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最后的愛-人生
1950年12月,一代國學大師傅斯年逝世后的第三天,一群好友和學生依舊圍坐在奠堂,久久不愿離去。他的妻子俞大彩被這份真情所感動,哽咽地講起丈夫的往事。
那是四天前的冬夜,很冷,傅斯年穿著厚棉袍在伏案寫作。因為次日有會要開,她催他早點休息。他擱下筆說,我正在為董作賓先生刊行的雜志趕文章,急于要拿到稿費。他繼續寫,又說,等錢到手后,你盡快去買幾尺粗布,一捆棉花,為我縫一條棉褲。我的腿怕冷,西裝褲太薄了,不足以御寒。
傅老一貫桀驁不馴,張揚灑脫,臨死前夕竟要為一條棉褲而趕稿,著實令人吁噓。眾人感嘆起來,一旁的董作賓再也坐不住,含淚掏出一個裝滿錢的信封,塞進俞大彩手中,說,其實先生答應我寫稿,本是讓先給稿費。他盤算著一半留作家用,一半做棉褲,后來測算出棉花和料子太貴,再舍不得做,讓我把錢存著,日后留給你們母子。先生說你嫁了他,從沒過過舒心的日子,這筆錢一定要留給你,算作是最后的愛。
俞大彩手捧裝滿錢的信封,泣不成聲。這時,有個學生又走過來,擱下一疊錢說,它們才是先生最后的稿費。先生視我們為自己的孩子,領到稿費后本想用來做棉褲,聽到學校最窮學生的境況后,就捐出了大部分,只留下這二十塊,打算請我們吃鍋貼。如今先生走了,我們哪里還吃得下呢?
都說是傅老的最后一筆稿費,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眾人錯愕不已,董作賓卻緩緩地說,因先生在愛人前要表現出愛自己,在朋友前要表現出愛家人,在學生前又要表現出愛弱者,為了教育和溫暖不同的人,他才把稿費給“用”了三次,這可是他最后的愛呀。
終于明白,大師傅斯年在最后時刻,念念難忘的,是對朋友,對家人、對學生最深沉的愛,讓人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