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連累子孫 韋端己光耀祖先
溫庭筠連累子孫 韋端己光耀祖先
溫庭筠一生都沒有中進士,不是因為考試綜合征,而是因為他把科考當成了一門生意,主考惱他做槍手,結果一輩子都不錄他,還連累了他的兒子;韋莊是大唐詩人中年齡最大的進士,其一生猶如勵志小說,最終在年近花甲的時候中了進士,結束了半輩子的考試生涯。
和溫庭筠一起參加考試的舉子中,有個叫黃巢的山東曹州人。傳說下面這首《題菊花》是他八歲時的作品,由此可見黃巢也是一位天才詩人。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成年后去長安參加科考,沿著當年駱賓王走過的道路。歷史有時就是這么奇妙,唐朝最初和最后的才子都來自山東,而且最后都走上造反之路。只不過駱賓王是唐朝的忠臣,而黃巢是唐朝的掘墓人。黃巢八歲寫的這首《題菊花》藝術水準遠在駱賓王七歲寫的《詠鵝》之上,如果他們的作者身份以及寫作年齡沒有疑問,我們完全可以說黃巢的天才超過駱賓王。
溫庭筠當時名聲很大,黃巢肯定認識他。很可能正是溫庭筠的經歷刺激了黃巢,他覺得既然溫八叉這樣的考試機器名門之后都不能金榜題名,自己永遠只能做陪考,所以他在經過幾次落第之后,站在曲江南岸當年陳子昂摔琴推銷自己的地方,望著皇家園林紫云樓,開始考慮下次進京是帶筆還是帶刀。
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知是不是因為崇拜陶淵明,黃巢特別喜歡菊花,不過命運使他販鹽黃海邊,而不是采菊東籬下。多年的讀書趕考使家里負債累累,他決定跟隨村里的年輕人走私還債。當時販鹽就像現在販毒,利潤很高但是風險也很大,逮住了不是關就是殺。鹽販們被迫全副武裝自己,而且發現結伴行走遠比跑單幫風險小。私鹽販子的隊伍不斷壯大,有時即使官軍預先設好埋伏,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多勢眾的鹽販策馬高歌而過。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信心膨脹的鹽販在王仙芝帶領下舉旗造反,次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湖北犧牲,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廣明元年(880年)起義軍相繼攻陷洛陽、長安,唐僖宗效法唐玄宗逃奔成都。黃巢自立為帝,國號大齊。
這是唐朝最有意思的地方,連造反派都是詩人。不但造反的是詩人,領兵鎮壓的也是詩人。鎮海軍節度使高駢是鎮壓黃巢的官軍主將,他寫過《山亭夏日》這樣的好詩。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另一位鎮壓黃巢起義的大將是鳳翔節度使鄭畋。鄭畋十八歲中進士,因為年齡太小引起唐武宗懷疑。唐武宗讓主考官把他的試卷拿來親自核實,方才相信沒人舞弊。鄭畋最著名的詩是《馬嵬坡》。據說就是因為這首詩,有人認為他有做宰相的潛質,后來果然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黃巢起義最后在河東節度使沙陀人李克用和起義軍叛徒朱溫等人夾擊之下失敗,黃巢本人在泰山狼虎谷遇害。他兵敗被殺應無可疑,但是一首據說是出自他手的詩《自題像》卻讓他的死撲朔迷離。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桿看落暉。
因為從這首詩來看,他并沒有戰死,而是做了出家人。同樣的故事后來發生在李自成身上。現在很多史學家都相信李自成沒有戰死九宮山,而是在離湖北九宮山不遠的湖南石門夾山寺歸隱。
據說黃巢的姬妾中有很多是官宦妻女。得意忘形的唐僖宗在獻俘儀式上問她們:“你們都是功臣宿將的后代,祖祖輩輩享受國家的恩惠,為什么要變節從賊?”為首一個女子回答道:“黃巢兇暴,朝廷百萬大軍抵擋不住逃往巴蜀。陛下和滿朝文武指責我們女人之前,請先捫心自問。”唐僖宗啞口無言。
唐僖宗在位的時候發生過黃巢起義,而且他還問出上面這種愚蠢的問題,但他畢竟是唐朝的皇帝,在他身上也發生過和詩歌有關的風雅事。他曾經發動宮女為邊疆戰士制作征袍。神策軍士兵馬真在袍中發現金鎖一枚,同時附有詩歌一首。
