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與《烏托邦》
莫爾(1478—1538),托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政治家、作家。生于倫敦一個世代以法律為業的家庭。十二歲即為一著名政治家當侍從。十四歲入牛津大學,十分推崇希臘文化,精通哲學、愛好音樂,對教學也感興趣。由于精神上的矛盾,曾入修道院苦修四年。一五〇四年被選為議員,進入議會,發表演說反對亨利七世向議會勒索款項。一五〇九年亨利八世即位,他愛莫爾之才,與之交往密切,先后任命他為上訴法院院長、樞密院顧問、眾議院院長、大法官等要職。由于莫爾對亨利八世的政策不滿,關系破裂,他反對亨利八世離婚再娶,特別是反對他以法令形式宣告自己為英國教會首領,莫爾拒不宣誓承認,被亨利八世送上斷頭臺。莫爾的英語作品有游戲戲劇及小詩。他的《理查三世史》為一部重要著作,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可能受其啟發。莫爾拉丁語作品《烏托邦》(1516)是他的代表作。“烏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譯,它是根據希臘文的“不、否”(Uo)和“地方”(topos)造出來的新詞,意即“烏有之鄉”。《烏托邦》分上、下兩部,是用莫爾同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寫成的,表現了早期無產者對原始積累時期殘酷剝削的強烈抗議,并描繪了空想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上卷重點寫了對現實的揭露,其核心是否定了私有制。書中揭露了英國君主統治的社會黑暗,控訴了“圈地運動”,“人吃人”的血腥罪行。第一部結尾說私有制是社會罪惡的根源,結論是“只有廢除私有制,人類才有幸福”。下卷主要是描繪了“烏托邦”的生活方式。那里沒有私有財產、公民一律平等,社會滿足其成員的各種要求;政治民主,所有職務皆由選舉產生,而且限制任職期限;勞動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勞動之余研究文學、藝術,從事體育運動;這里沒有城鄉的對立。《烏托邦》是第一本影響較大的空想共產主義著作,對以后的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有很大影響,“烏托邦社會主義”之名即來源于此。這部著作又是文學名著,語言優美,諷刺深刻,有奇妙的情節和豐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