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逸周書》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逸周書》原文鑒賞
[原文] (節(jié)選)
度 訓(xùn)
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喜,大得其所好則樂; 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凡民之所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元以事上。民,至有惡而不讓,不去其所惡,必犯法無以事上。遏行于此,尚有頑民,而況曰不去其所惡而從其所好,民能居乎?若不竟力,何以求之?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雖得所好,民樂乎?若不樂,乃所惡也。凡民不忍,好惡不能分次,不次則奪,奪則戰(zhàn)。戰(zhàn)則何以養(yǎng)老幼?何以救痛疾為喪?何以胥役也?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教民次分,揚(yáng)舉力竟任壯、養(yǎng)老、長幼有報,民是以胥役也。
武 稱
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quán)。拒崄伐夷,并小奪亂,□強(qiáng)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jīng)也。伐亂,伐疾,伐疫,武之順也。賢者輔之,亂者取之,作者勸之,怠者沮之,恐者懼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淫圖破國,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赦其眾,遂其咎,撫其□,助其囊,武之閑也。餌敵以分,而照其儲,以伐輔德,迫時之權(quán),武之尚也。春違其農(nóng),秋伐其穡,夏取其,麥,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時也。長勝短,輕勝重,直勝曲,眾勝寡,強(qiáng)勝弱,飽勝饑,肅勝怒,先勝后,疾勝遲,武之勝也。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力倦氣竭乃易克,武之追也。既勝人,舉旗以號,命吏禁掠,無敢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民服如化,武之撫也。百姓咸服,偃兵興德,夷厥險阻,以毀其武;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允 文
思靜振勝,允文維紀(jì)。昭告周行,維旌所在。收戎釋賄,無遷厥里。官校屬職,因其百吏。公貨少多,振賜窮士;救瘠補(bǔ)病,賦均田(布)[市]。命夫復(fù)服,用(損)[捐]憂恥。孤寡無告,獲厚咸喜。咸問外戚,書其所在。選同氏姓,位之宗子。率用十五,綏用士女。教用顯允,若得父母。寬以政之,孰云不聽?聽言靡悔,遵養(yǎng)時晦,晦明遂語,于時允武。死思復(fù)生,生思復(fù)所。人知不棄,愛守正戶。上下和協(xié),靡敵不下。執(zhí)彼玉珪,以居其宇。庶民咸耕,童壯無輔;無拂其取,通其疆土。民之望兵,若待父母。是故天下,一旦而定,奄有四海。
大 武
武有七制:政、攻、侵、伐、陳、戰(zhàn)、斗。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陳,善陳不戰(zhàn),善戰(zhàn)不斗,善斗不敗。政有九因,因有四戚、五和。攻有九開,開有四兇、五艮。侵有七酌,酌有四聚、三斂。伐有七機(jī),機(jī)有四時、三興。陳有七來,來有三哀、四(赦)[教]。戰(zhàn)有十一振,振有六厲、五衛(wèi)。斗有十一客,客有六廣、五虞。
四戚:一內(nèi)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郄,三同好相固,四同惡相助,五遠(yuǎn)宅不薄。凡此九者,政之因也。
四兇:一攻天時,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五艮:一取仁,二取智,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藝。凡此九者,攻之開也。
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懷之以樂,三旁聚封人,四設(shè)圍以信。三斂: 一男女比,二工[受]次,三祗人死。凡此七者,侵之酌也。
