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炮臺》鑒賞
作者: 徐紅兵
丁芒
我站在大角山上,這里有一座古老的炮臺。
我攀斷亂草,拭掉蒼苔,撫摸每一塊磚石,辨認每一根銹蝕了的炮筒。一百多年風雨的敲剝,炮臺雖然已經荒蕪殘破,卻還是令人驚心奪魄!
你看,堅城連鎖,豎壁千尋,還能截斷海上的強風,劈碎長驅的惡浪。
你聽,從大陸吹來的風,橫掃山頭的砂石,好似巨炮轟鳴;珠江洶涌的水浪,還象我們的祖先,揮舞著雪亮的大刀,聲聲喊殺!
想當年,一聲叱咤,強虜灰飛煙滅。雖然時代已經改變,而河山依然,遺響仍長留在后人的心間。
請看在古炮臺的旁邊,我們的巨炮正昂首了望,叩問珠江口外每一縷黑煙!
大角山上,有一座古老的炮臺。
詩人攀登上炮臺,他徘徊在塹壕之中,穿行在古炮之間;他拭掉蒼苔,撫摸每一塊磚石,辨認每一根銹蝕了的炮筒,這是什么時候建立的炮臺?啊,一百多年前,想必是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年代留下的吧?是林則徐設立的炮臺嗎?是關天培督建的炮臺嗎?一代抗御外寇侵略的英雄豪杰曾在這里誓死抵抗,浴血奮戰,寫下了永垂不朽的歷史功績!而今,經過了一百多年風雨的敲剝,炮臺雖然荒蕪殘破,然而它留在歷史上的隆隆炮聲還是令人驚心奪魄!
登臨古炮臺,絕不只是為了抒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尋找我們的祖先熱愛祖國,反抗侵略的不屈戰斗精神。誠然,這種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戰斗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要在文學上描寫出來是頗費筆墨的。但是,詩人別出心裁,巧妙地通過看、聽、想三個方面,化抽象為具象,變無形為有形,生動而又具體地把我們的祖先反抗侵略的戰斗精神表現出來了。
詩人看到的是什么呢?“堅城連鎖,豎壁千尋”,山崖象堅固的城墻一樣一座連著一座,緊緊衛護著祖國的領土;峭拔的石壁高高屹立在海邊,海上的強風不能侵入,洶涌的惡浪被劈碎在山崖石壁下,祖國的江山永遠堅不可摧!
詩人聽到的是什么呢?從大陸吹來的風,橫掃山頭的砂石,好似當年的炮臺抗擊外寇軍艦的巨大轟鳴聲;珠江洶涌的水浪,還象我們的祖先,揮舞著雪亮的大刀,發出勢不可擋、英勇無敵的喊殺聲!
詩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想當年,一聲叱咤,不愿當奴隸的人們揭竿而起,刀槍林立,強橫的敵人被打得狼狽而逃,灰飛煙滅。雖然時代已經改變,而山河依然,中國人民保衛祖國,抗擊外來侵略的精神永遠留在后人的心間。
詩篇在結束的時候讓讀者看到,在古炮的旁邊,我們的巨炮正昂首了望,嚴陣以待,我們的祖國更強大了,只要有敵人敢來侵犯,必將遭到比當年更為沉重的打擊。
《古炮臺》可算是一篇詠史抒懷的佳作,寫得雄壯有力,旨遠意深,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給人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