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賈誼舊居拼音版注音版、翻譯及賞析(戴叔倫)
過賈誼舊居拼音版注音:
chǔ xiāng bēi shī tàn shū fāng , fú fù rén fēi zhái yǐ huāng 。
楚鄉卑濕嘆殊方,鵩賦人非宅已荒。
màn yǒu cháng shū yōu hàn shì , kōng jiāng āi xiē diào yuán xiāng 。
謾有長書憂漢室,空將哀些吊沅湘。
yǔ yú gǔ jǐng shēng qiū cǎo , yè jìn shū lín jiàn xī yáng 。
雨馀古井生秋草,葉盡疏林見夕陽。
guò kè bù xū pín tài xī , xián yáng gōng diàn yì qī liáng 。
過客不須頻太息,咸陽宮殿亦凄涼。
過賈誼舊居翻譯:
楚地地勢低下潮濕和很多地方都不一樣,鵩賦的人和物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很多住宅都荒廢了。
只有在書中感嘆漢王朝的凄涼,對這些境況的哀傷都是沒有什么用的。
雨后的古井已經開始長出了小草,穿過樹木和林葉都能看到夕陽了。
路過的客人不需要頻繁的在此休息,咸陽的宮殿也是如此的凄涼的。
過賈誼舊居賞析:
戴叔倫(約732-約789)字幼公,字次公,金壇城西南窯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于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至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年約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于是他開始探尋仕途。 大歷元年(766年),戴叔倫得到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大歷三年(769年),由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內,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約貞元五年(約789年前后),他上表辭官歸隱,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之后返葬于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歷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面粉廠南圍墻前),并親自題立"詩伯夜臺"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
戴叔倫的詩,自唐人高仲武說他"其骨稍軟"后,清代的紀曉嵐、翁方綱、喬億等人也都講他"雄渾不足"或"皮松肌軟"之類的話。我倒不以為然,因為大凡充滿澹泊之意的詩,你讓它怒目圓睜或鏗鏘有聲也不大可能,雄渾與澹泊原本就是一對兒矛盾,非要二者兼備起來,就是渾球兒的要求了。再則,紀曉嵐、翁方綱是何等脾氣與人物----那是拼命入世的大官人啊,所寫的東西自然是"進取"有余、"奮斗"剛強。
而戴叔倫是不想逞強的,即使三十歲出頭時被劉晏推薦做了九品的秘書省正字,也還抒寫著"野人無本意/散木任天材"的恬淡情愫。等到他升任御史時,對于仕途其實已有厭倦情緒了,諸如"早知名是病,不敢繡為衣"以及"身隨幻境勞多事/跡學禪心厭有名"之類的詩句,就很能表明他激流勇退的心思。據說在出仕前,他就曾半隱于小天臺山中,常與方外之士交往,甚至精研《易經》,很打算求仙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