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抒情詩
搖滾抒情詩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早期,搖滾抒情詩泛指任何搖滾樂的歌詞。這種藝術形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節奏強烈,重音節奏均衡,通常以1/4拍出現,有時也偶爾出現3/4拍。在以前從未有人提出過這種藝術形式在詩歌領域中占有任何地位。然而,從整體上看,這種藝術形式反映了朝鮮戰爭以后青年人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幻想。正是基于這個認識,理查德·戈爾茨坦稱搖滾歌星查克·貝里,對于數以千萬計的青年人而言,是一個“創造神話的人”。貝里的搖滾樂不僅反映了而且也創造了一個以高速汽車和性爭斗為特征的世界。同時,它表達了對成人傳統的溫和抗議,以及通過新的音樂最終實現人生理想的目的。早期搖滾抒情詩的首要主題也許就是搖滾音樂本身。
當然,搖滾抒情詩的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愛情,大部分早期搖滾歌曲保留了錫盤巷流行歌曲的浪漫特色——失戀的痛苦和純真愛情的幸福。搖滾歌曲中的布魯斯(拍子緩慢的爵士樂和舞步)傳統使它能更現實地表達愛情關系。許多搖滾抒情詩表現了憤世嫉俗、敵對的情緒或憂傷的情調。此外,強調性自由也是這類詩歌的一個特征;“搖滾”(rock)這個詞本就用于指性。
在20世紀60年代,搖滾抒情詩繼續發展了布魯斯傳統。英國的滾石樂隊等的作品充斥了赤裸裸地描寫性的內容,追求性的滿足。但是美國的黑人搖滾抒情詩人(如雷·查爾斯和奧蒂斯·雷丁等人)則超越了傳統主題而去描寫更廣泛的內容,在形式上也對傳統的布魯斯格式作了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羅賓遜等改變了布魯斯的“勁歌”風格,創造了一種抒發“心靈”的詩歌——一種優柔的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搖滾抒情詩。60年代末,馬文·蓋夫和科蒂斯·梅菲爾德用這類詩體表達他們對社會的精辟見解。
60年代搖滾抒情詩經歷了主題不斷發展與擴大的過程。在內容上,音樂和愛情的傳統主題不再占有絕對的地位,與之共存的是反映社會的激烈變化和混亂的抒情詩;在這期間,中產階級的思想越來越廣泛地被拋棄,吸毒逐漸成為搖滾樂中常見的主題。例如甲殼蟲樂中的一段:“在家里孤獨地生活了這么多年之后,她離開了家。”這樣的詞句反映了成千上萬青少年的夢想和行動。在創作了許多帶有抗議性質的詩歌之后,鮑勃·迪蘭融合了民歌和搖滾樂的特點。像《重返61號公路》這樣的歌集將逆反的心境和現代工業社會中那種噩夢般的幻覺結合在一起。而喬尼·米切爾和保羅·坎特納等搖滾抒情詩人時常將對現實的抗議轉化為對一個新世界的渴望——對一個新“伊甸園”的憧憬。
除了主題的內容更加廣泛以外,60年代的搖滾樂曲的另一特點是具有明顯的文學色彩。很多傳統詩都被搖滾樂所改編采用。搖滾樂曲具備以下現代詩的因素:(1)利用現成的敘事體的框架;(2)表現現代社會精神崩潰而引起的異化;(3)語言上具有結構不完整、不連貫以及音韻不和諧等特點;(4)使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或用來表現社會的混亂,或反映奇特的、也許是恍惚的幻覺; (5)模糊性和引喻性,尤其在描寫吸毒的部分;(6)朦朧及運用別人費解的自己創造的象征;(7)用極其復雜的文字游戲和韻律;(8)創造了一種新的、類似于戲劇獨白的反諷形式;(9)具有結構連續的趨向,有時一系列詩歌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組合,甚至可以成為一出“搖滾歌劇”。
70年代初期的搖滾歌劇“耶穌超星”表現了兩個主題,這兩個主題出現在60年代,隨后在搖滾樂中日趨重要。第一個主題旨在肯定宗教,這一時期的一些搖滾樂成為祈禱歌或贊美詩。第二個是把所謂超級歌星作為當代的文化現象進行探討研究,而搖滾歌星的興與衰是一種神秘的模式。近年出現的另外兩個主題是性變態和科幻故事,這在大衛·鮑威的歌曲中可以得到印證。同時,許多當代的搖滾抒情詩的作者試圖通過采用50年代的懷舊曲或者傳統的布魯斯形式重現搖滾樂的原始風貌。
正如先前流行歌曲和布魯斯對現代詩人如艾略特、奧登等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樣,一些當代詩人不是受到了搖滾樂的影響,就是自己亦動筆寫起了搖滾樂。然而,目前的主要狀況是搖滾樂學習和借用現代詩歌,而非相反。當前的問題是搖滾抒情詩如何能以書面的形式生存和流傳下去。由于搖滾抒情詩日益廣泛的影響,目前越來越多的詩選中收錄了保羅·西蒙、鮑勃·迪蘭等搖滾詩人的作品。然而,金斯堡認為,搖滾樂詩與其音樂形式不可分割,兩者共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詩歌結構。因為許多搖滾樂詩人“不僅用語言進行思維,而且用音樂進行思維”。他們已經創造了一種新的“個人現實主義的想象力豐富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