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釋義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釋義

本經陰符七術

題解

“本”是根本的意思,這里指人的內心。“本經”主要討論精神修養(yǎng),“陰符”則強調謀略的隱蔽性與變幻莫測。陶弘景題注:“陰符者,私志于內,物應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陰符。由本以經末,故曰本經。”尹桐陽曰:“經,常也,法也。本書有《中經》,此故云《本經》耳。《秦策》:‘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史記·蘇秦列傳》索隱云:‘《陰符》是太公兵法,謂陰謀之在其列。’”

《鬼谷子》前面十四篇(今存十二篇)主要講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則主要講養(yǎng)精蓄銳之道。《本經陰符七術》由七篇構成,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yǎng)精神;后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于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中經》篇云:“《本經》紀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陶弘景注云:“此總言《本經》《持樞》《中經》之義。言《本經》紀事,但紀道數而已。至于權變之要乃在《持樞》《中經》也。”可見《本經陰符七術》與《中經》《持樞》在內容上是相關聯的。

盛神

盛神法五龍[1]。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yǎng)神之所歸諸道[2]。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3],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4]。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yǎng)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5]。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6]。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于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7]。

注釋

[1]盛神法五龍:陶弘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法,效法。五龍,即五行之龍,這里指木、火、金、水、土五行的神氣。

[2]“盛神中有五氣”五句:陶弘景注:“五氣,五藏之氣也。謂精、神、魂、魄、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含容,故為之舍;德能制御,故為之大。然則養(yǎng)神之所宜,歸之于道也。”五氣,指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表現為神、魂、魄、精、志。其中神氣由心產生,是調節(jié)其他四氣乃至人體的原動力。舍,居所。大,壯大。道,道家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與規(guī)律。

[3]一其紀:一是它的開端。紀,開端。

[4]謂之神靈:陶弘景注:“無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紀也。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見其形,至于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是以謂之神靈也。”神靈,指產生天地與萬物、包容弘厚、無形化氣的“道”。

[5]“故道者”六句:陶弘景注:“神明稟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則有時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謂之德五氣各能循理,則成功可致,故曰德養(yǎng)五氣也。一者,無為而自然者也。心能無為,其術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術也。”術,術數,道術。

[6]“術者”三句:陶弘景注:“心氣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術。術者,道之由舍,則神乃為之使。”心氣之道,心氣的活動規(guī)律,這里指心氣按照規(guī)律活動的結果。

[7]“九竅十二舍者”六句:陶弘景注:“十二舍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口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舍有十二,故曰十二舍也。氣候由之出入,故曰氣之門戶也。唯心之所操舍,故曰心之總攝也。凡此皆受之于天,不其素,故曰真人。真人者,體同于天。故曰與天為一也。”十二舍,人體中氣的十二處止息之所,分別為心、肝、脾、肺、腎、胃、膀胱、大腸、小腸,膽、膻中、三焦。總攝,總領。真人,道家稱存養(yǎng)本性的得道之人。

譯文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tǒng)帥,心是五臟精氣的居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yǎng)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皆由道來創(chuàng)造,天地皆由道來創(chuàng)生,道包容廣大,無影無形,化為氣,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形成了,既看不見它的形,也不知它的名,稱之為“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yǎng)五氣,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guī)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九竅和十二個中氣止息之處是氣出入的門戶,是心的總開關。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作真人。真人與天地萬物是合為一體的。

內修煉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1]。故人與一生,出于物化[2]。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3]。其通也,五氣得養(yǎng),務在舍神,此謂之化[4]。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5]。靜和者養(yǎng)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6]。歸于身,謂之真人[7]。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zhí)一而養(yǎng)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yǎng),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yǎng)志[8]。

注釋

[1]“內修煉而知之”四句:陶弘景注:“內修練,謂假學而知者也。然圣人雖圣,猶假學而知;假學即非自然,故曰以類知之也。”以類知之,根據同類事物的品性來推理認識萬事萬物。這是戰(zhàn)國時期常見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即類知法。《呂氏春秋·召類》有“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故鼓宮而宮應,鼓角而角動,以龍致雨,以形逐影”之說。

