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幸福之門的十把鑰匙-生活
為什么在相同的生活條件下,有人過得很幸福,有人卻覺得自己很不幸?70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認真探索這個問題。現在,他們終于找到了幸福與不幸的人們之間的差距所在,下列是其中最重要的10個。
1.財富。金錢可以買來一定程度的幸福。科學家們發現,無論何時何地,比較富裕的人總是比較幸福??梢坏┏源┳〉膯栴}解決了,你多賺的每一元錢的意義就會越來越小。回顧以往的半個世紀,工業化國家的個人收入是翻著跟頭地往上漲,但是幸福的檔次卻未見有何起色。
此外,金錢可以買來社會地位和身份,而社會地位和身份又會使你自我感覺良好。英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奧斯沃德說,因此那些另辟蹊徑追求社會地位的人們,如科學家、演職人員,會對薪酬較低的工作樂而不疲。
2.欲望。欲望是幸福的敵人,所以知足者常樂。
英國的一項調查表明:不與別人比高低所帶來的幸福是高收入所能夠帶來的幸福的5倍!
每個人欲望的差別會導致幸福感受差別,這說明了為什么大部分人在收入增加后仍然沒有得到幸福。根據美國民意測驗機構Roper對過去20年中,美國人過“好日子”需要什么樣的物質條件的調查顯示,日子過得越好的人開列的需求物品的清單就越長,而他的“好日子”就越難以達到。
3.才智。幸福與才智無關。
乍一看,這有點兒奇怪,因為一般來說,聰明人賺錢多→成為富人→更幸福。但是,研究者推測,比較聰明的人往往有比較高的欲望。不能取得最高的成就,他的欲望就滿足不了。另外,智商測驗分數高,那僅僅意味著你知道許多詞匯,并且懂得許多事物的道理,卻并不等于你就有能力處理好人際關系。
伊利諾斯州大學的心理學家EdDiener推測:擁有“社會性的才智”才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4.遺傳。幸福在某種程度上是與生俱來的。
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終身教授、行為遺傳學家戴維德·利肯相信,我們的幸福感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半取決于當時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一半取決于我們的好情緒是否能達到了“幸福感知點”,而該“幸福感知點”的敏感程度90%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此外,我們的自我滿足程度能否高于“幸福感知點”又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或者我們父母的正確見識、判斷力以及良好的訓練和教育。
因此,你的生活幸福與不幸福,基本上取決于自己的感受。許多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幸福。
5.美貌。第一個壞消息:貌美的人真的很幸福啊。
當科學家們讓測試對象被人羨慕或夸贊他/她的外貌時,測試對象總是會感到非常陶醉和幸福。這個現象只能這樣解釋:生活偏愛美貌之人。最誘人的臉蛋兒具有高度勻稱、和諧的美。有證據表明,勻稱反映了好的基因和健康的免疫系統。由此可見,漂亮的人兒還能由于更健康而更幸福。不過,只要你相信自己是漂亮的,就可以利用漂亮而導致的自信情緒使自己活得很幸福——即使你根本就沒有那傾城傾國貌。
可不幸的是,研究表明,一般人都比較自卑:女人老是覺得自己太肥胖;男人老是覺得自己不強壯。
6.友誼。友誼是幸福的源泉。
社會學家迪爾勒從印度加爾各答市的3個階層(中產階級、學生和貧民窟妓女)中抽查了83人,以2作為中立數,使用比例換算法來測量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三種人之間沒有本質區別。
“我們認為,社會關系是主要原因。”迪爾勒指出,被剝削階層滿意程度高的具體領域主要有:家庭2.5分,朋友2.4分;貧民窟的居民打分則更高——可能是他們更能夠得益于社會及親友的支持和資助。
7.婚姻。已婚者比未婚者更幸福,這是全世界社會學家都同意的結論。
在一項對超過3萬名德國人的15年的追蹤研究中,迪爾勒及同事發現,幸福的人們愿意結婚并保持良好的婚姻狀態。那么,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結婚來得到幸福?德國的追蹤研究證明是肯定的,其影響大約開始于“大喜日子”的一年前,而且.至少也能持續到婚后的一整年。此后,大多數人的滿意水平又退到了原先的程度。
但研究人員說,這個論斷掩蓋了一個事實:一樁好的姻緣可以有持久的正面影響;而那些原本就不幸的人們加上不幸的婚姻就會更加不幸。另外,你不能夠在非婚同居中得益,這是因為非婚同居者缺乏法律保證,這正是他們不太幸福的原因。因為所有的研究數據都表明,人類沒有安全感是不行的。
8.信仰。宗教信仰也是構成幸福的一個積極因素。
北卡羅來納州某大學醫學中心的哈羅德·凱尼格說,相信有來世的意義在于可以減少今生的痛苦,對于老人而言更是如此。宗教信仰是對付不幸與災難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也可帶來社會的相互作用和支持。研究還表明,為他人提供幫助者一般都是富有之人,他們又因善行而長壽,這就是宗教比其他任何社會公益活動都更加令人滿意的原因。
9.博愛。幸福與利他主義行為有密切聯系。但人們目前還不清楚:是幸福的人愛行善,還是行善的人更幸福?
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康諾最近做了一次有意思的實驗。他招集一些學生回答調查問卷,并向一半學生支付了10美元的勞務費,另一半人分文未支。然后,他告訴領到錢的人,應與未領到錢的人一起花掉。結果發現,越是幸福的學生,越喜歡把錢拿出來讓大家一起花掉;而那些特意表現得慷慨大方的人卻沒有什么幸福感覺,事實上,他們甚至還有點兒不愉快,因為他們所關注的是自己的個人成長和自我完善。
康諾得出結論:某個慷慨大方的行為不能夠使人們更幸福,個人善行的積累效果才能使人更加幸福。
10.年齡。老年人往往更加幸福。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勞拉·卡斯登森在一項研究實驗中,選取年齡在18——94歲的184人,讓他們當侍者,每天讓他們當5次差,每次當差后讓他們填一份情緒情感的問卷。結果顯示,老年人填報積極情緒的次數與年輕人一樣多,但是老年人填報消極情緒的概率卻明顯:少于年輕人??ㄋ沟巧赋?,隨著歲月的流逝,老年人逐漸學會了抓住使其幸福的事情,放棄那些容易產生麻煩和不幸的事情。
看來,要學會享受幸福,人們不僅需要認識到自己可能擁有的一切,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認識到永遠不可能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