四時:一春違其農(nóng),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凍其葆。三興: 一政以和時,二伐亂以治,三伐饑以飽。凡此七者,伐之機(jī)也。
三哀:一要不(羸)[嬴],二喪[民]人,三擯厥親。四(赦)[教]:一勝人必蠃,二取(威[戚]信(復(fù))[人],三(人)樂生身[復(fù)],四赦民所惡。凡此七者,陳之來也。
六厲:一仁厲以行,二智厲以道,三武厲以勇,四師厲以士,五校正厲御,六射師厲伍。五衛(wèi):一明仁懷恕,二明智輔謀,三明武攝勇,四明材攝士,五明藝攝官。凡此十一者,戰(zhàn)之振也。
六廣:一明令,二明丑,三明賞,四明罰,五利兵,六競竟。五虞:一鼓走疑,二備從來,三佐車舉旗,四采虞人謀,五后動撚之。凡此十一者,斗之客也。
無競惟害,有功無敗。
大明武
畏嚴(yán)大武,曰維四方畏威,乃寧。天作武,修戎兵,以助義、正違,順天行。五官官侯厥政,(謂)[謁]有所亡。城廓溝渠,高厚是量。既踐戎野,備慎其殃。敬其嚴(yán)君,乃戰(zhàn)赦。
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陳若云布,侵若風(fēng)行。輕車翼衛(wèi),在戎二方。我?guī)熤F,靡人不剛。十藝:一大援,二(明從)[萌徒],三余子,四長興,五(伐)[戍]人,六刑余,七三疑,八間書,九用少,十興怨。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六無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藝、因代用,是謂強(qiáng)輔。
應(yīng)天順時,時有寒暑,風(fēng)雨饑疾,民乃不處,移散不(敗)[取],農(nóng)乃商賈。委以淫樂,賂以美女,主人若(杖)[伏]。□至城下,高堙臨內(nèi),日夜不解,方陳并功,云何能御?雖易必敬,是謂明武。
城高難平,湮之以土,開以走路,俄傅器櫓。因風(fēng)行火,障水水下。惠用元元,不侮其寡。旁隧外權(quán),隳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謀乃離。既克和服,使眾咸宜,竟其金革,是謂大夷。
小明武
凡攻之道,必得地勢,以順天時,觀之以今,稽之以古。攻其逆政,毀其地阻。立之五教,以惠其下。矜寡無告,實(shí)為之主。五教允中,枝葉代興。
國為偽巧,后宮飾女,荒田逐獸,田獵之所,游觀崇臺,泉池在下。淫樂無既,百姓辛苦。上有困令,乃有極□。上困下騰,戎遷其野,敦行王法,濟(jì)用金鼓。降以列陳,無悗怒□;按道攻巷,無襲門戶。無受貨賂,攻用弓弩。上下禱祀,靡神不下。具行衡梯,振以長旗,懷戚思終,左右憤勇。無食六畜,無聚子女。群振若雷,造于城下,鼓行(參)[噪]呼,以正什伍。上有軒冕,斧鉞在下。勝國若化,故曰明武。
柔 武
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鳴呼! 維在文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土觀(幸)[韋]時,政匱不疑;二曰獄仇刑蔽,奸吏濟(jì)貨;三曰聲樂□□,飾女滅德;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五曰盤游安居,枝葉難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故必以德為本,以義為術(shù),以信為動,以成為心,以決為計,以節(jié)為勝。務(wù)在審時,紀(jì)綱為序,和均道里,以匡辛苦。見寇□戚,靡適無下;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善戰(zhàn)不斗,故曰柔武。四方無拂,奄有天下。”
酆 謀
維王三祀,王在酆,(謀)[謀]言告聞。王召周公旦,曰:“嗚呼!商其咸辜,維日望謀建功,(謀)[諜]言多信,今如其何?”
周公曰:“時至矣,乃興師循故。初用三同: 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nèi),二道不驅(qū)牧,三郊不留人。”
王曰:“嗚呼!”允從三三,無昲,厥征,可因。與周同愛,愛微無疾。疾取不取,疾至致備。曲禱不德,不德不成,害不在小,終維實(shí)大,悔后乃無。帝命不滔,應(yīng)時作謀,不敏殆哉!”
周公曰:“言斯允格,誰從已出,出而不允,乃出;往而不往,乃弱。士卒咸苦周一心。”
武 穆
曰若稽古,日昭天之道,熙帝之載,揆民之任,夷德之用。總之以咸殷。等之以□禁,成之以□和,咸康于民,(卿)[鄉(xiāng)]格維時。監(jiān)于列辟,攻惟三事,永有休哉!
