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爾維爾與《白鯨》
麥爾維爾,赫(1819—1891)是美國小說家、詩人。一八一九年八月一日生于紐約市一個富商家庭。十歲時家境敗落。不久,父親患腦炎去世,死前兩個星期的精神失常,給麥爾維爾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失去父親的生活所帶來的茫然、孤獨(dú)的意緒,成了他后來作品中的一個基調(diào)。一八三四年,麥爾維爾離開學(xué)校,先后做過銀行小職員、皮貨店店員和教師。一八三九年,在開往英國利物浦的商船上當(dāng)服務(wù)員。一八四一年,又在一條開往南太平洋的捕鯨船上當(dāng)水手,曾被馬克薩斯島上有食人生番之稱的泰皮族所俘,脫逃后加入海軍。一八四四年在波士頓退伍,開始從事寫作。
麥爾維爾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泰皮》(1846)、《歐穆》(1847)、《瑪?shù)亍?1847)、《雷得本》(1849)、《白鯨》(1851)等;短篇小說及散文《代筆者巴特貝》(1853)、《迷惘的島嶼》(1854)、《班尼托·西蘭諾》和自費(fèi)印行的《戰(zhàn)事集》(1866)、《梯摩里昂》(1871)等詩集,還寫了一萬八千行的長詩《克拉瑞爾》(1876)。《泰皮》和《歐穆》是作者根據(jù)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見聞寫成的游記小說,饒有幽默的筆調(diào)、對未開化的部族生活的理想化描寫,表現(xiàn)了麥爾維爾鄙視資本主義文明世界的腐敗、墮落,試圖在接近大自然中尋找最能促進(jìn)人幸福的條件的思想傾向和愿望。《瑪?shù)亍芬彩怯斡涹w小說,但具有濃厚的政治幻想性,寫實(shí)和虛構(gòu)的交織,使作品帶有多層寓意。《雷得本》則以象征色彩引人注目,小說中憂郁的情緒,是作者受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中陰沉的段落影響所致,此外,霍桑對人性善惡的探討,也加重了作者對人生的疑慮。《白鯨》是麥爾維爾的代表作。這部浩卷之作,描寫取名于《圣經(jīng)》的青年水手伊希梅爾與土著人奎奎格相遇,結(jié)成莫逆之交。兩人乘阿喀布船長的捕鯨船,一同去捕白鯨莫比·狄克。經(jīng)歷了種種困苦之后,終于與白鯨相遇,在一場生死搏斗中,船被白鯨撞破,阿喀布船長及全船人葬身海底,只有伊希梅爾得以幸免。小說多用寫實(shí)手法,主題卻建立在象征的意義上。白鯨代表著人世間的基本狀況,象征善和惡的混合。阿喀布捕殺大鯨,開始是為了復(fù)被它咬掉一條腿的仇,向兇惡和殘暴挑戰(zhàn),可是他后來變成了偏執(zhí)狂,終于導(dǎo)致全船人的身亡。伊希梅爾雖然死里逃生,卻不過是一個被遺棄的人。作品規(guī)模宏大,文筆沉郁瑰奇,被人們稱為洶涌澎湃的大海的故事。小說中的悲觀色彩也是極為濃厚的。麥爾維爾一生多產(chǎn),卻潦倒不得意。處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美國讀者,并不理解這位作家所流露的理想與現(xiàn)實(shí)無法調(diào)合的憂郁情緒,事后二、三十年,當(dāng)美國資本主義的社會疣癰明顯暴露出來時,麥爾維爾作品中那種迫人思考、激人心弦的力量,使人們驚愕地醒悟到,他們委屈了一位敏銳而富有藝術(shù)天才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