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應(yīng)第二》釋義
反應(yīng)第二
題解
《太平御覽》卷四百六十二“游說下”引用本篇時,稱本篇為《反覆》。“反應(yīng)”是一種回環(huán)反復(fù)的思考方式。反,謂反觀對方;覆,謂審察自己。反,反過來站在對方立場看問題;覆,站在對方立場看問題后,再審察自己現(xiàn)在的做法。反應(yīng)是指投石問路以觀回應(yīng),再行對策之術(shù)。本篇作為一種游說之術(shù),主要含義是:無論是在計謀時,還是在游說前,首先必須要了解清楚對方的情況,然后以自己的情況推測對方的實情,做到知己知彼。陶弘景題注曰:“聽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難之,彼因難而更思,必有以應(yīng)也。”尹桐陽曰:“《說文》:‘反,覆也。’《爾雅》:‘應(yīng),當(dāng)也。’不合者反覆而使之合,其終必歸于當(dāng),是謂反應(yīng)。圣人審慎之至策耳。”
古之大化者[1],乃與無形俱生[2]。反以觀往,覆以驗來[3];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4]。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5]。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6],不可不察[7]。
注釋
[1]大化:天地萬物的造化。即混沌初開,陰陽變化以生天地、化育萬物的自然界生成與變化的過程。在《鬼谷子》中,這一過程為圣人所掌控,如《捭闔》篇曰:“捭闔者,道之大化。”陶弘景注:“大化者,謂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尹桐陽曰:“圣人以大道化物,因名圣人曰大化。”
[2]乃與無形俱生:陶弘景注:“無形者,道也。動必由道,故曰無形俱生也。”無形,道,這里指事物的本原,陰陽變化的法則。《易·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3]反以觀往,覆以驗來:俞棪曰:“《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此反覆之說之所由本也。”反,同“返”,回來。往,歷史。覆,回,回復(fù)。來,未來之事。
[4]“反以知古”四句: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眾舍己,舉事重慎,反覆詳驗。欲以知來,先以觀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舉無遺策,動必成功。”
[5]“動靜虛實之理”三句:陶弘景注:“動靜由行止也,虛實由真?zhèn)我病F淅聿缓嫌诮瘢辞笾T古者也。”動靜,行動和停止。
[6]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陶弘景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會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7]不可不察:陶弘景注:“不審則失之于幾,故不可不察也。”察,仔細(xì)考察。
譯文
古代普育眾生的圣人,都是與大道共存的。他返過去觀察以往,回過來驗證將來;返過去了解古代,回過來了解現(xiàn)在;返過去了解別人,回過來了解自己。動和靜、虛與實的道理,如果在未來和今天都得不到應(yīng)用,那就要返回去研究古代的歷史,考察前人的經(jīng)驗,從而尋求出正確答案。事情往往是要通過研究古代而驗證現(xiàn)在的,這是圣人教導(dǎo)給我們的,我們不能不仔細(xì)考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1]。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yīng)必出[2]。言有象[3],事有比[4],其有象比,以觀其次[5]。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6]。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7]。其猶張罝網(wǎng)而取獸也[8]。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wǎng)也[9],常持其網(wǎng)驅(qū)之[10]。
注釋
[1]因其言,聽其辭:陶弘景注:“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聽辭,則所得明。”因,根據(jù),依靠。
[2]“言有不合者”三句:陶弘景注:“謂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難之,使自求之,則契理之應(yīng),怡然自出也。”言有不合,對方言辭透露出的意思與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反,反復(fù)。求,探求。應(yīng),反應(yīng),應(yīng)和。出,露出(真情)。
[3]言有象:陶弘景注:“象謂法象。”象,象征。
[4]事有比:陶弘景注:“比謂比例。”比,并列,類比。這里指同類事物。
[5]其有象比,以觀其次:陶弘景注:“應(yīng)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當(dāng)觀其次,令得自盡。”次,后邊。這里指言辭背后隱藏的意圖。
[6]以無形求有聲: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
[7]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陶弘景注:“得魚在于投餌,得語在于發(fā)端。發(fā)端則語應(yīng),投餌則魚來,故曰‘釣語’。語則事合,故曰‘合事’。明試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實’也。”釣語,用作引誘的話。俞樾注:“釣語,謂人所隱藏不出之言,以術(shù)釣而出之。”
