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出處】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譯注】獨自一人流落他鄉為異地 之客,每逢佳節倍加思念親人。異客: 客居他鄉的人。
【譯注1】
漂落異鄉,會常常懷念家鄉親人,而節日來臨,思親之情會更為急切。這種人生體驗可謂人人心中有,然而卻是人人筆底無,一經詩人說出,便覺格外親切新穎,故萬口流傳。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離家在外的 人,每逢節日就更加想念家鄉和親人。 [例]南開同學來此者已至三十人,常相 聚會,異邦相聚別具一分感情,“身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者。今將 屆年關,又將大團聚,解此寂寞矣。(周 恩來《致陳頌言》)
【全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讀】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 十歲以前便寫出了 《洛陽女兒行》和 《桃園行》等佳篇。這首 《九月九日憶山 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 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 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 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 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 “獨”和兩個 “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 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 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 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 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作者簡介】
王維 (701—761),字摩詰,河東蒲州 (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詩人,有 “詩佛”之稱。開元九年 (721年) 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 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 《相思》 《山居秋暝》等。王 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 《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 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 “王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