[2]故人與一生,出于物化:陶弘景注:“言人相與生在天地之間,得其一耳。但既出之后,隨物而化,故有不同也。”人、生,分別指人的肉體和生命。物化,化于物,即隨著外物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3]“知類在竅”五句:陶弘景注:“竅,謂孔竅也。言知事類在于九竅,然九竅之所疑,必與術相通。若乃心無其術,術必不通也。”竅,九竅。心術,心對九竅的支配是通過氣來交流的。

[4]“其通也”四句:陶弘景注:“心術能通,五氣自養(yǎng)。然養(yǎng)五氣者,務令神來歸舍,神既來舍,自然隨理而化也。”舍神,使精神得到歸宿,保持鎮(zhèn)定專一。

[5]“化有五氣者”三句:陶弘景注:“言能化者,在于全五氣;神其一長者,言能齊一志思而君長之。”一長,統(tǒng)一管理。

[6]“靜和者養(yǎng)氣”六句:陶弘景注:“神既一長故能靜和而養(yǎng)氣,氣既養(yǎng),德必和焉。四者謂志、思、神、德也。是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無有不為常存而舍之,則神道變化,自歸于身。”四邊威勢,向四邊發(fā)出威勢。

[7]歸于身,謂之真人:陶弘景注:“神化歸身,可謂真人也。”

[8]“真人者”十句:陶弘景注:“一者,無為也。言真人養(yǎng)產萬類,懷抱天心,施德養(yǎng)育,皆以無為為之。故曰執(zhí)一而養(yǎng)產萬類。至于志意思慮運行,威勢莫非自然循理而動,故曰無為以包也。然通達此道,其唯善為士者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養(yǎng)志也。”執(zhí)一,堅守自然之道。

譯文

通過專心學習磨煉而掌握道的人,就稱作圣人。圣人是用類知法來掌握道的。所以人類的肉體與生命,都是源于天地的造化。人類通過九竅等外在感官來認識同類事物,如果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就需要借助心來思維,如果不能感知,那么就是心與九竅之間的氣不通,就會思路堵塞,無法認識同類事物。如果思路暢通,五臟精氣得到培養(yǎng),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zhèn)定專一,這就叫作“化”。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了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tǒng)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才能養(yǎng)氣,五氣融和合一,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才能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fā)威勢。什么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就叫作全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歸之于肉體,便成為真人。真人,是跟天道合一的,堅守自然之道來生產、養(yǎng)育萬物,懷抱上天的心意,施行道德恩惠,以無為之道來指導思慮,通過這種途徑來散發(fā)威勢。游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就會精神旺盛充沛,就能培養(yǎng)志向。

養(yǎng)志

養(yǎng)志法靈龜[1]。養(yǎng)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2]。有所欲,志存而思之[3]。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4]。故心氣一,則欲不徨[5];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6]。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7]。故內以養(yǎng)志,外以知人。養(yǎng)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8]。

注釋

[1]養(yǎng)志法靈龜:陶弘景注:“志者察是非,龜能知吉兇,故曰養(yǎng)志法靈龜。”靈龜,古人認為烏龜是一種長壽而有靈性的動物。烏龜為了自我保護,總是將頭、四肢和尾巴縮在龜殼里。培養(yǎng)志氣就像烏龜自我保護一樣,將四散的心氣收起來,所以叫“養(yǎng)志法靈龜”。

[2]養(yǎng)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陶弘景注:“言以心氣不達,故須養(yǎng)志以求通也。”氣,指人體的活動機能。思,思緒,思路。

[3]思:思慕,想念。

[4]“欲多則心散”三句:陶弘景注:“此明縱欲者,不能養(yǎng)氣志,故所思不達者也。”

[5]徨:心神不安。

[6]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陶弘景注:“此明寡欲者,能養(yǎng)其志,故思理達矣。”思理達,思維的理路暢達。

[7]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陶弘景注:“和通則莫不調暢,故亂氣自消。”和,和氣。這里指心氣平和地運行。亂氣,指心氣被堵塞之后而亂行之氣。

