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出處】唐·李商隱《登樂游原》。
【譯注】傍晚時我的心情不佳,駕車登上了古代的樂游原,觀看長安城的晚景。
【全詩】
《登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賞析1】
唐杜牧的七言絕句。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為游覽勝地。詩曰: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詩之上聯氣勢恢宏,有囊括宇宙之氣概。于蒼茫悲涼的背景中,指出萬古霸業雄圖,終皆消沉于歷史的長河。下聯感慨漢家之烈烈皇基,而今只剩下帝王陵丘,飄零于寂寞凄清的秋風之中。以漢喻唐,憂國傷時之情尤深。俞陛云《詩境淺說》曰:“言漢家盛業,青史爛然; 而五陵寂寞,只余老樹吟風,已可深慨,今并樹無之,其荒寒為何等耶? ”
【賞析2】
樂游原,也叫樂游苑,在長安城東南,曲江池的北面,為唐時游覽勝地。其地本漢宣帝樂游廟舊址,故詩中也以“古原”稱之。
一、二寫詩人于“向晚”之時,因心境“不適”而驅車登上古原。起句連下五個仄聲字,將心中的不適、不悅、不快之感一一彈了出來,極蒼勁古樸之致。而第二句第三字則換仄為平,使與“驅車”二平,連為三平聲,化抑為揚,似閘水初放,暢流而下。然后接“古”字仄聲,又一抑,音節在平走之中略顯頓挫。這種連聲為仄的“變徵”之音,正是詩人彼時不適心境的外化。《長安志》載: “樂游原后京城之最高,四面寬敞,京城之內,俯視指掌。”當詩人登上古原,極目西天,但見霞光夕照,亂山明滅,俯視長安城闕,帝宮參差,煙靄迷茫,真是美不勝收!詩人不禁發出“夕陽無限好”的深心贊嘆。但“從來尤物難流連”,韶華易逝,好景難再,因而當這種審美愉悅剛一浮現,濃重的傷感便罩上心頭,發出了“只是近黃昏”的感嘆。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比也。”施補華也說: “嘆老之意極矣,然只說夕陽,并不說自己,所以為妙……此亦比興也。”(《峴傭說詩》)
【賞析3】
位于長安城東南的樂游原,唐代盛時原是繁華熱鬧的登覽勝地。但隨著唐王朝的衰頹沒落,登臨古原的詩人們卻失掉了往日的淋漓興會,而每興西風殘照的衰暮之感。李商隱這首“消息甚大”的小詩,不僅表現出他的獨特審美感受,而且透露了那一時代帶有普遍性的審美心態。首句寫登原之由,只用“意不適”三字虛點,而一種向晚時分特有的觸緒無端的愁悵自蘊其中。
正如紀昀所說:“末二句向來所賞,妙在第一句倒裝而入,末二句乃字字有根。”三四句寫登臨所見所感。詩人生當衰世,身世沉淪,歲月蹉跎,登古原騁望,見夕陽沉西之景象,不免觸發郁積于胸的種種“不適”之意,情與境偕,遂渾淪書感,而家國之憂、身世之慨、時光流逝之恨遂一齊包括。詩人既發現并激賞夕陽之無限好,又因其近黃昏而低回流連,惋惜悵惘。三句之極贊反跌末句之浩嘆,而末句之浩嘆又正透出對夕陽的無限留連。人生的美好和值得留戀,有時往往在晚景時才真正發現和強烈感受到,而當發現這一點時卻意識到了它的行將消逝,在濃重的悵惘與哀挽中所透露的便不單是對衰暮之美的欣賞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