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40(第2版)
【3450】中國經濟2040(第2版)
(梁國勇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7萬字,2017年1月第1版,49元)
△全球變局與中國道路。全書共8章:[1]中國發展:大歷史觀;[2]全球化與中國經濟:30年之變;[3]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新轉型與新增長;[4]新貨幣政策范式下的國際金融;[5]面對全球治理困境的國際貿易;[6]引進外資:全球化由強變肉之際的新契機;[7]海外投資:推動全球化由弱轉強的新動力;[8]展望“中國世紀”。
〇中國發展的成功在于務實、學習、應變。
〇面對“全球變局”,如何規劃“中國道路”?一方面,要以更積極的姿態推動全球化,反對“逆全球化”;另一方面,則要以更現實的態度立足于內在,結構性因素推動經濟增長。降速增長、加速轉型、避免危機、持續發展——這16個字概括了中國經濟走向巔峰的戰略選擇。
〇跳出中國看中國,立足世界看中國。
〇各王朝歷史的演進可以誕生、興盛、衰亡三個階段論之。對于探究治亂盛衰的規律,三個關系尤其值得關注。其一,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其二,內政與外交的關系;其三,國與民的關系。
〇對西方而言,19世紀成為一個高度崛起、高度繁榮的百年,其思想基礎則是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形成的。可以說,始于文藝復興,盛于啟蒙運動的思想,進一步奠定了現代西方文明的基礎。政治上,建立在個人政治自由基礎上的現代民主制度建立起來,主要表現在君主立憲、議會民主、三權分立、投票選舉等制度的建立。在經濟上,建立在個人經濟自由的基礎上的,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的現代經濟制度建立了起來,具體內容非常廣泛。
〇16世紀,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使東西方貿易聯系極加強,這是全球化的初級階段。19世紀,在歐洲工業革命和殖民主義浪潮的推動下出現了全球化的第一個高潮。二戰后,首先有受制于冷戰格局的“局部”全球化,然后是“真正”的全球化。始于1980年代,在冷戰結束后逐漸達到頂峰。
〇借助海外市場和資源,利用國際資本和技術中國在不斷加深的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高速崛起,成為“強勢全球化”浪潮中的大贏家。從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無足輕重到第二大經濟體,轉變僅用了30年的時間。中國在實現了超高速的經濟增長和財富創造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世界經濟格局。
〇市場化、國際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傳統轉型”之外,消費增長,服務業發展,經濟綠色化和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新轉型”將決定中國經濟的未來。
〇金融支撐、投資驅動、出口促進、基礎設施先行的中國經驗。
〇展望未來,中國進口的持續、快速增長有望成為抵御“逆全球化”潮流,推定全球化前進的重要力量。
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協定》(TTI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
〇企業層面是本土化;產業層面是競爭。
〇隨著海外投資增長,“一帶一路”推出,中國正在為全球化進程注入關鍵動力,以中國為“樞紐”的國際互聯互網將迅速提升,以中國為“頭雁”的發展雁陣有望形成。
〇經濟、政治、社會三者的穩定結構是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基礎。除此之外,良好的生態環境、思想文化的進步和穩定的國家安全形勢將決定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潛力和持久性。
〇為而不爭。
〇和平互利,慎用武力;既不惹事,也不怕事;積極作為,不爭霸權。——這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大道”,而處理好大國關系的關鍵。
〇西方文明的人文主義傳統與中國儒家“仁”的思想是相通的。
〇西方文明之長無外乎三點:科學、民主、市場。
〇“維穩的實質是維權”。
〇民族復興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崛起的道路難免險阻,憂患意識不可少。
(2018年3月9日上午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