玉燭制袍夜,金刀呵手裁。
鎖寄千里客,鎖心終不開。
馬真正缺錢買酒,所以跑到集市上去出售金鎖。同行的士兵以為他是小偷,悄悄向上司報告。主將得知詳情后,不敢擅自處理,只好向朝廷通報。唐僖宗命令馬真赴京,把寫詩送金鎖的宮女許配給他,成就一段姻緣。馬真感激涕零。后來僖宗逃往劍南,馬真知恩圖報,始終不離左右。
唐朝進士考試不糊名,對那些有一定實力和名氣的考生不是壞事,因為主考官一般不敢忽視他們。但對溫庭筠卻不是好事,因為在當朝官員眼里,溫庭筠就是文人無行的代名詞。
其實溫庭筠出身高貴,他和杜牧一樣,都是著名宰相的后裔。他的遠祖溫彥博是初唐名相,和房玄齡、魏征同殿稱臣,做過唐太宗的中書令。溫彥博在做并州道行軍長史的時候,曾經兵敗被俘。突厥嚴刑拷問他唐軍虛實,他拒絕回答,于是被幽禁在陰山苦寒之地牧羊,直到突厥和唐朝修好才釋放。這個故事聽起來有點像蘇武牧羊,當時也確實有人把他比作蘇武。他生前被封虞國公,死后獲得陪葬昭陵的殊榮。溫庭筠對祖先被贊為蘇武非常驕傲,他寫過一首《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其中“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寫邊塞風景可以媲美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更是律詩對仗的典范。
溫庭筠根正苗紅,才思敏捷,按理來說一考就中。但他卻和杜甫一樣,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題名金榜。杜甫是因為一上考場就緊張,溫庭筠正好相反,在考場無比放松。晚唐進士考試體裁和之前略有不同,要求考生寫格律嚴謹的文賦,整篇文章必須八處押韻,不多不少。溫庭筠牛到叉手之間便成一韻,八叉手八韻即成。古人寬袍大袖,叉手大概就是冬天把雙手交叉插進袖筒取暖的動作。溫庭筠因此被人稱為“溫八叉”。其他考生見此情景,覺得有機可乘,紛紛收買溫庭筠。
大概是覺得幫人舞弊可以顯示自己的才能,順便增加經濟收入,溫庭筠竟然上癮,“日救數人”。可是他自己在考官眼里卻臭名昭著,很多考生都通過他的幫助金榜題名,他自己卻一直名落孫山。由此可見當時對讀書人非常寬容,要換了我們這個遲到半小時就取消考試資格的年代,溫庭筠肯定上了教育部的黑名單,永遠不準他進考場。
唐宣宗李忱是晚唐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趁吐蕃和回紇衰落,派兵“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他在寫詩的時候用到“金步搖”,格律詩要求對仗,他自己想不出來,于是讓主考官從考生中當場征對。溫庭筠對以“玉條脫”,皇帝贊不絕口。金步搖和玉條脫都是當時女子的飾物。
在考場之外,溫庭筠同樣以炫耀才情出名。據說李商隱出過一個上聯考他。
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
溫庭筠略一思索就對出下聯。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
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先后輔政三十六年。郭令就是中興重臣郭子儀,他做中書令的時間很久,主持官員考核多達二十四次。
唐宣宗喜歡《菩薩蠻》詞,宰相令狐绹自己寫不出來,就讓溫庭筠代筆,說好你拿稿費我署名。可是溫庭筠改不了愛炫耀的本性,很快就泄露出去,讓令狐绹覺得很丟人。溫庭筠不但不道歉,反而說“中書堂內坐將軍”,諷刺令狐绹沒有學問。
唐宣宗不但喜歡舞文弄墨,還喜歡微服私訪出宮游蕩。這天他在街上看見有個書生被大家圍住索要簽名,一打聽正是溫庭筠。他也上去湊熱鬧,想看看溫庭筠是否名實相符。
“溫兄,久仰大名。你要是能猜到我的身份,今天午飯我請。”
溫庭筠見他盛氣凌人,后面還有一些趾高氣揚的跟班,所以故意輕視他。
“你肯定是家財萬貫的財主。”
“不是。我是國家干部。”
“你是長史、司馬之類的處級干部?”
“不是。”
“六參、簿尉之類的科級干部?”
