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貧士七首拼音版注音版、翻譯及賞析(陶淵明)
詠貧士七首拼音版+翻譯如下:
詠貧士其一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14.html
詠貧士其二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15.html
詠貧士其三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16.html
詠貧士其四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17.html
詠貧士其五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18.html
詠貧士其六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19.html
詠貧士其七拼音版注音、翻譯
https://www.wywzj.cn/gushici/202005/26720.html
詠貧士七首全文賞析:
這些詩歌通過對古代貧士的歌詠,表現了詩人安貧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懷。這七首詩各詩相對獨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體。一、二首為七首之綱,第一首寫自己高潔孤獨,抱窮歸隱;第二首敘自己貧困蕭索之狀和不平懷抱,而以“何以慰我懷,賴古多此賢”啟以下五首分詠歷代貧士操行妙理,第七首末云“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呼應二首之末,表達自己遠鑒前修,將固窮守節以紹高風的志向。
其中第一首詩十二句,四句一層分三層,二景一情,詩旨在最后四句的抒情,而可堪玩味的是前二層的景語。
第一幅景象當是黃昏所見,萬物均有所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無依無傍,在昏昏冥色中漸漸飄向不可知的遠方,詩人不禁感慨:何時才能見到它的殘光馀輝呢?恐怕是不復再見了吧。第二幅是晨景,旭日染霞,驅散了隔宿的重霧,百鳥在霞光云天中翻飛,而獨獨有一禽遲舉,它出林不久,未等天晚,又歸還于故林。
詩末的感慨,是詩人經過一夜的感情醞蘗而來的。黃昏時,詩人因孤云遠逝于昏冥之中而興感,“何時見馀輝”,以反問出之,正見老人遲暮,預感生命無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會對人生的歷程作反思,經過一夜不眠的回顧思索,詩人對自己的歸隱而窮終于無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當初因不滿于如眾鳥向日般趨炎附勢的世態,而久不從仕;后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卻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歸去來,正如那遲出早歸的獨鳥一般。于是他感慨道:自己堅守平素的生活道路,本是經過反復,量力而行的。也自知,這種生活免不了饑寒交煎的困苦;但是舊友零落,世無知音,既然如此,在貧困中終此一生,也沒有什么可悲傷的了。“何所悲”是解脫之詞,更可見作詩其初詩人實是悲慨盈懷。
《詠貧士七首》在詩史上的意義極可注意,從詩體來看,它合阮籍《詠懷》與左思《詠史》于一體,鐘嶸謂陶詩“其源出于應璩,又協左思風力”,合《詠貧士》觀之,正可見建安正始之風由晉而宋之傳承。再以返觀陶潛它作,可見洵如朱熹所云,陶詩之平淡之下實有豪放,“但豪放得不覺來耳。”(《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因此這一類詩,正是解開陶詩與建安風骨關系的鑰匙。
從詩章組織看,組詩雖不起于陶,但如阮籍《詠懷》、左史《詠史》等,均各詩并列,是相近題材之組合。而《詠貧士七首》,有總有分,首尾呼應,脈絡貫通,將組詩形式推進到新的高度,啟后來杜甫《秋興八首》等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