[8]罝網(wǎng):原指捕兔子的網(wǎng),這里指捕野獸的網(wǎng)。
[9]“多張其會而司之”四句:陶弘景注:“張網(wǎng)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言理既彰,圣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曰釣人之網(wǎng)也。”俞樾曰:“蓋謂釣取人之言語,合之其人之行事而得其實,猶之乎張罝網(wǎng)而取獸也。”會,聚集。這里指野獸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司,通“伺”,偵察。道,這里指方法,即說話恰如其分。
[10]常持其網(wǎng)驅(qū)之:陶弘景注:“持釣人之網(wǎng),驅(qū)令就職事也。”
譯文
別人在說話,是動;自己沉默不說,是靜。要根據(jù)對方說的話,聽出對方言辭中透露的真實想法。對方言辭中透露出的意思與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便反復(fù)詢求,對方一定會應(yīng)和,把真實情況說出來。語言常常使用象征的手法,事物一定有可供類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類比,就可以觀察對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謂“象”,就是用語言象征所要表達(dá)的某種事物;所謂“比”,就是用言辭反映可供類比的先例。然后,根據(jù)無形的道理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啟發(fā)誘導(dǎo)的話如果符合事理,便能使對方回答,從而了解到他的真實情況。這就像張著獸網(wǎng)捕獵野獸一樣,只要在野獸出沒的地方多設(shè)一些網(wǎng),伺機(jī)觀察等候著,就一定能捕捉到野獸。方法適合事理,對方當(dāng)然會自己說出一切,這便是一張釣人的網(wǎng),自己經(jīng)常拿著這張網(wǎng)驅(qū)使對方,使其為我所用。
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1]。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2]。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3]。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4]。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5]。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6]。其變當(dāng)也,而牧之審也[7]。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8]。
注釋
[1]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陶弘景注:“或乖彼,遂不言無比,如此則為之變。變常易網(wǎng),更有以象之者矣。”高金體說:“其不言無比者,彼人猶不相應(yīng)也。”尹桐陽解釋說:“無比則彼情不能見。”不言,沉默不言。無比,沒有用來做類比的信息。
[2]“以象動之”四句:陶弘景注:“此言其變也。報,猶合也,謂更開法象以動之,既合其心,則其情可見,因隨其情慕而牧養(yǎng)之也。”報,回應(yīng)。牧,治理。
[3]“己反往”四句:陶弘景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來而就職,則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則口無擇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己反往,彼覆來,意即我們發(fā)出揣測言辭,對方應(yīng)答,如此多次反復(fù)。定基,確定基本的策略。
[4]“重之襲之”三句:陶弘景注:“謂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襲之、反之覆之,皆謂再三詳審,不容謬妄。故能萬事允愜,無復(fù)失其辭也。”襲,重復(fù)。
[5]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陶弘景注:“圣人誘愚則閉藏以知其誠,誘智則撥動以盡其情。咸得其實,故事皆不疑也。”誘,引導(dǎo)。
[6]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陶弘景注:“言善反聽者,乃坐忘遺鑒,不思玄覽。故能變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會。夫鬼神本密,今則不能,故曰變也。”變鬼神,像神鬼一樣變幻莫測。
[7]其變當(dāng)也,而牧之審也:陶弘景注:“言既變而當(dāng)理,然后牧之之道審也。”當(dāng),適當(dāng),合理。審,詳盡,周密。
[8]“牧之不審”四句:陶弘景注:“情明在于審牧,故不審則不明;審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則不審。”
譯文