三事: 一倡德,二和亂,三終齊。德有七倫,亂有五遂,齊有五備。五備:一同往路,以揆遠(yuǎn)邇;二明要丑友德,以眾爾庸;三明辟章遠(yuǎn),以肅民教; 四明義倡爾眾,教之以服; 五要權(quán)文德,不畏強(qiáng)寵。五遂: 一道其通,以決其雍,二絕□無赦,不疑;三挫銳無赦,不危;四閑兵無用,不害;五復(fù)尊離群,不敵。七倫: 一毀城寡守,不路; 二通道,不戰(zhàn);三小國不兇,不伐; 四正維昌靜,不疑;五睦忍,寧于百姓; 六禁害,求濟(jì)民; 七一德訓(xùn)民,民乃章。
欽哉欽哉! 余夙夜求之無射。
史 記
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驚予。”乃取遂事之要戎,俾戎夫主之,朔望以聞。
“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專事強(qiáng)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愉州氏伐之,君孤而無使,曲集以亡。”
“犯難爭權(quán),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爭權(quán),林氏再戰(zhàn)而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
“業(yè)形而愎者危。昔谷平之君愎類無親,破國弗克,業(yè)形用國,外內(nèi)相援,谷平以亡。”
“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zhàn)不休,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徒居至于獨(dú)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
“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無位。惠而好賞,財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
“宮室破國。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jìn),以后更前,民不得休,農(nóng)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武 紀(jì)
幣帛之間有巧言令色,事不成; 車甲之間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臨權(quán)而疑,必離其災(zāi)。不成不捷,智不可恃。□于不足,并于不幾,則始而施;幾而弗免,[則]無功。
國有三守;卑辭重幣以服之,弱國之守也;修備以待戰(zhàn),敵國之守也; (循)[修]山川之險而固之,僻國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戰(zhàn)危,伐險難,故伐善者不伐三守。
伐國有六時、五動、四順。間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約,此謂六時。扶之而不讓,振之而不動,數(shù)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謂五動。立之害,毀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時伐之,此謂四順。立之不害,毀之不利,唯克之易,并之不能,可伐也。立之害,毀之未利,克之難,并之不能,可動也。靜以待,眾力不與爭,權(quán)弗果,據(jù)德,不肆國,若是而可毀也?地荒而不振,德衰而失與,無苦而危矣。
求之以其道,□□無不得; 為之以其事,而時無不成;有利備,無患事。時至而不迎,大祿乃遷;延之不道,行事乃困。
不作小□動大殃。謀有不足者三:仁廢則文謀不足,勇廢則武謀不足,備廢則事謀不足。
國有本,有干,有權(quán),有倫質(zhì),有樞體。土地,本也; 人民,干也; 敵國侔交,權(quán)也;政救順成,倫質(zhì)也;君臣和□,樞體也。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國權(quán)未傾,倫質(zhì)未移,雖有昏亂之君,國未亡也。
