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
十七世紀適應君主專制王權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文學思潮,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在創作實踐和理論上都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范,因而得名“古典主義”。其實,它正如文藝復興運動一樣,是特定條件之下的資產階級的文學理論與實踐活動。古典主義是文藝復興的繼續;它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化演變為以希臘羅馬為典范,是有內在聯系的。古典主義吸收了入文主義思想,熱愛生活,肯定人的力量,反對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同期,古典主義著重向理論方面發展。十五世紀意大利學者研究亞里士多德和賀拉斯的文藝理論,并初步提出“三一律”問題。十六世紀后半葉,“三一律”問題傳入西班牙、英國、法國,引起熱烈的討論。這樣,詩人、作家向古代尋找文學創作典范和理論根據的傾向逐漸加強了。這種傾向在十七世紀的法國找到了最適合的土壤。法國的專制王權當時具有進步性,對資產階級的發展給以照顧,資產階級對王權也做了妥協,為古典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政治基礎。笛卡兒的唯理主義哲學又為古典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這樣,古典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很快就形成了。古典主義的特征是:(一)在政治上擁護王權,提倡公民美德,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擁護王權的目的在于要求民族統一,仁政治國,譴責專制暴政,揭露貴族的荒淫腐朽,反對教會的欺騙偽善,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進步思想;同時,也反映了資產階級對國王歌功頌德的妥協性一面。(二)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把理性看得高于一切,認為作品永遠只憑理性獲得光芒和價值。認為理性決定作品優劣,也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標尺。提倡理性,貶抑情欲,其主要的目的仍在于揭露貴族、教會,同時也反映了資產階級自我克制的要求。(三)在理論和創作上強調以希臘羅馬為典范。在理論上闡述亞里士多德和賀拉斯的著作,創立文學法規;在創作上大量吸取希臘羅馬等古代題材,并以它們為楷模。(四)在藝術形式上要求完美。古典主義為各種文學樣式制定了法規,比如古典主義戲劇要求結構嚴謹樸素,故事發展合乎常情,要符合“三一律”等。古典主義文學以法國為代表,其中戲劇成就最高,產生了三位卓越的戲劇家:悲劇家高乃依、拉辛,喜劇家莫里哀。拉封丹的寓言詩,布瓦洛的理論著作成就也很高。古典主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進步意義,但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它統治歐洲文壇兩個多世紀,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興起后才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