如果對方沉默不言,或者其言辭中沒有用來做推理、類比的信息,這時就要改變談?wù)摰姆绞健S谩跋蟆钡姆椒ù騽訉Ψ剑逗蠈Ψ降膬?nèi)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從而控制他。雙方一來一往,反復(fù)交談,而且語言有象征反映的內(nèi)容,又有可供類此的先例。因此,在反復(fù)交談中可以判斷出對方的基本情況,確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復(fù)地推敲琢磨,反復(fù)地試探、詰問、觀察、驗證,以使其表達(dá)的語言準(zhǔn)確無誤,任何事都可以從對方言辭里探知。圣人誘導(dǎo)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確定無疑地取得成功。所以,自古那些善于從正反兩面反復(fù)了解事物的人,往往能采用神鬼不測的變化手段來了解真實情況。他的變化適當(dāng)合理,他的觀察非常周密。如果觀察不周密,得到的情況便不清楚;得到的情況不清楚,決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詳。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1]。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2]。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3]。
注釋
[1]“變象比”三句:陶弘景注:“謂言者于象比有變,必有反辭以難之,令其有言,我乃還靜以聽之。”反辭,對方反應(yīng)的言辭。還,返回。
[2]“欲聞其聲反默”四句:此句承《老子》而來。《老子》第三十六章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陶弘景注:“此言反聽之道,有以誘致之,故欲聞彼聲,我反靜默;欲彼開張,我反瞼斂;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與。如此則物情可致,無能自隱也。”反,反而。斂,收攏。與,給予。
[3]同聲相呼,實理同歸:陶弘景注:“欲開彼情,先設(shè)象比以動之,彼情既動,將欲生辭,徐徐牧養(yǎng),令其自言。譬猶鶴鳴于陰,聲同必應(yīng),故能實理相歸也。”高金體說:“蛙鳴鱉應(yīng),類自相從。”
譯文
靈活運用象征和類比,對方一定有反應(yīng)的言辭,然后自己返回來聽取。想要聽到對方的聲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張開,反而要先收攏;想要上升,反而要先下降;想要奪取,反而要先給予。想要使對方坦誠相見,就用象征性的語言試探,并說出先例,從而誘導(dǎo)他發(fā)言。聲音相同自然會彼此呼應(yīng),看法一致就會走到一起。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1]。此聽真?zhèn)危悾闷淝樵p也[2]。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3]。皆以先定為之法則[4]。以反求覆,觀其所托,故用此者[5]。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6]。雖非其事,見微知類[7]。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量其能射其意,符應(yīng)不失[8],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9]。
注釋
[1]“或因此”四句:陶弘景注:“謂所言之事,或因此發(fā)端,或因彼發(fā)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也。”上,上級,君主。下,臣下,民眾。
[2]“此聽真?zhèn)巍比洌禾蘸刖白ⅲ骸爸^真?zhèn)巍⑼悺⑶樵p,因此上事而知也。”此,指以上的方法。情詐,真誠和欺詐。
[3]“動作言默”三句:陶弘景注:“謂動作言默莫不由情,與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見其式也。”動作,舉止。見,表現(xiàn)。式,模式。
[4]先定:預(yù)先的決斷。
[5]“以反求覆”三句:陶弘景注:“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觀彼情之所托,此謂信也。知人在于見情,故言用此也。”托,寄托。
[6]“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四句:陶弘景注:“謂聽言之道,先自平靜,既得其辭,然后察其事,或論序萬物,或分別雄雌也。”雄雌,高低、強(qiáng)弱。
[7]見微知類:陶弘景注:“謂所言之事,雖非時要,然觀此可以知彼,故曰見微知類也。”微,微小的征兆。類,同類的事物。
[8]符:古代朝廷用以傳達(dá)命令、調(diào)兵遣將的憑證。材料有竹木或金玉,上面書寫有文字,剖分為二,當(dāng)事雙方各持一半,使用時驗證兩半是否相合。
[9]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陶弘景注:“聞其言則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內(nèi),則情原必盡。故量能射意,萬無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禍福不差。羿之引矢命處輒中。聽言察情,不異于此。故以相況也。”螣蛇,傳說中能飛的神蛇。郭璞云:“龍類,能興云霧而游其中也。”羿,后羿。神話中善射的英雄。矢,箭。
譯文
或者順著這種道理,或者順著那種道理,或者用來侍奉君長,或者用來管理臣民。這就是分辨真?zhèn)危私猱愅苑直鎸κ值恼鎸嵡閳蠡蛟幵p之術(shù)。活動、舉止,言說、沉默,都要通過這種方法表現(xiàn)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事先確定法則。通過反復(fù)的言辭試探,求得對方答復(fù),再觀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內(nèi)容。使用這種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靜,才能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他所說的事情,探討萬事萬物,分辨實力強(qiáng)弱。即使對方所說的不是自己當(dāng)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憑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類的情況。