國有幾失:居之不可阻,體之小也;不(畏)[果]鄰家,難復(fù)飾也;封疆侵凌,難復(fù)振也;服國從失,難復(fù)扶也。大國之無養(yǎng),小國之畏事,不可以本權(quán)失。鄰家之交,不可以枉繩失。鄰家之交,不據(jù)直以約,不虧體以陰,不可虞而奪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親而侵也,不可摩而測也,不可求而循也。施度于體不慮費(fèi),事利于國不計勞。失德喪服于鄰家則不顧難矣,交體侵凌則不顧權(quán)矣,封疆不(時)得其所無為養(yǎng)民矣。合同不得其位無畏患矣。百姓屈急無藏畜矣。擠社稷、墳宗廟、離壙墓、困鬼神、殘宗族,無為受死矣。卑辭而不聽,□財而無枝,計戰(zhàn)而不足,近告而無顧,告過而無悔,請服而不得,然后絕好于閉門 (循)[修]險,近說外援,以天命,無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廟。而先衰亡者,皆失禮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時弗可行,時而失禮弗可長,得禮而無備弗可成,舉物不備而欲致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
事不求周流,舉而不幾其成,亡; 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亡; 內(nèi)無文道,外無武跡,往不復(fù)來者,亡; 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難不費(fèi)而致大功,古今未有。據(jù)名而不辱,應(yīng)行而不困,唯禮;得之而無逆,失之而無咎,唯敬;成事而不難,序功而不費(fèi),唯時;勞而有成,費(fèi)而不亡,唯當(dāng);施而不拂,成而有權(quán),久之而能□,唯義。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動靜之時,不知吉兇之事,不知困達(dá)之謀,疑此五者,未可以動大事。
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虛愿不至,妄為不祥。
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奪而得,其次爭而克,其下動而上資其力。
凡建國君民,內(nèi)事文而和,外事武而義,其形慎而殺,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禮,動之以時,正之以度,師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謂也。
[鑒賞]
《逸周書》,曾稱《周書》,也有人誤稱為《汲冢周書》。所謂《周書》是先秦以前的的書名。《逸周書》自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之后的書名。至于《汲冢周書》,是有人誤以為它和《竹書紀(jì)年》一樣,都是晉朝出土于魏襄王墓中的蝌蚪文。經(jīng)后代學(xué)者考定,《周書》自先秦至漢代屢被別的著作引錄,諸如《左傳》、《戰(zhàn)國策》、《墨子》、《商君書》、《韓非子》、《呂氏春秋》都曾引用它,可見它不出版在汲冢。故稱《汲冢周書》是不恰當(dāng)?shù)摹?br>
《逸周書》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作者無考。唐代劉知幾說:“《周書》者,與《尚書》相類……上自文、武,下終靈景,甚有允篤誠,典雅高義;時亦有淺末恒說,滓穢相參,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史通·六家》)。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指出《周書》中的《世浮》、《克殷》等篇是西周初年的可靠史料。也有的指出書中的《度邑》、《作雒》等篇所記周初事跡,當(dāng)有所根據(jù)。但也有研究者認(rèn)為:《逸周書》多數(shù)出于戰(zhàn)國時擬周代浩誓辭命之作。如《大武》篇中的“一取仁,二取智,三取勇……”確與戰(zhàn)國后期的作品相一致;《大明武》篇中的……“三賓客,四通旅”也與戰(zhàn)國時期“養(yǎng)游說之士”的歷史背景相符合。
