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賞析
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
【概說】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即古時的琴曲《聶政刺韓王曲》,是我國十大古曲之一。魏晉時期的嵇康以善彈此曲而著稱于世。
“廣陵”為揚州的古稱,“散”與操、引相當,是樂曲的意思。可見這是一首流行于廣陵地區的琴曲。這首曲子萌芽于秦漢時期,到魏晉時逐漸成形。琴曲講述了戰國時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譜中有“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
《廣陵散》全曲共45段,旋律激昂、慷慨,貫注一種憤慨不屈之氣,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殺伐之氣的樂曲,表達了一種反抗的精神。據說嵇康在行刑前,曾索琴彈奏此曲,慨然長嘆:“《廣陵散》于今絕矣!”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古琴曲又回到了人間。
【故事錦囊】
嵇康從小在音樂上就有極高的天賦,他沒有專門拜過師傅,卻精研音律,擅長笛簫,更善于彈奏古琴。
嵇康嗜琴如命,他有一張名貴的琴,為了這張琴,他賣掉了東陽舊業,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佩玉,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用縮絲制成,價值連城。一次,好友山濤酒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保護,才使此琴免遭大禍。
當時,自秦漢時流傳下來一首古琴曲《廣陵散》,經過嵇康的加工和演奏,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轟動一時。嵇康還創作了《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稱為“嵇氏四弄”,后來隋煬帝曾把彈奏“四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
嵇康生活的時期,正值司馬氏奪權之時,他們誅戮異己,很多士人遭到殘害。嵇康非常不滿,他逃入山林,與向秀、阮籍等七人相與邀游,過著一種隱居的生活。因為嵇康性格狂放,不拘小節,引起司馬氏集團的痛恨,他們安排爪牙監視著他,試圖尋找一個借口置嵇康于死地。一個叫鐘會的人,曾受辱于嵇康,對嵇康恨之入骨,在他的煽動下,司馬氏最終以嵇康行為放肆、有傷風化為由將其判處斬決。
臨刑前,三千太學生聯名上書,要求赦免嵇康死罪,并請嵇康當他們的老師,遭到了司馬氏的拒絕。行刑之時,嵇康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彈完慨然地說:“《廣陵散》從此永絕于世了!”
【知識庫】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嵇康家道清貧,常與好友向秀在樹蔭下打鐵來維持生活。有個叫鐘會的公子能言善辯,慕名前來拜訪,可是嵇康瞧不起他的為人,愛答不理。一天,鐘會又來拜訪,嵇康沒理他,只是低頭打鐵,鐘會站了良久,怏怏不樂,剛要離開,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拂袖而去。鐘會以此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