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胡風問題
1955年我國文藝界展開了對胡風文藝思想批判運動,并上升為對“胡風反黨集團”的斗爭,造成建國以來文藝戰線上的一大政治錯案。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1934年開始職業作家生活,以胡風、谷非、高荒等筆名發表了一些文藝批評和作家論,為我國新文學的發展曾做出過有益的貢獻,但也提出過一些錯誤的文藝思想。1951年文藝整風時,胡風的文藝思想受到文藝界的批評。1952年5月25日《長江日報》發表了胡風派作者舒蕪的檢討文章《從頭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月8日,《人民日報》轉載該文,并加編者按語說,胡風的文藝思想“是一種實質上屬于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文藝思想。”1953年初,林默函、何其芳等發表了《胡風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現實主義的路,還是反現實主義的路》等文章,對胡風的文藝思想進一步展開了批評。胡風不接受批評,于1954年7月,向黨中央提出長達30萬言的《對文藝問題的意見》。
胡風的《對文藝問題的意見》,是他文藝思想的集中體現。其中要求作家掌握文藝特征和規律,用高度的藝術形式反映生活的真實;強調文藝創作是一種“實踐過程、勞動過程”,反對輕視創作實踐等觀點都是正確的。在《意見書》中,胡風把提倡作家掌握共產主義世界觀,提倡作家與工農兵相結合,提倡作家的思想改造、提倡文藝的民族形式,提倡文藝為政治服務,說成“插在作家和讀者頭上的五把刀子”。這顯然表現了他情緒上的偏激和認識上的錯誤。1955年1月,《文藝報》根據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的決定,將胡風《對文藝問題的意見》公布于眾,供讀者研究,以便展開討論。2月,中國作協主席團舉行了第十三次擴大會議,郭沫若、茅盾等先后著文,集中地批判了胡風《對文藝問題的意見》。在這種形勢下,胡風于1955年1至3月間寫了《我的自我批判》一文,對自己的錯誤作了一些自我批評。此后不久,《人民日報》從5月13日至6月10日便陸續公布了三批《關于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還寫了《序言》和《按語》。從此便將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演變成政治上的對敵斗爭。隨之就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肅清“胡風反革命集團”的大規模的政治運動,而將文藝隊伍的一些革命同志定為反革命分子,造成建國以來一個重大的政治錯案。1980年經中共中央批準,對此錯案在政治上予以平反。1985年和1988年又作了進一步平反。有關文件指出:對于胡風同志的文藝思想和主張,應按照憲法關于學術自由、批評自由的規定和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由文藝界和廣大讀者通過科學的正常的文藝批評和討論,求得正確解決。
這次批判運動的錯誤是十分嚴重的。其一,嚴重地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使一些同志遭到迫害,也挫傷了許多同志的積極性,嚴重地影響到社會主義文藝的健康發展。其二,隨著政治斗爭的發展,經過此次運動,使文藝界的“左”傾思想和教條主義又有新發展,把文藝問題、學術問題,同政治問題完全等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