《逸周書》《漢書·藝文志》著錄為“七十一篇”。因流傳過程中亡佚之故,今存60篇。這60篇中也文字多脫誤,史料是真?zhèn)蜗鄥ⅰ5覀儼阉鳛橐徊抗糯▉韺W(xué)習(xí)研究,仍不失為一部很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逸周書》有晉朝五經(jīng)博士孔晁注本(今存42篇),清人朱右曾《周書集訓(xùn)校釋》,孫治讓《周書斠補(bǔ)》,陳逢衡《逸周書補(bǔ)注》,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劉師培《周書補(bǔ)正》,陳漢章《周書后案》等。
《逸周書》的許多篇章言及軍事,本書根據(jù)朱右曾校釋本,選錄了9篇全文,2篇節(jié)錄。從這11篇中基本上反映了《逸周書》的主要軍事思想。現(xiàn)概述如下:
一、舉仁義之師的用武指導(dǎo)思想
舉仁義之師是《逸周書》最突出的軍事思想之一。《逸周書》主張治國要“以德為本,以義為術(shù)”,反對無休止用武,《史記》篇列舉了阪泉氏用兵不止,攻伐不停,不分親疏一律兼并,而在文德方面又沒有建樹,后來智士感到寒心,諸侯叛離,最終造成阪泉氏滅亡的歷史事實(shí),論證了“武不止者亡”。認(rèn)為武力的作用只是“助義,正違,順天行”(《大明武》)。何謂“助義、正違、順天行”呢?《明武》(清人謝墉認(rèn)為《大武》、《大明武》、《小明武》文氣不斷,本為篇,不得分為三篇)接著做了解釋,認(rèn)為某一個國家凈干虛偽奸巧的事情,后宮養(yǎng)著眾多的美女,把供人民賴以休養(yǎng)生息之地,霸占成為打獵娛樂之場所,修筑起供游賞的高大華麗樓臺,下面還挖著蓄有清澈泉水的池塘,君王貴族無窮盡地淫逸游樂,弄得百姓痛苦不堪。上頭有苛刻的政令,下面民怨沸騰,就可以調(diào)動軍隊進(jìn)入這個國家,以促使其推行王者寬厚的法令,同時也輔以必要的戰(zhàn)斗,爭取在兩軍擺列陣勢之時就迫使對方投降。這種用武力討伐那些整天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的昏暴之君,救民眾于水火的用武之道,確是舉仁義之師“助義、正違。
《逸周書》談“仁義之師”之處很多,如《武紀(jì)》篇中有:“本之以禮,動之以時,正之以度,師之以法,成之以仁……”。甚至有許多東西叫現(xiàn)代人難以致信,如《大武》篇中講,敵國年成不好發(fā)生饑荒,敵國病災(zāi)泛濫而人民死喪較多,敵國的君王失去了父母謂之“三哀”。凡此三種情況下,都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武紀(jì)》篇主張扶植弱國。《武穆》篇提倡仁德的“七倫”中有:“一毀城寡守,不路”。就是說當(dāng)敵方的城墻毀壞而且守衛(wèi)力量不足時,不跟它格斗,認(rèn)為毀城寡守,則勝之不為武。如當(dāng)屬實(shí),“仁、義”到了何等程度!
二、“三興、四兇、五良、六廣”等軍事原則
認(rèn)真總結(jié)軍事歷史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高度概括和提練軍事理論是《逸周書》的重要特點(diǎn)之一。它理論性強(qiáng)卻通俗易懂,內(nèi)容廣泛卻條理清晰。如《大武》篇,作者首先指出軍事有七大類,即:政(征討)、攻(攻破)、侵(入侵)、伐(征伐)、陳(列陣)、戰(zhàn)(交戰(zhàn))、斗(搏斗)。接著闡述這七大類的運(yùn)用要做到:“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陳,善陳不戰(zhàn),善戰(zhàn)不斗,善斗不敗”。最后逐條詳細(xì)闡述如何進(jìn)行政、攻、侵、伐、陳、戰(zhàn)、斗。以這種筆調(diào)寫出的軍事著作,不僅使人們讀后感到人情人理,而且絕不會懷疑是作者的堆集拚湊之作。當(dāng)然,《逸周書》中那些軍事理論,尤其是那些軍事原則,于今有些是可借鑒,有些則是不可取的。象《大武》篇提出了“三興、四兇、五良、六廣”等軍事原則。它把順應(yīng)天時去征伐,憑借自己的安定征伐敵人的動亂,憑借自己的糧草豐足征伐敵人的糧草不繼歸納為“三興”的原則;把在天時對敵人不利時攻打它,在地勢對敵人不利時攻打它,在敵人內(nèi)部不和時攻打它,在敵人裝備不好時攻打它歸納為“四兇”的原則;把選用仁者,選用智者,選用勇者,選用有才能者,選用有技藝者歸納為“五良”的原則;把明確法令,明確榮辱觀念,明確賞賜制度,明確懲罰制度、武器精良鋒利,搏斗到底的氣概歸納為“六廣”的原則。