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與抗倭斗爭
戚繼光(1528—1587),明代軍事家、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初任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公元十五世紀中葉到十六世紀中葉,正是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征伐頻仍,生產破壞,一批武士在國內難以立足,便向海外發展。他們勾結我國東南沿海“舶主”、海盜,殺人越貨,加之明王朝武備廢弛,便造成了明中葉的倭寇猖蹶。嘉靖二十五年(1546)倭寇侵擾寧波、臺州,三十二年(1553)深入浙東和長江南北,三十三年(1554)劫掠南直隸和海州縣。此期雖有朱紈的積極抗戰,但終因通倭大姓同朝臣攻訐去職,被迫自裁。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勢張,圍攻杭州。明王朝調在山東抗倭卓有成效的戚繼光馳援浙江,任參將,抵御倭寇。繼光來浙,見沿海衛所隳敗、軍隊素質不良、戰斗力低下,銳意改革之。得俞大猷、譚綸襄助,在浙直總督胡宗憲支持下,至義烏招募農民和礦工,編練新軍。針對倭寇的戰術,創造“鴛鴦陣”法,以十二人為一隊,“長短兵迭用”,以靈活、齊勇、快速攻擊戰術制敵。嘉靖四十年(1561),取得浙江臺州之戰的勝利。次年調援福建,搗毀倭寇在橫嶼(寧德城外海中)的巢穴,重創敵鋒。四十二年(1563)再援福建,升任總兵,取得平海衛大捷,予倭寇以毀滅性打擊。嘉靖四十三年(1564)繼光與俞大猷同調廣東,集中兵力圍剿倭寇余部,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東南沿海倭患悉靖,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衛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戚繼光從組建新軍到蕩平倭寇,歷時十載,轉戰四省,先后大小八十余戰。他與士兵同甘共苦,以“保國安民”相勉勵,贏得了人民的愛戴,他所指揮的軍隊被稱作“戚家軍”。隆慶元年(1567)被張居正調到北方,鎮守薊州,凡十六年。居正死,繼光被排擠去位。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反映了他練兵、治械、布陣的軍事才能和軍事思想。謝承仁、寧可《戚繼光》、李光璧《明代御倭戰爭》等專著,通俗易懂,可供初學者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