[8]養(yǎng)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陶弘景注:“心通則一身泰,職明則天下平。”職分,職責分明。

譯文

培養(yǎng)志氣的辦法是效法靈龜。培養(yǎng)志氣,是因為心氣所產生的思緒不暢達。人一旦有了某種欲望,就會在心中想著去滿足欲望,志氣就會受到欲望的驅使。欲望多了,心神就會渙散;心神渙散,志氣就會衰弱;志氣衰弱,思路就無法暢達。因此,心神專一,欲望就不會擾亂心神;欲望不會擾亂心神,志氣就不會衰弱;志氣不衰弱,思路就會暢達;思路暢達,就能心氣和順;心氣和順,就沒有亂氣郁積于心中。所以,對內要培養(yǎng)志氣,對外要了解明察各種人。培養(yǎng)志氣能做到心氣暢通,了解他人就能做到人盡其用。

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yǎng)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yǎng)其志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1]。志不養(yǎng),則心氣不固[2];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3];應對不猛,則志失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4]。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5]。養(yǎng)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6]。

注釋

[1]“將欲用之于人”六句:陶弘景注:“將欲用之于人,謂之養(yǎng)志之術用人也。養(yǎng)志則氣盛,不養(yǎng)則氣衰。盛衰既形,則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則善于養(yǎng)志者,其唯寡欲乎。”養(yǎng)其志氣,通過培養(yǎng)志氣之法替對方培養(yǎng)氣和志。所安,對方心思所在的地方,即興趣、愛好。所能,對方能干的事情,即能力、才干。

[2]固:穩(wěn)固,堅定。

[3]應對:應付,對答。猛:急驟。這里指反應迅捷靈敏。

[4]“應對不猛”四句:陶弘景注:“此明喪神始于志不養(yǎng)也。”

[5]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陶弘景注:“仿佛,不精明之貌;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故參會不得其一也。”仿佛,心意彷徨,精神恍惚。參會不一,指意志、心氣、精神三者不能相互溝通協調配合。

[6]“養(yǎng)志之始”六句:陶弘景注:“安者謂寡欲而心安也。威勢既不分散,神明常來固守。如此則威積而勢震物也。上‘分’,謂散亡也,下‘分’,謂我有其威,而能動彼,故曰:乃能分之也。”神明,人的精神。

譯文

如果要把培養(yǎng)志氣之法用于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yǎng)志氣的。了解別人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yǎng)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興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如果不培養(yǎng)志氣,心氣就不穩(wěn)固;心氣不穩(wěn)固,思路就不暢達;思路不暢達,意志就不充實;意志不充實,應對就不迅捷靈敏;應對不迅捷靈敏,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喪失了神智;人一旦喪失了神智,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tài);精神一旦陷入恍惚狀態(tài),那么意志、心氣、精神三者就不會協調一致。所以培養(yǎng)志氣的首要前提是使自己鎮(zhèn)定下來。只有自己鎮(zhèn)定了,志向意愿才會充實堅定;志向意愿充實堅定,威勢就會凝聚不散,人的精神就常常固守在體內,這樣才能使對手的威勢分散。

實意

實意法螣蛇[1]。實意者,氣之慮也[2]。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3]。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4]。識氣寄,奸邪而倚之,詐謀而惑之,言無由心矣[5]。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6]。

注釋

[1]實意法螣蛇:這里的“意”和“志”對應,是“志”所表現出來的意圖。陶弘景注:“意有委曲,蛇能屈伸,故實意者,法螣蛇也。”實意,使思想充實鎮(zhèn)定。螣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神蛇。

[2]實意者,氣之慮也:陶弘景注:“意實則氣平,氣平則慮審。故曰:實意者氣之慮也。”慮,思慮,與“氣”對應,受心氣主宰。

[3]“心欲安靜”六句:陶弘景注:“智不可亂,故能成其計謀;功不可間,故能寧其邦國。”

