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魁星原文及翻譯
原文
鄆城張濟宇[1],臥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狀[2]。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之先兆也[3]。后竟落拓無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
翻譯
鄆城縣人張濟宇,一天躺在床上還沒睡著,忽然看到一片光明照滿屋內。他驚異地看著,見一個鬼拿著筆站著,像是魁星的樣子。他急忙起來向魁星跪拜叩首,光明也隨即消失了。從此張濟宇便自負起來,認為這一定是科考第一的預兆了。可是從這以后,他竟然潦倒失意,一事無成,家境也敗落下來,親人又接連死去,只有他一個人活著。那個魁星為什么不給張濟宇降福,反而降禍呢?
注釋
[1]鄆城:縣名。今屬山東省。
[2]魁星:“奎星“的俗稱。因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的說法,后世便視為主司文運之神,建奎星閣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但神像“不能象‘奎’,改‘奎’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顧炎武《日知錄》)所以魁星神像頭部象鬼,一腳向后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執筆,意為點定中式人的姓名。
[3]元魁:猶首魁,謂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一名。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于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