“也不是。”
“朝中的大官我基本都認識,所以你肯定是鄉下來的土財主。你最好別在這里冒充領導,趕快回去喂豬。”
皇帝氣得七竅生煙,體溫下降血壓上升。侍衛們趕緊把他抬回宮殿。
溫庭筠當面羞辱皇帝的事情慢慢在民間傳開,朝廷官員自然寧可信其有。溫庭筠知道自己考進士已經沒有指望,所以希望能弄個官職養家糊口。他是溫彥博的后人,按照慣例可以通過門蔭做官。本來這事吏部就可以直接辦理,但吏部尚書擔心皇帝生氣,所以去向宣宗請示。宣宗不想讓人覺得他小氣,所以答應讓溫庭筠做官,不過他要親自寫制詞。制詞就是委任狀。溫庭筠做隋州隋縣尉的制詞如下。
孔門以德行為先,文章為末。爾既德行無取,文章何以稱焉?徒負不羈之才,罕有適時之用。
隋縣就是現在的湖北隨州,他的《瑤瑟怨》應該就寫于做隋縣尉期間。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大中末年,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鎮守襄陽。不知是欣賞溫庭筠的才情還是覺得溫庭筠可憐,他征辟溫庭筠為巡官。此時溫庭筠已經五十出頭,那個在考場任性逞才、在歡場倚紅偎翠的才子已經進入暮年。當時和李商隱、溫庭筠齊名的《酉陽雜俎》作者段成式也在徐商帳下。他們三人在家族中都是排行十六,所以人稱“三十六”。
溫庭筠過了段時間詩酒唱和的安定日子。他那些深美閎約的曲子詞,多半是寫在這段時間。可惜好景不長,徐商奉召回京后,溫庭筠只能再次流浪。他先去了江東,然后又去了淮南。冤家路窄,他曾經得罪的令狐绹此時正是淮南節度使。窮愁潦倒的溫庭筠不改風流本性,和貴族子弟裴誠、令狐滈流連歡場。酒酣耳熱之后他寫了《贈少年》。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其中這個令狐滈可能是令狐绹親舊,令狐绹覺得自己有義務關照,他認為溫庭筠會讓令狐滈誤入歧途。于是年過六十的風流才子,竟然因為違反宵禁被令狐绹部下巡兵打掉了牙齒。溫庭筠一氣之下回長安到處申訴,可是有關部門置之不理。這件事本身很可疑,令狐绹應該不至于親自下令,但他的那些手下很可能得到他暗示。
咸通六年(865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一個沒有考上進士的人任教國子監,說明還是有人承認溫庭筠的學問。溫庭筠心血來潮,決定把舉子們的文章定期張榜公布。此舉會影響舉子們的聲譽從而影響進士考試,對試圖做手腳的權貴子弟不利。加上所選文章指陳時弊,不利于建立和諧社會。宰相楊收接到投訴之后,把溫庭筠貶為方城尉。
赴任前夕,好朋友紀唐夫為他踐行。紀唐夫說溫庭筠“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溫庭筠再也受不住命運的打擊,在去方城的途中病逝。
作為晚唐著名才子,溫庭筠兼擅詩詞。詩詞本屬一體,所以詞又名詩余。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詩詞逐漸分工,詩的題材很廣,幾乎可以說包羅萬象,而詞主要用來寫兒女情長。
溫庭筠的詩歌寫得精致清明,除了前面列舉的幾首,他最著名的詩是《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千古傳誦。相傳歐陽修非常欣賞,曾仿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
溫庭筠也曾經去過四川并留下名作《利州南渡》。利州現在是四川廣元的一個區。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徽。
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他還寫過《咸陽值雨》這樣的寫雨名作。
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曉云將入岳陽天。
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才而不得志。溫庭筠和他同病相憐,所以特地去徐州下邳陳琳墓拜祭。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溫庭筠是花間派代表作家,和后面將要說到的韋莊齊名。在唐朝溫庭筠算不上偉大詩人,但他卻是超級詞人,堪稱詞家開國功臣。他的經典詞作很多,這里隨意列舉兩首。
夢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菩薩蠻
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門外草萋萋,送君聞馬嘶。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
溫庭筠的放浪形骸不但讓自己懷才不遇,還拖累了他的兒子。他的兒子溫憲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名落孫山,明顯是受他的聲名狼藉牽連。溫憲失意之下在崇慶寺墻壁上留下一首詩,控訴自己的悲慘遭遇。
題崇慶寺壁
十口溝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絕音塵。
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宰相鄭延昌是壓制溫憲的朝官之一,偶然在上香時看到這首詩,心生憐憫,回去之后召見當年做知貢舉的趙崇,對他說:“我過去做知貢舉的時候,因為溫憲是溫庭筠之子,所以深惡痛絕。今日看見他寫的一首詩,才知他處境實在可憐,希望你能讓他通過考試。”溫憲因此才考中進士。