[4]“意慮定則心遂安”四句:陶弘景注:“心安則無為而順理,不思而玄覽。故心之所行不錯,神自得之。得則無不成矣。凝者,成也。”遂,順暢。凝,精力集中。

[5]“識氣寄”四句:陶弘景注:“寄謂客寄。言識氣非真,但客寄耳。故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如此則言皆胸臆,無復由心矣。”識氣寄,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言無由心,言不由衷。

[6]“故信心術”四句:陶弘景注:“言心術誠明而不虧,真一守固而不化,然后待人接物,彼必輸誠盡意,智者慮能,明者獻策,上下同心,故能謀慮交會也。用天下之耳聽,故物候可知矣。”信心術,使心術真誠。真一,專一之道。

譯文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思想充實,就是充分調動心的思慮,也就是充分提高思維能力。心要求安靜,思慮要求深遠。心一安靜,神奇的策略就產生了;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就能成熟。神奇的策略產生了,志向就不會被擾亂;謀劃成熟,事業(yè)的成功便沒有阻隔。思想堅定,心便安定了;心里安定,行動就不會出差錯。精神滿足,就會專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做壞事,自己就可能被欺詐陰謀迷惑,說出來的話就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言不由衷。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靜靜地等待意志和思慮的交會,聽候期待這一時機的到來。

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1]。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2]。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3],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4]。慮之太虛[5],待神往來[6]。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7],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8]。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9]。

注釋

[1]“慮不會”六句:陶弘景注:“慮不合物,則聽者不為己聽,故聽不審矣。聽既不審,候豈得哉!乖候而謀,非失而何,計既失矣,意何所信,唯有虛偽,無復誠實也。”慮不會,“慮”與“意”不交會。審,周詳。

[2]“故計謀之慮”三句:陶弘景注:“實意則計謀得,故曰務在實意;實意由于心安,故曰必在心術始也。”

[3]和通:和氣通暢。六腑:指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

[4]內視: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心去看。反聽:不是用耳去聽,而是用心去聽。

[5]太虛:思慮達到毫無雜念的空明境界。

[6]待神往來:陶弘景注:“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無為。如此則五臟安靜,六腑和通,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動則可以內視無形,反聽無聲,志慮宅太虛,至神明千萬往來歸于己也。”

[7]政理:為政的道理,即治國的原理。

[8]不行而至:陶弘景注:“唯神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于不知,見于不見,豈待出戶窺牖,然后知見哉!同于不見而命,不行而至也。”

[9]“是謂道知”四句:陶弘景注:“道,無思也,無為也。然則道知者,豈用知而知哉!以其無知,故能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來舍矣。宿猶舍也。”道知,無為而知。

譯文

計謀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如果思慮不與意志交會,所聽到的事就不周詳,即使等候,時機也不會到來,計謀也就失去了作用,那么意志也就無所依賴,計謀也就成了虛而不實的東西。所以在計謀的開始,務必要做到實意,實意也必須從靜心之術開始。靜心之術就是: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固守不動,才能做到用心去看,用心去聽,最后安定心志。思慮達到毫無雜念的空明境界,精神就能自由往來。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來看天地開辟,知悉萬物產生和變化的規(guī)律,看陰陽的起始變化,探索人世間治國安邦的道理,做到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大勢,不開窗戶就能悟到自然之道,不等到事情發(fā)生就能準確預見并發(fā)布命令,不做事就能成功。這就是所謂的無為而知,它可以與神明交往,與無限的世界相應和,并能使神明長駐心中。

分威

分威法伏熊[1]。分威者,神之覆也[2]。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3]。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4]。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5]。

注釋

[1]分威法伏熊:陶弘景注:“精虛動物謂之威,發(fā)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后動。故分威法伏熊也。”分威,散發(fā)威勢。尹桐陽《鬼谷子新釋》認為“分”即“奮”,分威即“奮己之威”。伏熊,趴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

[2]分威者,神之覆也:陶弘景注:“覆,猶衣被也。神明衣被,然后其威可分也。”

[3]“故靜意固志”三句:陶弘景注:“言致神之道,必須靜意固志,自歸其舍,則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神歸其舍,指精神集中而不分散。

