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兩次“空城計”-熱讀
《空城計》是一出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戲,但它卻是一個不見正史的故事,是羅貫中在作《三國演義》時,根據(jù)一段閑聊編寫出來的,正史中是沒有記載的。
歷史上曾有過多次“空城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兩次。第一次發(fā)生在公元前666年春秋時期的楚鄭之爭中。楚令尹子元為了博得嫂子息媯的歡心,讓舞伎整天表演軍事舞蹈——萬舞。可息媯卻哭著說:“死去的先君教練萬舞,為了鼓舞士氣,如今令尹不思國仇,卻廝守在我的身旁,豈非咄咄怪事!”此話傳到子元耳朵里,他悔悟道:“連婦人都不忘大仇,難道我會忘記不成?”于是,他出動600輛戰(zhàn)車進(jìn)攻宿敵鄭國。而鄭國兵微將少,忙派使者八方求援,但援兵一時趕不到。若閉門抵御,勢必難以抵擋。于是他們情急生智,大開城門,街面原有一切不變。子元率大軍到鄭國都城后,發(fā)現(xiàn)城門大開,大街上有人做生意,有人閑逛,人們進(jìn)進(jìn)出出,若無其事,就懷疑鄭軍有詐,急忙令楚軍不可攻城,伺察動靜。就在這時,諸侯救援鄭國的大軍陸續(xù)趕到,子元一看,大事不妙,率領(lǐng)楚軍星夜撤退。這便是歷史上首次使用“空城計”的記載。
古代歷史上有記載的“空城計”還有一次,發(fā)生在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文帝劉裕派右將軍到彥之征伐北魏,宋軍先后占取了洛陽、虎牢等不少要地。但到了冬天黃河冰封,魏兵大舉反攻,洛陽、虎牢等地又陷落。到彥之決定丟棄戰(zhàn)略要地滑臺,焚舟南逃,宋軍全線敗退。當(dāng)時宋濟(jì)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人守城,敵眾我寡,形勢很危急。這時蕭承之命令守城士兵隱藏起來,然后大開城門。魏兵來到城下,疑心城中定有埋伏,趕快撤走了。這次戰(zhàn)爭以南朝劉宋的失敗而告終。辛棄疾在《永遇樂》一詞中說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指的就是這場準(zhǔn)備不足,任人不當(dāng)?shù)谋狈ァ5挸兄钥粘怯嫳H珴?jì)南守軍的膽略和計謀,還是令人欽佩的。蕭承之就是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的父親,所以這件事被《南齊書》記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