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功利主義:從休謨到密爾
【4159】古典功利主義:從休謨到密爾
(〔英〕弗雷德里克·羅森著,曹海軍譯,譯林出版社,22.75印張,2018年3月第1版,58元)
△分上下篇共15章。對古典功利主義進行闡釋;探討了對古典功利主義傳統常見的一些批判。
〇政治理論,在本質上就是關于秩序的理論。
〇一般認為,自十九世紀起,功利主義一直構成英美世界道德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經濟哲學的主流學說。
〇密爾在《功利主義》小冊子中,一方面維護了功利主義的“后果主義”原則,另一方面對邊沁的功利原則作出修正。
〇中國哲學雖有實踐理性之傳統,但儒家義利之辨的觀念長期居于主流話語地位,功利之說一直為主流思想所不齒。在歷史上,往往只是在國家面臨巨大危機之時,才會有人公開倡導功利學說。
〇在伊壁鳩魯主義當中,功利是一種真實的世界狀態。在某一特定場合下,諸如棄絕某些快樂或避免同類相殘之類的行為,對于行為主體目標的實現實際上是有好處的。也就是說,在那些特定的場合下,功利主義——行為的真實特征。
〇人類心靈的主要動力或推動原則就是快樂和痛苦。
〇“無論是什么,合宜的就是正確的”。
〇這本書著眼于伊壁鳩魯傳統語境下對快樂、痛苦、效用等概念的討論,通過對大衛·休謨、亞當·斯密、杰里米·邊沁、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等思想家著作的分析、定義了一個古典功利主義的傳統,以此為背景闡釋了關于正義、權利、自由、個體、平等、民主等概念的道德哲學、政治思想與社會理論,并針對一些當代的批評為這一思想傳統進行了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