[4]“威覆盛”八句:陶弘景注:“外威既盛,則內志堅實,表里相符,誰敢當之。物不能當,則我之威分矣。威分勢動,則物皆肅然,畏敬其人若天也。”莫當,沒有什么能夠抵擋。

[5]“以實取虛”三句:陶弘景注:“言威勢既盛,人物肅然,是我實有而彼虛無,故能以我實取彼虛,以我有取彼無,其取之也,動必相應,猶稱銖以成鎰也。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四兩為鎰也。”以鎰稱銖,用重的砝碼稱量輕物,比喻以重馭輕,輕而易得。鎰、銖,古代兩種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一說相當于二十四兩,一兩為二十四銖。

譯文

散發(fā)威勢,要效法趴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散發(fā)威勢,就是要先積蓄威勢,讓神伏于其中。所以,只有使自己思想安靜,志向堅定,精神集中,威勢才能發(fā)揮盛大。威勢要發(fā)揮盛大,就要憑借內部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勢發(fā)出時就沒有人能夠抵擋;沒有人能夠抵擋,就能分散他人的威勢,那動搖他人的威勢就像天一樣無不覆蓋。這就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勢去對付無威勢,就像用鎰來稱珠一樣輕而易舉。

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馀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1]。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2]。將欲動變,必先養(yǎng)志伏意以視間[3]。知其固實者,自養(yǎng)也;讓己者,養(yǎng)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之形勢[4]。

注釋

[1]“故動者必隨”六句:陶弘景注:“言威分勢震,靡物猶風,故能動必有隨,唱必有和。但撓其指,以名呼之,則群物畢至,然徐徐以次觀其馀,眾循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風以動之,變以化之,猶泥之在鈞,群器之形自見。如此,則天下樂推而不厭,誰能間之也。”撓,彎曲。

[2]“審于唱和”三句:陶弘景注:“言審識唱和之理,故能有間,必知我;既知間,故能見間,而既見間,即莫能間,故能明于動變而威可分也。”以間見間,用尋找間隙的方法去找對方的缺陷。

[3]將欲動變,必先養(yǎng)志伏意以視間:陶弘景注:“既能養(yǎng)志伏意,視知其間,則變動之術可成矣。”伏意,把意愿隱藏起來。視間,觀察對方的間隙。

[4]“知其固實者”六句:陶弘景注:“謂自知志意固實者,此可以自養(yǎng)也;能行禮讓于己者,乃可以養(yǎng)人也。如此則神存于內,兵亡于外,乃可為之形勢也。”固實,使自己的思想意識堅定而充實。讓己,把自己所擁有的給別人。

譯文

所以只要行動,就會有人跟隨;只要吶喊,就會有人附和;只要屈起一個指頭,就能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fā)出,就可以使情況發(fā)生變化,就沒有一個人能逃得掉。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fā)現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威勢就可以發(fā)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yǎng)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懂得使自己思想意識充實堅定的人,是懂得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人;懂得把自己所擁有的給予別人的人,是懂得以德服人的人。所以只要神存就可以達到威勢自奮,武力自然就失去了作用,然后根據形勢用神去駕馭對方。

散勢

散勢法鷙鳥[1]。散勢者,神之使也[2]。用之,必循間而動[3]。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4]。夫散勢者,心虛志溢[5]。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6]。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7]。

注釋

[1]散勢法鷙鳥:陶弘景注:“勢散而后物服,猶鳥擊禽獲,故散勢法鷙鳥也。”散勢,分散對方的威勢。散,分散,使喪失。鷙鳥,兇猛而迅速出擊的鳥,如鷹、隼之類。

[2]散勢者,神之使也:陶弘景注:“勢由神發(fā),故勢者神之使。”使,這里指“出”,派的意思。

[3]用之,必循間而動:陶弘景注:“無間則勢不行,故用之必循間而動。”循間,尋找對方的間隙和漏洞。

[4]“威肅內盛”三句:陶弘景注:“言威勢內盛行之,又因間而發(fā),則其勢自然而布散矣。”肅,內斂。這里指積聚。推間,尋找間隙,尋找機會。推,推算,排查。

[5]夫散勢者,心虛志溢:陶弘景注:“心虛則物無不包,志溢則事無不決,所以能散其勢。”

