推行而道德得以建立。所以說,古代懂得禮儀的人,哪有想要食用全牲的呢?”聽了這些話語,隨會便不敢對答而告退。回國后開始講習匯編夏、殷、周三代的典禮,于是就將晉文公所制訂的執秩之法作為了晉國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