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獨處-成長
每天行色匆匆,步履沉重,在塵世里忙碌,擠公交、開會、加班、趕材料,“慢”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幾乎無暇停駐腳步去看一朵開得心動的花,無法專心致志地閱讀一本心儀的書。
蘇東坡《賞心十六事》曰:行舟夜話濯足看山,閑行微笑聞鐘吹簫,晨興茗香午倦藤枕,汲泉烹茶撫琴知音……等等樂事恍如世外,令人身未動心已遠。可能正是因為他的精神自足、出類拔萃,才寧愿引退歸隱。而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由慢變快,網絡寸步天涯,光影穿越時空,獲得別人的認可成為衡量自己社會價值的重要標準。看《出彩中國人》青春勵志,精彩又無奈,頗覺得一個人的運氣就在三位達人手心攥著,大有幾分“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世故可玩味。識人用材,真的是在幾米舞臺、花十幾分鐘、用兩次評判就可以搞得定嗎?還是朱清時教授不玩假,他說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機遇。沒有機遇,再怎樣都不行。
莫言說,一個作家最好的狀態就是獨往獨來。“只有獨往獨來,才有可能冷眼旁觀。只有冷眼旁觀,才有可能洞察世態人情。只有洞察世態人情,才有可能創造出好的小說或者別的藝術作品。”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探求真理之路,必要一步步歷經柳暗花明山重水復的艱難疑慮,才得償“又一村”所愿的明亮豁達。“說他人不如說自己,寫人事不如寫心情。”沈從文后期不再寫作而去研究文物,是為了少些是非,是無可奈何的孤獨。
“與尚未寫成的書單獨相處,就是仍然處在人類的最初睡眠中。就是這樣。也是與仍然荒蕪的寫作單獨相處。”是杜拉斯描述的《寫作》。孤獨好比寫作一樣,永遠沒有參照,它仿佛剛出世,獨特得讓人不可思議。
有多遠的路呢?相見不得見,山一程水一程。有多久的思念?時間不依不饒,無始無終,不給我們答案。要么孤獨,要么庸俗。生活是什么?是七天一周的輪回,還是四季更迭的流轉;是衣食住行的循環,還是生老病死的牽絆。我們能夠獨坐寂寂一隅,看春花秋月,萬物會逢,也可以行走千山萬水,任憑靜動相宜,天涯轉眼咫尺。
叔本華認為:幸福莫過于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于我。他說:“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有的孤獨像高不可攀的藝術品,遙不可及,不能碰觸。正如古代帝王稱自己為“寡人”“孤”“朕”,既是顯示尊嚴高貴,也在凸顯“只有一個”的差別。撇開階級制度、等級命運不說,這塵世間僅次于健康的至高無上的恩物,是讓心尋覓到原初的、與自己本性相符的平和寧靜。
不可否認,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