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師:張居正
【4411】帝王師:張居正
(度陰山著,北京時代華文書局,36.6萬字,2015年11月第1版,42元)
三部:[1]首輔之路;[2]拯救帝國;[3]巔峰之后。
23歲初入官場,張居正是一個剛正不阿的理想主義者,卻在親歷腥風血雨的內閣斗爭后,痛悟了什么是政治,從此踏上一條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實用主義道路。
他不顧同僚鄙夷,勾結太監馮保,登上首輔之位,贏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為改革大業鋪平道路。他通過大收賄賂安撫戍邊將領,起用貪官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亂,徹底解決由來已久的邊疆兵患。他趁皇帝年幼,以帝師之名獨裁擅權,一改官場頹靡習氣,使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以辭官為由,脅迫小皇帝下旨,將反對者一一鏟除,從而順利推行新政,一舉扭轉帝國財政危機。
只要有助于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張居正便毫不在乎手段的正義與否。這讓他一方面成為政敵眼里最卑鄙的弄權小人,一方面又成為百姓心中最偉大的救國英雄。
磨礪本心,是一生的事業。
惡人自有惡人磨。
讀書信條:“獨觀大義,惟務宗旨,不求蔓引泛溢”。什么書都讀,可心中有定見,該記的記下,不該記的,馬上忘掉。
迎難而上只是莽夫,真正的英雄從來都是審時度勢,有了絕對把握后才出手。
要做事,先要有個穩定的平臺。
政治家,尤其是偉大的政治家,靠道德是做不成事的。只要有“為天下謀?!钡闹鞠?,拋棄一些腐朽的道德,不擇手段是天經地義的。
張居正的執政方略只有四個字:富國強兵。
一個政治家如果失去感召力,政治生涯也就結束了。
“用人之長,恕人之短;用其剛正,恕其峭直;用其恢宏,恕其豪放;用其堅強,恕其拘執;用其明敏,恕其疏略;用其大節,恕其小疵”。
王陽明:人心所以不安,是因為思慮太多。思慮太多,是因為做了一些事違背了良知。
世間法則之一:你越是預想到的事,它越不會發生,發生的事,永遠都是你沒有想到的。
張居正和天下公知作對,其實就是思想獨裁。統一思想在任何出色的政治家眼中都是重中之重,所以禁止講學、廢天下書院,站在張居正角度,沒有錯,站在任何政治家的角度,都沒有錯。
人太順了,往往會迷信于經驗,蔽于見聞,所以把事想得極為樂觀。
亂世用重典,急病用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