在中國文學史上,溫庭筠和韋莊主要是以詞人的身份出現。不過韋莊早年卻是著名的“秦婦吟”秀才,到了晚年在蜀國生活安定,才開始寫詞消磨時間。
傳說韋莊是韋應物的四世孫或初唐宰相韋見素的后人。古人雖然有比較嚴格的家譜確認身份,但是中國人自古喜歡夸耀自己的出身,所以絕不放過同姓的名人。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后,天下李姓紛紛和他們祖孫劃清界限。可是到了隋唐以后,李廣祖孫雖敗猶榮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唐朝皇室宣稱自己是李陵的后人,連李白也對宰相張鎬說“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攻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從講故事的角度,我們更愿意相信韋莊是韋應物的后人。韋氏自古名人輩出,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韋家出了個韋小寶,幫助康熙皇帝力擒鰲拜,光宗耀祖。
《秦婦吟》是韋莊經過黃巢之亂后寫的一首長詩,他因此一舉成名。據說韋莊小時候做過白居易的鄰居,曾經向白居易拜師,所以《秦婦吟》帶有明顯的新樂府的印記。其中有“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樣的詩句,王公大臣觸目驚心;并且明言兵匪一家,戳穿官府愛民如子的謊言。韋莊生怕這樣的詩篇會給自己的家族帶來麻煩,所以晚年不愿再提起這首詩。他家本有一組上書整首《秦婦吟》的屏風,也被他付之一炬。
韋莊到成都后修葺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閑暇時候就在草堂隱居,所以他的詩文集也叫《浣花集》。《浣花集》是他弟弟韋藹為他編選的,上面也沒有收錄他賴以成名的《秦婦吟》。這首古代文人第一長詩竟因此失傳,直到20世紀初,有個姓王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無意間掉進一個封閉千年的藏經洞,《秦婦吟》和一批敦煌曲子詞才得以重見天日。
韋莊也是個風流才子。年輕時雖然疲于奔命,但他依然到處留情。《女冠子》應該就是寫的少年情事。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在山溫水軟的江南,韋莊一邊懷念遙遠的故鄉洛陽,一邊留意身邊賣酒的姑娘。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首《菩薩蠻》是韋莊最著名的詞。據說很多日本人修習中國書法的目的,就是向親友夸耀自己會寫“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這樣美好的詞句。整首詞明白如話,不過最后一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理解差異比較大。我認為這兩句詞的意思是,故鄉物是人非,知交零落殆盡,如果不是飽經憂患的老人,最好不要回去,因為你可能無法承受失去親友的打擊。
韋莊的一生絕對是個很好的勵志故事。因為在六十歲之前,他幾乎一事無成。可是在六十以后的十五年時間里,他成為晚唐著名詩人,也是和溫庭筠齊名的花間派著名詞人,同時官至前蜀宰相。
韋莊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首先要持之以恒,其次要堅持健身。只要做到這兩點,任何人都有可能大器晚成。
韋莊是唐朝詩人中年齡最大的進士。他生逢亂世,中年以前顛沛流離。廣明元年(880年)他四十五歲的時候在長安考進士,可是考卷還沒看完,學長黃巢已經帶兵殺入長安,他差點死在考場上。他的弟弟妹妹都在戰亂中失散。四十八歲那年寫完《秦婦吟》后,他避戰亂來到江南,不過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是金榜題名。功夫不負有心人,年近花甲的韋莊考中進士,成為唐朝年齡最大的校書郎。孟郊四十六歲考中進士欣喜若狂,差點昏倒在長安街上,韋莊五十九歲才考上竟然安然無恙,可見他有一顆強大心臟。
韋莊還是唐朝詩人中跑得最快的人。他年輕時很懶,覺得生逢亂世讀書做官都很危險,不如躲在家里上網聊天。可是親眼看見殺人場面的可怕之后,他立刻開始長跑特訓。他在小腿上綁了兩個沙袋,每天早晚在野外跑十幾個來回。村里的小伙子都躺在樹蔭下閑聊美食美女,他卻練得大汗淋漓。大家都覺得他是在浪費本來就不多的糧食。這天官兵半夜突然進村抓丁,其他年輕人束手就擒。他逮著機會一個箭步沖上后山,在官兵反應過來之前鉆進密林。
持之以恒的鍛煉加上經常發生的逃難,韋莊把身體練得超過現在的運動員。當時天下大亂,韋莊一直奔跑在逃難大軍的最前面。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幾乎沒有韋莊沒到過的地方。考慮到韋莊主要是靠兩條腿奔跑,不得不封他為唐朝的神行太保。
天復元年(901年),六十六歲的韋莊最后一次參加長跑,翻越蜀道逃到最安全的成都,從此結束了一輩子的奔波。西川節度使王建任命他為掌書記。韋莊逐漸升遷為起居舍人、西蜀安撫使。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被朱全忠所殺,王建“思為祖上報仇”,試圖發兵討伐朱全忠,被韋莊勸阻。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唐朝宣告滅亡,韋莊力勸王建稱帝。王建做了皇帝后,任命韋莊為宰相。朱全忠試圖通過和王建結為兄弟吞并巴蜀,又被韋莊識破。韋莊在蜀期間,蜀國的典章制度多出其手。
