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埃德施米特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埃德施米特
卡斯米爾·埃德施米特(Kasimir Edschmid,1890—1966) 原名愛德華·施米特。德國作家,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主要代表之一。大學畢業后即從事寫作,1918—1922年主持《藝術和時代論壇》雜志,后游歷歐、非、小亞細亞和南非等地。1928年獲得畢希納獎金。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焚燒他的書,剝奪其言論、廣播和寫作權利。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六個出口》、長篇小說《瑪瑙》、 《玫瑰會盛開》、 《格奧爾格·畢希納——一場德國革命》、《1958—1960日記》,還有游記《意大利》、隨筆《富有生命力的表現主義》、 《肖像和紀念碑》。
埃德施米特曾被稱為德國表現主義文學的宣言者,在1918年發表的《創作中的表現主義》一文中他宣稱:表現主義作家“不再為固定的觀念所困,不再受資產階級思想和資本主義制度下個人悲劇的支配”。他的主要文學觀點是:一、內心體驗出激情,以激情表現幻象。藝術的表現對象是人和情感,只要藝術家去觀察、去經歷、去塑造、去探索、憑主觀精神進行體驗,便會產生一種經久不衰、無限擴張、包容一切的激情,而用這種激情去進行確確實實的再創造,就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圖象,這個圖象與自然主義和印象派都無共同之處,而是“單純的,真實的,因而也是美的”。二、 形象在自身,幻象即真實。埃德施米特主張推翻創作的形式結構,提倡極度的創作自由。認為創作時不必根據客觀世界的實際狀態來描寫,藝術的美不是和外界的一致,而是和藝術家的內心狀態的一致,和事物的超形象的“幻象”的一致,表現主義藝術家的整個用武之地就在幻想之中,只要憑自己的激情去創造現實、把握事物的意義,就能創造出好的藝術作品,因此說一切形象只存在于藝術家自身。在表現主義的藝術世界里不再有工廠、房舍、疾病、妓女、呻吟和饑餓等一連串的事實,有的只是它們的幻象,而這種幻象才是最“真實”的。三、反對復制,注重探尋創新。埃德施米特認為藝術的偉大任務在于探索、創造出一個新的藝術世界,而復制一個已經存在的現實世界是毫無意義的。
在埃德施米特的藝術觀中我們確實能夠看到偶然閃耀的關于藝術創作的真知灼見的火花,如“只有當藝術家的手透過事實抓取到事實背后的東西,事實才有意義”,“他在妓女身上看到人性,在工廠里看到神性”等,都反映出他追求的不是藝術與事實的形似,而是能深入到事物實質的真實。但是他的以激情表現幻象的理論又顯得空洞、模糊,拋棄對現實的描寫卻能表現出現實的純粹真實,具體途徑如何?他沒有也不可能講清楚。這表明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圖
用新的創作方法表現現代生活的理論的徨惑。同時,表現主義文學創作的內容抽象空洞,無力反映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也是無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