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七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①,見天道。其出彌遠②,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③,不為而成。
〔注釋〕 ①闚:傅奕本作“窺”。“窺”、“闚”相通,指看、望的意思。牖:窗。 ②彌:越。 ③不見而明:王弼本“明”作“名”,故蔣錫昌說:“‘名’、‘明’古雖相通,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一章,‘不自見,故明’。五十二章,‘見小曰明’,皆‘見’、‘明’連言,均其證也。此當據張本改。”(《老子校詁》)張嗣成本作“明”。
〔賞析〕 本章為老子的認識論。老子認為人的智性能達到“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的程度;而有這種認知能力的人就能“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之所以提出要“知天下”、“見天道”,是由于天地不可形盡、非目力足力所能及,因而老子不滿足于感官耳目、知性經驗,而強調起人的心智作用和至靈至明的智性能力,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觀其大有,得其大全。這就如徐梵澄《老子臆解》中所說的:“人之智性,本至靈至明,不囿于耳目之知者也……識之知淺,智之知深,明則靈且大矣。識之知,見聞之類也;智之知,思慮之謂也。明則超乎見聞、思慮。”
那么怎樣才能形成這種至靈至明的智性能力呢?徐梵澄說:“精神不淫(滛)于外,返觀內省,一歸于恬愉虛靜,久乃發其本有之靈明,則可以知者大。”(《老子臆解》)陳鼓應說:“透過自我修養的工夫,作內觀返照,凈化欲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運行的規律。”(《老子注譯及評介》)
諸如這些,大概均源于理學家所說的“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明呂坤《呻吟語·存心》)。也即如明高濂所說:“心靜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也。”(《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上》)更即如莊子所言:“以恬養知(智)。”(《莊子·繕性》)
而凈化欲念,清除蔽障,歸于虛靜也真能增神明。清紀昀說;“余五六歲時夜中能見物,與晝無異,七八歲后漸昏暗,十歲后遂全無睹”,“蓋嗜欲日增則神明日減耳”(《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反之如能嗜欲日減則神明日增。
有了這些至靈至明的智性能力,在老子看來就能“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所以邵雍能聞杜鵑聲而知天下事(《邵氏聞見錄》卷十九)、董仲道能見蒼白兩鵝而知國諱(《世說新語》轉引王隱《晉書》)……諸如這些,除有賴于至靈至明的智性敏悟外,恐怕還有賴于這些人頭腦中沉淀下來的物候征兆、歷史知識等,所以能“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