但是韋莊情場并不如意。傳說他有個小妾不但花容月貌,而且蕙質蘭心,文辭清麗。王建借口請她去宮中教授妃子,君門一入深似海,從此韋郎是路人。韋莊寄人籬下,只好忍氣吞聲。為了宣泄郁悶,他寫了一首《謁金門》。
空相憶,無計得傳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跡。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那個美麗小妾看到這首詞之后絕食而死。
七十五歲這年,韋莊經常念誦杜甫的“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同年在成都花林坊壽終正寢。人們以為這兩句詩是讖言,預告韋莊即將辭別人間。
韋莊和溫庭筠一樣,主要成就是詞,但也寫過一些好詩。他最好的詩是《臺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他還寫過《古離別》,說的依然是他魂牽夢縈的江南。
晴煙漠漠柳毿毿,不那離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
他的《金陵圖》似乎是針對高蟾的《金陵晚望》。高蟾說“一片傷心畫不成”,他不以為然。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
韋莊對唐朝文學還有一個貢獻,那就是編輯了《又玄集》。集中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破天荒地收錄婦女詩人十九家。
杜荀鶴自稱“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傳說他是杜牧之子。杜牧做池州刺史時,妻妾不和,杜妻把已經有孕在身的小妾程氏趕走。程氏改嫁長林鄉正杜筠之后生下杜荀鶴。杜荀鶴成年后正好碰上黃巢起義,只好一邊躲避戰亂一邊參加考試,隨身帶的考試秘籍經常被散兵游勇搶去做手紙,所以多次落第。他對朝廷徹底絕望,轉而投靠背叛黃巢后迅速崛起的朱溫。
封建文人寫詩一般講究溫柔敦厚,即使是批評官府或朝廷,也要掌握分寸。年輕時的杜荀鶴也想做個謙謙君子,所以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時候非常含蓄。
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他看不到一點希望,終于忍無可忍。他的《再經胡城縣》直接指控縣官草菅人命。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他曾長期躲在九華山中讀書,所以特別了解“山中寡婦”,還以此為題作詩一首。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杜荀鶴因為投靠朱溫才考中進士,偏偏朱溫的梁朝又維持不久,沒能像他的本家朱元璋那樣建立一個強盛的王朝。明朝才子楊慎立刻落井下石,把杜荀鶴貶得一無是處。
如果考慮到韋莊和杜荀鶴的晚節不保,晚唐最后一個詩人應該是韓偓。韓偓很小就有才名,十歲的時候在送別姨父李商隱的宴會上即席賦詩,舉座皆驚,得到李商隱的高度稱贊。
寄酬韓冬郎兼呈畏之員外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韓偓小字冬郎,京兆萬年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及第后歷任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起義軍叛徒朱溫改名朱全忠,把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韓偓不肯順從。有次朱全忠和崔胤登上朝堂,文武百官都起身俯首,只有韓偓端坐不動。朱全忠懷恨在心,多次揚言要殺他,被人勸阻后把他貶為濮州司馬。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殺害唐昭宗改立唐哀帝,假裝豁達大度,要將韓偓官復原職。韓偓知道此去兇多吉少,帶領老婆孩子逃到江西撫州。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派人到撫州邀請韓偓去福建。天祐二年(905年)八月,韓偓自贛入閩,最后在南安定居,這里是著名的板鴨產地。
韓偓最有名的詩是《已涼》,從題目到語言都可以看出李商隱的影響。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他還寫過一首名字很長的詩《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
水自潺湲日自斜,屋無雞犬有鳴鴉。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唐昭宗李曄被節度使李茂貞趕出長安,又被華州刺史韓建挾持到華州,郁悶中登樓寫了一首《菩薩蠻》。
登樓延望秦宮殿,茫茫不見雙飛燕。渭水一條流,千山與萬丘。野煙生碧樹,陌上行人去。何處有英雄,迎歸大內中。
據說當時陪他登樓的大臣和親王聽到這首詞后痛哭失聲。天可汗的子孫如今只能搖尾乞憐。這首詞是唐朝皇室發出的亡國哀音,但皇帝親自動筆又說明一種新的詩體已經初試啼聲。從此以后直到南宋,詞的數量和詩相當,成就更是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