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鬼津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李某晝臥,見一婦人自墻中出,蓬首如筐[1],發垂蔽面;至床前,始以手自分,露面出,肥黑絕丑。某大懼,欲奔。婦猝然登床,力抱其首,便與接唇,以舌度津,冷如冰塊,浸侵入喉[2]。欲不咽而氣不得息,咽之稠粘塞喉。才一呼吸,而口中又滿,氣急復咽之。如此良久,氣閉不可復忍。聞門外有人行聲,婦始釋手去。由此腹脹喘滿,數十日不食。或教以參蘆湯探吐之[3],吐出物如卵清[4],病乃瘥。
翻譯
有個姓李的人,白天躺在床上休息。看見從墻中走出一個婦人,頭發蓬散得像個亂草筐,頭發垂著遮擋著臉,走到床前用手把頭發一分,露出臉來,又胖又黑,像個丑八怪。李某十分害怕,想要逃跑,婦人突然跳到床上,用力抱住他的頭,便與他接吻,用舌頭把唾液送到他嘴中,冷涼得如同冰塊,漸漸流到喉嚨。李某想不咽下去,但又不能喘氣,咽下去又稠又粘,能塞住喉嚨。才喘一口氣,接著嘴中又堵得滿滿的,氣急得喘不上時,就咽一口。這樣過了很久,憋得他再也不能忍受。聽到門外有人行走的腳步聲,婦人才放開手匆忙而去。
從此之后,李某肚腹脹得喘不過氣來,幾十天吃不下飯。有的人告訴他飲用參蘆湯,飲后吐出些像雞蛋清一樣的東西,病才好了。
注釋
[1]蓬首如筐:披頭散發,像只亂草筐。蓬首,頭發散亂之狀。蓬,飛蓬,草名。《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2]浸浸:漸漬。
[3]參蘆湯:中藥方劑,參蘆散的湯劑。人參和蘆根為末。水調一、二錢,或加竹瀝和服。功能吐虛痰。治虛弱人痰涎壅盛,胸隔滿悶,溫溫欲吐。見《醫方集解》。
[4]卵清:蛋白。
賞析
自六朝志怪小說以來,在中國文言小說中,雖然不乏表現恐怖趣味的小說,或者出于宗教勸誡,或者出于道德警告,或者只是單純宣揚恐怖,但都限于外在的籠統的感受。像《鬼津》這樣集恐懼、厭惡、憋悶、惡心等多種感受于一身的細膩逼真描寫,雖然沒有什么社會意義,在文學技巧上卻無疑顯示著進步和探索。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年),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