[6]“意衰威失”三句:陶弘景注:“志意衰微而失勢,精神挫衄而不專,則言疏外而譎變也。”言外,對方的言辭會將內心的真實情況泄露于外。多變,意即如果他想故意用言辭掩飾內心的慌張,往往就會閃爍其詞。

[7]“故觀其志意為度數”四句:陶弘景注:“知其志意隆替,然后為之度數。度數既立,乃復揣而說之。其圖其事也,必盡圓方之理,齊短長之用也。”揣說,揣摩游說。圖事,謀劃事情。盡圓方,針對“揣說”而言,即盡情使用圓轉靈活或方正直率的游說方法。齊短長,針對“圖事”而言,即靈活運用各種計謀。短長,縱橫策略。

譯文

分散對方的威勢,要效法鷙鳥一樣兇猛而迅速出擊。分散對方的威勢,是自己的神發(fā)出的結果。要散發(fā)威勢,一定要尋找到對方的間隙然后采取行動。經過內心的蓄積,自己的威勢在內心積聚已經很盛了,找到對方的間隙而發(fā)出,對方的威勢勢必就會散失。對方的威勢一旦散失,他就會心虛,內在的志氣也會溢出。志氣溢出就會導致意志衰微,意志衰微就會失去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這樣對方的言辭就會將內心的真實情況泄露于外,如果他想故意在言辭上掩飾,往往就會閃爍其詞,詞不達意。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就可以運用“揣摩之術”去游說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

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1]。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2]。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3]。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4]。

注釋

[1]“無間則不散勢”四句:陶弘景注:“散不得間,則勢不行。故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得間,勢自分矣。”

[2]“故善思間者”四句:陶弘景注:“五氣內精,然后可以外察虛實之理。不失則間必可知,其有間,故能不失分散之實也。”思間,意義跟“推間”相近。精五氣,修煉五臟精氣。動,行動。實,實效。

[3]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陶弘景注:“計謀者,志意之所成。故隨其志意,必知其計謀也。”

[4]“勢者”五句:陶弘景注:“神不肅察,所以勢敗也。”權變,靈活運用權術。敗,衰敗。

譯文

如果沒有間隙可用,就不能分散對方的威勢,散勢,必須要等到有間隙可鉆的時候才能行動,一旦行動,對方的威勢必然崩潰。所以,那些善于發(fā)現間隙的人,一定是在內心修煉著五臟精氣,在外探查對方的虛實,一旦行動就不會失去散發(fā)威勢的實效,他的行動就能緊緊抓住對方的意志思想,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威勢,是處理利害關系的決定因素,也是靈活運用權術的威懾力量;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

轉圓

轉圓法猛獸[1]。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而通心術[2]。而神道混沌為一,以變論萬類,說義無窮[3]。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4]。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5]。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6]。

注釋

[1]轉圓法猛獸:陶弘景注:“言圣智之不窮,若轉圓之無止。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盡,故轉圓法猛獸也。”轉圓,轉動圓珠,指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自如,能夠應付各種復雜的情況。

[2]“無窮者”三句:陶弘景注:“圣心若鏡,物感斯應。故不測之智可原,心術之要可通也。”不測,無法測量。

[3]“而神道混沌為一”三句:陶弘景注:“既以圣心原不測,通心術,故雖神道混沌如物,杳冥而能論其萬類之變,說無窮之義也。”神道,神妙莫測的自然之道。變,通“辯”。說義無窮,所說的道理無窮無盡。

[4]“智略計謀”六句:陶弘景注:“事至,然后謀興;謀興,然后事濟。事無常準,故形容不同。圓者運而無窮,方者止而有分。陰則潛謀未兆,陽則功用斯彰。吉則福至,兇則禍來。凡此事皆反覆,故曰事類不同也。”形容,形態(tài)。事類不同,因為事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計謀。

[5]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陶弘景注:“此謂所謀‘圓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謬。故圣人懷轉圓之思,以求順通合也。”懷此用,根據這種情況來運用計謀。求其合,尋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

