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博物館-人生
有一年去北京,參觀國家博物館,置身于那浩瀚的文物海洋,驚嘆在這個滄海桑田的世界里,還幸存一些物品于博物館,撫慰著后世人們的心。
那么,在我們匆忙的人生中,紛繁的世界里,是否停留下來,觀照過我們的內心,清理一下你個人的人生博物館,到底還留存什么東西,讓人生得以綿延?
一位詩人告訴我,他這一輩子一直過的是清貧的日子,就做了一件很富貴的事——寫詩。他說,留在他人生博物館里的,就是幾冊自費出版的詩集了,每冊印刷1000冊。l000冊,讓l000個人閱讀,只要有100個人認認真真讀過,他就知足了。他問我,人類還需要詩歌嗎?我說:人類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一首詩。詩人告訴我,他不希望圖書館、博物館保存自己的詩集,如果有幾個詩句,曾溫暖過一些人的心,他也就欣慰了。
一個70多歲的農民,我問他,這一生有什么值得紀念的?農民粗糙的手,如老去的松柏樹,那是一雙與大地親密了一生的手。農民說:他一生都在土里求食,種了一輩子莊稼,自己吃飽了,還把剩余的糧食挑到城里賣,養活城里人的生命。這位農民在72歲那年,還做了一件事,他把家鄉荒蕪的一塊山梁填了土,改造成兩畝地,可以種糧食,種蔬菜。他為家鄉留下了一塊地的遺產,這個,可以陳列在他的人生博物館了。
一個即將退休的官員,我問他做官這么久,有什么特別值得留念的?官員沉默了好久,嘆息一聲:“唉,其實很多事情,看起來忙忙碌碌,大多是務虛的。”他埋下頭想了半天后抬頭望著我,像一個孩子誠實的眼神,他說:“我做局長那一年,為缺水的鄉下出錢修了一個水庫,挖了幾十口井,前不久回到鄉下去,還有老百姓拉著我的手感動得哭……”官員說,退休以后,他就想在那里修一所房子養老。一個水庫、幾十口井,留存在官員的個人博物館里,其實也留存在鄉民們的心間。
一位富翁在臨終前,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按照三七開的份額,把三分財產留給孩子,七分財產捐獻給了一個貧窮的山鄉,建養老院,建學校,修路。富翁的最后決定,讓人們明白了財富的意義,也讓他的人生博物館簡樸大氣。
在我的故鄉,一個老兵與死去戰友的衣冠墓相守了50多年。有一天我問他:“叔啊,你這一輩子就這樣守著,不后悔嗎?”老人哭了:“我留下一條命,他連命也沒了,我守著他,感到他還在陪我活。”這樣一個老兵,他一生沒有脫下戎裝,一生沒有拋下生死情義。在他的人生博物館里,情義兩個字熠熠生輝。
找個時間,讓我們也好好想一想,在自己的人生博物館中,到底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