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權利不能傾
權利不能傾
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勸學》)
【鑒賞】 這幾句行文近似《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所謂不淫、不移、不屈的“大丈夫之道”,實際也與荀子所說的“君子之德操”相去不遠。但凡學習者有所學即有所獲,日積月累,學習心得轉化為堅定不移的意志與信念,且無論死生富貴,它們在學者日常言行思想中都會得以貫徹不輟,這即是荀子“君子德操”之義。這種因學習所得,發自內心而施于外界的“德操”,不會被威權祿利傾覆;不會人云亦云,因受群體意志所迫而轉移;不會因天下局勢激蕩而放棄信念。士君子在樂生達觀時能安守其志,而至燕巢危幕、死生存亡之刻亦須臾不離本志,這也是孟子提出的不因富貴貧賤而改變,不因暴力而屈服的“大丈夫之道”。孔子云:“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孟子云:“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都蘊含著這個道理。胡適在1932年寫給畢業生的信中說,學生畢業之后無論選擇什么道路發展,都不能沒有墮落的危險,總括起來約有兩大類,“第一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求知識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拋棄學生時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踏入社會后人們從事的工作常常學非所用,甚至所學全無用處,即使初始尚有一部分人能堅持求知求學,但更多則屈服于現實生存環境的壓力,在社會中漸漸變得庸碌,放棄了自己曾經擁有的旺盛求知欲,轉而為追逐世俗物欲了。另一方面,年輕學子懷揣著滿腔熱情與希望投身于社會,慢慢意識到理想與冷酷現實間的差距,棱角漸被磨平,銳氣漸被消解殆盡,青年時代的夢想抱負,也往往在周遭眾人的言行引導之下轉移了初始的方向,最終被這洪爐所泯滅。荀子在這里對于“君子德操”不傾、不移、不蕩的論斷,或許也正為這種情況所發。今之視昔,或許亦正猶后之視今,愿我們在對志向、理想、信念等美好事物與情感心生迷茫的時候,多多念及荀子此語,無論貧賤窘迫加身,威權祿利外誘,世俗所趨,暴力所迫,都能堅守自己的“德操”,死生由是,不傾不移。孔子有云:“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謹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