[6]“故與造化者為始”三句:陶弘景注:“圣人體道以為用。其動也,神其隨也。天故與造化其初,動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違,然后發(fā)施號令也。”

譯文

要把計謀運用得像圓珠那樣轉動自如,就要效法猛獸。所謂計謀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沒有窮盡的計謀,必須有圣人的胸懷,以施展深不可測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測的智慧來溝通心術。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于一種混沌的統(tǒng)一狀態(tài)。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不論是智慧韜略還是奇計良謀,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內容:有的圓轉靈活,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隨著事物種類和情況的不同而不斷變化。所以圣人根據這種情況來運用計謀,像轉動圓珠一樣,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所以從創(chuàng)造化育萬事萬物的人開始,各種活動和行為沒有不與天道相合的,并且能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神明的境地。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1]。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2]。圓者,所以合語[3];方者,所以錯事[4]。轉化者,所以觀計謀[5];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6]。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7]。

注釋

[1]“天地無極”五句:陶弘景注:“天地則獨長且久,故無極;人事則吉兇相生,故無窮。天地以日月不過陵谷,不遷為成人事,以長保元亨,考終厥命為成。故見其事之成否,則知其計謀之得失。知其計謀之得失,則吉兇成敗之所終,皆可知也。”以,因。所終,結果。

[2]“轉圓者”五句:陶弘景注:“言吉兇無常準,故取類轉圓。然唯圣人坐忘遺鑒,體同乎道。故能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轉圓而從其方,棄兇而趨吉,方謂吉之所在也。”

[3]圓者,所以合語:陶弘景注:“圓者,通變不窮,故能合彼此之語。”合語,言語融洽,說話投機。

[4]方者,所以錯事:陶弘景注:“方者,分位斯定,故可以錯有為之事。”錯事,處理事務,解決問題。錯,同“措”。

[5]轉化者,所以觀計謀:陶弘景注:“轉化者,改禍為福,故可觀計謀之得失。”轉化,因轉動而變化。

[6]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陶弘景注:“接物者,順通人情,故可以觀進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7]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陶弘景注:“謂上四者,必見其會通之變,然后總其綱要以結之,則情偽之說,可接引而盡矣。”會,會聚,這里指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要結,關鍵。接其說,迎合對方需要的游說。

譯文

天地是廣大無邊的,人事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考察其中的計謀,就可以知道吉兇、成敗的結果。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兇。圣人憑借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情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情成敗的關鍵。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只有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抓住了事情的關鍵之處,才能去進行迎合對方需要的游說。

損兌

損兌法靈蓍[1]。損兌者,機危之決也[2]。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3]。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4]。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5]。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6]。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7]。

注釋

[1]損兌法靈蓍:陶弘景注:“《老子》曰:‘塞其兌。’河上公曰:‘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減損他慮,專以心察也。兌能知得失,蓍能知休咎,故損兌法靈蓍也。”損兌,指減少雜念,使思想專一。損,減少。兌,空穴。

[2]損兌者,機危之決也:陶弘景注:“幾危之兆,動理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見,故曰損兌者,機危之決也。”機危,隱微難測的征兆。

[3]“事有適然”四句:陶弘景注:“適然者,有時而然也。物之成敗,有時而然。機危之動,自微至著,若非情識遠深,知機玄覽,則不能知于未兆,察于未形,使風濤潛駭,危機密發(fā),然后河海之量堙為窮流,一簣之積疊成山岳。不謀其始,雖悔何追,故曰不可不察。”適然,偶然。

[4]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陶弘景注:“夫圣人者,勤于求賢,密于任使,故端拱無為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辭也。又當明試以功,故曰合于事也。”德,通“得”。

[5]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陶弘景注:“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減損他慮,故能行之。”

[6]“損之說之”三句:陶弘景注:“言減損之,說及其所說之物,理有不可,圣人不生辭以論之也。”