這就好像要想了解別人而能深入他的內(nèi)部,從中知悉對方的能力,捕捉對方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不差分毫,像螣蛇所指禍福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樣百發(fā)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1]。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2]。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3]。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4]。如陰與陽,如圓與方[5]。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6]。進(jìn)退左右,以是司之[7]。己不先定,牧人不正[8]。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9]。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10]。
注釋
[1]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孫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戰(zhàn)不殆。”孫武強(qiáng)調(diào)知彼知己,而且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可見知彼比知己更加重要。《鬼谷子》則更強(qiáng)調(diào)知己。陶弘景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從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須自知也。”始己,始于己,從自己開始。
[2]“其相知也”四句:陶弘景注:“我能知彼,彼須我知,必兩得之,然后圣賢道合。故若比目之魚,圣賢合則理自彰,猶光生而影見也。”相知,相互了解。比目之魚,據(jù)說是一種只有一只眼睛的魚類,所以常常是兩條魚并排在一起游行。見,同“現(xiàn)”。
[3]“其察言也不失”三句:陶弘景注:“以圣察賢,復(fù)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也。”燔骨,烤熟的骨肉。燔,燒,烤。
[4]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陶弘景注:“圣賢相與,其道甚微,不移寸陰,見情甚疾。”微,微妙。見,發(fā)現(xiàn)。
[5]如陰與陽,如圓與方:陶弘景注:“君臣之道,取類股肱比之一體,其來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陰與陽;其相形也,猶圓與方。”陰與陽,圓與方,皆相對應(yīng)。這里泛指一切事物。圓,指圓融靈活的方法。方,指方正直率的方法。
[6]“未見形”四句:陶弘景注:“謂臣向晦入息,未見之時,君當(dāng)以圓道之,亦既出潛離隱,見形之后,即以才職任之。”《本經(jīng)陰符七術(shù)》曰:“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道,通“導(dǎo)”,引導(dǎo)。事,從事,辦理。
[7]進(jìn)退左右,以是司之:陶弘景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進(jìn),或黜退,或貶左,或崇右,一準(zhǔn)上圓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進(jìn),前進(jìn),任用。退,后退,隱退。左,向左,貶謫(左遷)。右,向右,升遷(右調(diào))。司,主管。
[8]己不先定,牧人不正:陶弘景注:“方圓進(jìn)退,己不先定,則于牧人之理,不得其正也。”
[9]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陶弘景注:“用事不巧,則操末續(xù)顛,圓鑿方枘,情道兩失,故曰忘情失道也。”忘情,遺忘真實情況。失道,偏離正道。
[10]“己審先定以牧人”四句:陶弘景注:“己能審定,以之牧人。至德潛暢,玄風(fēng)遠(yuǎn)扇,非形非容,無門無戶。見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謂之天神也。”形容,形狀和容貌。
譯文
所以,了解外界事物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別人。雙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魚一樣形影不離。能夠及時掌握對方的言辭,就好像發(fā)出聲音就會有回聲一樣;能夠及時掌握對方的表現(xiàn),就好像有光線就會出現(xiàn)陰影一樣。了解自己的人,審察別人的言論就不會失誤,就像用磁鐵去吸鐵針一樣簡單,也像用舌頭去吮吸烤熟的骨肉一樣容易。他結(jié)交別人,方式微妙,他發(fā)現(xiàn)情況,反應(yīng)迅速。他的方法,有時陰柔,有時陽剛,陰柔與陽剛相互結(jié)合;有時圓融,有時直率,圓融與直率相互搭配。如果情形還不清楚,便采用圓融靈活的方法來引導(dǎo)對方;如果情形已經(jīng)清楚,就用方正直率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后,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總之,不能先了解自己,就不能駕馭對方,處理事情就不會巧妙,這便是“忘情失道”;自己先確定斗爭策略,再去管理別人,策略就會巧妙而不露痕跡,沒有誰能懂得其中的訣竅,這就是獲得對方實情的最高境界,可以叫作“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