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賞析
中國的第一部詞典——《爾雅》
【點睛之筆】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相當于中國古代的詞典,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被列入“十三經”之中。
【經典解讀】
“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特指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正式語言,“爾雅”就是指使語言接近于官方規定的語言。《爾雅》是后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份不可多得的資料。
對于它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孔子的門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周公所作,再經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則大都認為是秦漢時人所作,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改,最后在西漢時被整理加工而成。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爾雅》三卷二十篇,現存《爾雅》為十九篇,與班固所說的二十篇略有不同。其中最后七篇分別是:《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這七篇不僅記錄了590多種動植物及其名稱,而且還根據它們的形態、習性等特征,逐一進行歸納。《爾雅》中保存了中國古代早期的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是后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的重要專著。據記載,東漢初年,竇攸由于“能據《爾雅》辨豹鼠”,所以漢光武帝賞賜百匹帛給他,并要求群臣子弟跟從竇攸學習《爾雅》。
《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在訓詁、詞源、音韻、方言、古文字等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排列的綜合性辭書,是系統梳理五經等上古文獻中的古文詞語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