[7]“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三句:陶弘景注:“智者聽輿人之訟,采芻蕘之言,雖復辯周萬物不自說也,故不以己能言而棄人之言。既用眾言,故辭當而不煩。還任眾心,故心誠而不偽。心誠言當,志意豈復亂邪哉。”不以言失人之言,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別人的主張。煩,煩瑣。

譯文

減少雜念以使心神專一,要效法靈驗的蓍草。減少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征兆的方法。任何事情或事物在運行發(fā)展過程中都會有偶然狀況發(fā)生,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即使是隱微的變化,也不能不仔細觀察。所以圣人處理事情,用順應自然的原則來對待,根據對方的言辭與其所做的事之間是否相合來做出判斷,對方有危險之處即會得知。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圣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所以,圣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煩瑣,內心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1],因自然之道以為實[2]。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3]。益之損之,皆為之辭[4]。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為之決[5]。故善損兌者,譬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磎[6]。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注釋

[1]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陶弘景注:“夫事變而后謀生,改常而后計起。故必當其難易之際,然后為之計謀。”當,遇到。

[2]因自然之道以為實:陶弘景注:“失自然之道,則事廢而功虧。故必因自然之道,以為用謀之實也。”實,這里指施行。

[3]“圓者不行”三句:陶弘景注:“夫謀之妙者,必能轉禍為福,因敗成功,沮彼而成我也。彼用圓者,謀令不行;彼用方者,謀令不止。然則圓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謀既發(fā),彼不得守其常,豈非大功哉!”

[4]益之損之,皆為之辭:陶弘景注:“至于謀之損益,皆為生辭,以論其得失也。”益,增加。

[5]“用分威散勢之權”三句:陶弘景注:“夫所以能分威散勢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機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后能決之也。”

[6]“故善損兌者”三句:陶弘景注:“言善損慮以專心眼者,見事審,得理明,意決而不疑,志雄而不滯。其猶決水轉石,誰能當御哉。”仞,古代長度單位。在不同時期,對一仞的長度說法不一,如周代的仞為八尺,漢代的仞為七尺,東漢末年的仞為五尺六寸。

譯文

面對困難或者容易的事,去想出種種對策,根據自然之道來決定施行。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大功”。無論是增加還是減少,都是為了言辭能夠合適地加以表達。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fā)現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征兆,然后進行決斷。所以說,善于減少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就像決開千仞的大堤放水而下,水沖向萬仞之深的溪谷中的石頭能夠讓其旋轉一樣容易。水雖柔弱卻能轉動起大石頭,是水的形勢造成的必然結果。

信息流廣告 競價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劇本網 網絡推廣 自學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信息網 石家莊人才網 買車咨詢 河北人才網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工作計劃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網絡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絡營銷 培訓網 好做題 游戲攻略 考研真題 代理招生 心理咨詢 游戲攻略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品牌營銷 商標交易 游戲攻略 短視頻代運營 張家口人才網 秦皇島人才網 PS修圖 寶寶起名 零基礎學習電腦 電商設計 職業(yè)培訓 免費發(fā)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語料庫 范文網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短視頻剪輯 情侶網名 愛采購代運營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車 古詩詞 邯鄲人才網 鐵皮房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微信運營 養(yǎng)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fā)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銅雕 關鍵詞優(yōu)化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yè)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兒童文學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訓 游戲推薦 抖音代運營 朋友圈文案 男士發(fā)型 培訓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網 滄州人才網 黃金回收 承德人才網 石家莊人才網 模型機 高度酒 沐盛有禮 公司注冊 十畝地 造紙術 唐山人才網 沐盛傳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四区| 亚洲图片欧美日韩| 欧美综合图片一区二区三区| jizz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天堂网2018| 欧美xxxx少妇|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日本人亚洲人jjzzjjzz页码1| 热99re久久精品香蕉| 麻豆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性xxxxfreexxxxx国产|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黑人巨鞭大战丰满老妇|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 奇米四色7777| 欧美第一页浮力影院| 蜜柚视频网在线观看免费版| 91大神在线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视频 | 91啦在线视频| 91黑丝国产线观看免费|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免费a级黄色毛片|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色窝窝亚洲av网| 高清一本之道加勒比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