這“三興”、“四兇”的原則為攻伐和攻打敵國的行動提出了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裝備優(yōu)良、物質(zhì)充足等條件才能克敵制勝的指導(dǎo)原則。“五良”原則為選兵擇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六廣”原則是具體戰(zhàn)斗行動的指南。此外《大武》篇還有“三劍,三哀,四戚,四聚,四時,四教,五和,五衛(wèi),五虞”等一系列軍事原則。這些原則的提出,雖有時代的局限性,仍可充分證明作者軍事理論水平之高,軍事思想之活躍。
三、“藝、因”必明的制敵法寶
所謂“藝”是指法度、法則。所謂“因”是指憑借(或憑借的條件)。《大明武》篇說:“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就是說明確了十大軍事法則和十條憑借的條件,就沒有什么敵人不可戰(zhàn)勝的。它指出的“十藝”就是:一有大國的援助,二有可供役使的民工,三有可征調(diào)的余子,四有后備的服役者,五有戍邊的士卒,六有可征發(fā)的刑徒,七是虛虛實(shí)實(shí)地設(shè)疑,八是離間敵人的關(guān)系,九是只使用少量精銳的兵力,十是使敵人內(nèi)部恐慌。“十因”就是:一是樹立仁德,二是戰(zhàn)勝貪欲,三是收攬賓客,四是利用旅客,五是依靠親屬,六是關(guān)心鰥寡孤獨(dú),七是聯(lián)合同道者,八是重視有技巧的人,九是啟用有才能的人,十是相知行事。綜觀這“十藝十因”,它包括了國際環(huán)境,國內(nèi)政治狀況,國家實(shí)力以及從屬于上述三個方面的外交能力、戰(zhàn)爭動員能力、軍事智囊結(jié)構(gòu)的利用能力、對人才和其它一切可以利用條件的利用能力,乃至指揮員的個人素質(zhì)等等,無所不及,真不愧為克敵制勝的法寶。
四、安撫懷柔的軍事策略
安撫懷柔也是《逸周書》突出的軍事思想之一。它是基于仁義之師而提出的重要觀點(diǎn),但它較之其它古代兵法更為具體詳細(xì)。從尚柔的用武之道,軍事上實(shí)行善政,到作戰(zhàn)過程中秋毫無犯的紀(jì)律,戰(zhàn)后的安撫政策都進(jìn)行了論述。如《柔武》篇主張“不動金鼓”而取天下。指出“善戰(zhàn)不斗”是尚柔的用武之道。《武稱》篇認(rèn)為,寬赦敵國的士民,清除他們的災(zāi)殃,撫恤敵國人民的困苦,拿錢、糧救濟(jì)它,是軍事上從容地實(shí)行善政。戰(zhàn)場上有“無受貨賂,無襲門戶,按道攻巷,攻用弓弩”,“無食六畜,無聚子女”等秋毫無犯的軍事紀(jì)律。對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安撫懷柔政策更是十分重視。《武稱》篇中有:“既勝人,舉旗以號;命吏禁驚,無敢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冗文》篇中說,當(dāng)占領(lǐng)了某一國家(地區(qū))后,一方面要收繳兵器,實(shí)行什伍連坐制度,以為防范,另一方面要安定百姓,安撫百官,要開倉濟(jì)民,施德于瘠病孤寡,要使百姓安心耕種,絲毫不受驚擾。這些安撫懷柔策略,對于爭取民心,提高戰(zhàn)斗力,加快戰(zhàn)后恢復(fù)生產(chǎn)的速度,是有較大作用的。
《逸周書》除了上述軍事思想之外,還有許多觀點(diǎn)是值得重視的。如《武紀(jì)》篇中強(qiáng)調(diào)抓住戰(zhàn)機(jī)和做好戰(zhàn)爭準(zhǔn)備等觀點(diǎn)就很有價值,文中提出了六種可以利用的時機(jī),而且認(rèn)為“時至而不迎,大祿乃遷;延之不道,行事乃困”。“成事而不難,序功而不費(fèi),唯時。”“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時弗可行,時而失禮弗可長,得禮而無備弗可成,舉物不備而欲致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今日讀來,仍覺哲理性很強(qi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