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的近義詞
[mark_b]
制約的近義詞: 制止、限制
[/mark_b]
制約的意思:制約,限制約束:受環境制約。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變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變化為條件,則甲事物為乙事物所制約,如互相制約。
制約的拼音:[ zhì yuē ]
近義詞的意思:
【第1句】:制誥:制誥,漢語詞匯,zhìɡào,釋義皇帝的詔令。
【第2句】:制世:猶言統治天下。
【第3句】:制宜:謂區別不同的情況而制定適宜的方式方法?!稘h書·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薄顿Y治通鑒·后漢高祖天福十二年》:“用兵有緩有急,當隨時制宜?!薄肚迨犯濉ざY志二》:“禮貴制宜,孝當承志?!?/p>
【第4句】:制備:制備的釋義是制作,準備。
【第5句】:制售:【示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是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應當受到嚴厲打擊。
【第6句】:限制:限制,指阻礙,制約。見《宋史.卷三六三.李光傳》:“長江千里,不為限制,惴惴焉日為乘桴浮海之計?!?/p>
【第7句】:制鹽:制鹽(zhìyán)就是制作食鹽(或工業用鹽)。制鹽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在其他工業部門和農牧漁業中也有廣泛用途。鹽稅曾經是許多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
【第8句】:制冷:即致冷,又稱冷凍,將物體溫度降低到或維持在自然環境溫度以下。實現制冷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天然冷卻,一是人工制冷。天然冷卻利用天然冰或深井水冷卻物體,但其制冷量(即從被冷卻物體取走的熱量)和可能達到的制冷溫度往往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天然冷卻是一傳熱過程。人工制冷是利用制冷設備加入能量,使熱量從低溫物體向高溫物體轉移的一種屬于熱力學過程的單元操作.
【第9句】:制止:制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強迫使停止,不允許繼續(行動)。
【第10句】:制約:制約,限制約束:受環境制約。是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變化以乙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變化為條件,則甲事物為乙事物所制約,如互相制約。
【第11句】:制度: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或一定的規格。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都有其具體的做事準則,目的都是使各項工作按計劃按要求達到預計目標。
【第12句】:制錢:明、清兩代按定制由官爐鑄造的銅錢。
【第13句】:制取:《制取》是連載于縱橫中文網的一部奇幻玄幻類網絡小說,作者是發飆的二狗。
【第14句】:制革:用樹皮、礦物鹽、單寧或替代物通過浸泡將生皮變成熟皮。
【第15句】:制表:列表。
制約造句:
【第1句】:愛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為使他能夠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從這當中得到快樂。愛象發高燒,它的來去均不受意志的制約。
【第2句】:道德是基于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發揮的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制約,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
【第3句】: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畢達哥拉斯
【第4句】:心情是心田的莊稼。只要心臟在跳動,心情就在播種著,活躍著,生長著,更替著,強有力地制約著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可能沒有自由,沒有健康,沒有金錢,但我們必須擁有心情。
【第5句】:心理和生理是構成自然人健康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相互依附、彼此制約、有機統缺一不可。
【第6句】:權力制約思想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第7句】: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職能是以司法權制約行政權,而現在行政庭和行政機關為著同一個行政管理的目的以統治者的面孔對付相對人,即使司法和行政實際上未必合流,也的確有不務正業之嫌。
【第8句】:行動好像是跟隨感覺走的,其實不是如此,行動是與感覺平行的,我們能使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動有規律,也能間接的使不直接受意志制約的支配有規律。
【第9句】:愛情是不受制約的;一旦制度想施淫威,愛神就會振翅遠走高飛;愛神和其他諸神一樣,也是自由自在。喬叟
【第10句】: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他為自由人。
【第11句】:愛象發高燒,它的來去均不受意志的制約。
【第12句】: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想著上市,以為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得更好。事實上,企業一旦成為公眾性公司,財務和重大決策都要透明化,老板個人對企業的影響將隨之受到很大制約。上市流通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
【第13句】:如果把對方深重的愛,作為制約的要害,想必于雙方都是一件極為可悲的事。愛的人,得不到尊重和珍惜。被愛的人,在驕縱的背后得到的是虛榮。幸福,遙遙隔著重山重水。
【第14句】:勇敢有時候是理性制約下的一種鎮定和自信。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靈的勇敢。
【第15句】: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約翰·洛克
制約的詩句:
【第1句】:斷不依它制約文《余僮張一頗慧聞余有登山之謀力勸行及入山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