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拖垮印度軍隊-視野
印度軍隊是世界上規模位列第三的龐大軍事集團,但印軍的戰斗力和美譽度卻與其體積遠不相匹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腐敗問題是制約印軍發展的“災難性障礙”。如洪水般不可遏止的腐敗問題還浪費了印度大量財政收入,嚴重侵蝕印軍的道德體系,極大地削弱了印軍的戰斗力。
過于追求物質利益,理想信念缺失
印軍的前身是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期間組建的雇傭軍,直到今天,這種以“金錢換賣命”為規則的雇傭傳統仍在印軍中流傳。
以印軍的獎勵機制為例,印軍對在執行軍事任務和作戰中表現勇敢者區分為最高英雄、大英雄和英雄三個等級,并對不同等級明碼標價給予賞金,相對應的獎金分別為1。5萬盧比、8000盧比和4000盧比。印度實行完全的募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印度的兵員都是“買”來的。
這種“雇傭基因”使得印度軍隊官兵普遍缺少高尚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很多士兵只是把服兵役當作養家糊口和升官發財的途徑,獲取物質利益是他們最大的目的。
盡管印度軍方也強調對軍隊進行作風、道德教育,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效忠當局意識,但事實上,由于印軍內部宗教矛盾、種姓之爭紛繁復雜,這種教育的效果收效甚微。
特別是隨著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印度社會充斥著對金錢和物質的狂熱追求,物質至上主義盛行,印度傳統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甚至顛覆。根據一項在印度高校關于青少年就業志向的調查顯示,75%的青年不想加入軍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發大財”,其實平心而論,印度官兵的待遇還是比較可觀的。
高層反腐意志不堅,變相放縱容忍
“打擊腐敗”幾乎是每屆印度政府都會標榜的口號,但事實上,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印度執政高層反腐的意志和決心在骨子里卻并不十分堅定,這客觀上形成了對腐敗問題的放縱和縱容。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經對腐敗問題放出豪言壯語,宣稱要“用最近的路燈柱吊死腐敗者”。此后不久,印度發布了最早關于腐敗的官方報告《戈瓦拉報告》,嚴厲批評了印度政治腐敗給公務員造成的極壞示范,以及軍事腐敗給戰斗力造成的嚴重削弱。
然而,尼赫魯卻以葉公好龍的姿態,并未對這份報告表示出歡迎,反而對其內閣的腐敗高官予以包庇,自此,腐敗“合法化”似乎成為某種執政共識。2010年,印度爆發了震驚世界的電信貪腐丑聞,時任印度總理辛格為了自身的執政利益,百般阻撓成立“議會聯合調查委員會”,包庇貪腐丑聞的主角電信部長拉賈。
印度政府高層反腐意志之所以不堅決: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政府高級官員本身就涉及貪腐,他們不想把火燒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執政利益上的需求,把容忍特定官員的貪腐作為換取其在政治、軍事上給予支持的條件。
正如一名印度學者說得那樣,“雖然政治領導人都高喊要懲治腐敗,但反腐從來都不是政府優先考慮之事”。
印度軍方當然也是這種“高層容忍”的“受益者”,這導致一些軍官敢于明火執仗,大肆斂財,而印度的統計數據也表明,越是國防部高級官員或軍隊高級軍官,被查處的概率也就越低。《印度時報》的讀者曾對印度軍方貪腐問題一語中的:統治者從來就不想了解真相,政府也不愿抖出真相。
自成封閉獨立王國,監督檢查不力
由于軍隊所擔負的特殊使命,任何國家的軍隊都會與社會生活保持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印度軍隊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這方面表現更為突出,印軍幾乎形成了一個完全封閉獨立的王國,這使得外部監督和檢查面臨諸多障礙,給軍內貪腐之行保留了更多空間和便利。
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殖民當局為了更好地控制印度雇傭軍,并避免雇傭軍對殖民當局構成威脅,刻意使雇傭軍與政府保持較大距離。對雇傭軍內部事務,殖民當局則通過適度放任的手法,使軍官能夠撈到一定好處,以保證其穩定性。
印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因襲了英國殖民當局的傳統,強調所謂“軍隊國家化”,在心理上和地理上都要求軍隊與政府保持距離。
印度在各大城市劃出專用土地,建設規模龐大的兵營區,在級別設定上與城市其他市政區持平。這些兵營區幾乎具備一套完備的社會體系,從生活物資采購,到軍人子女上學,這個體系里一應俱全。印度政府盡量把軍人控制在軍營區活動,在印度大中城市,很少能見到穿軍裝的軍人,也不常見軍車。
印度刻意制造了軍隊與社會的脫節,客觀上造成了政府、社會很難對軍隊行為進行有效監督。此外,印度軍隊在一些事件上時常打出涉及“軍事安全”的旗號,外部監督就更是難上加難。
俗話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軍隊自身使命任務具有特殊性,但也不能游離于監督之外。在確保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加強司法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監督方式十分必要,特別是要在軍隊內部建立健全更完備的監督巡查體系。
腐敗社會文化侵蝕,難以獨善其身
盡管印度軍隊與社會的隔離性較強,但軍隊的上游(應征青年)來自社會,軍隊的下游(退役官兵)回歸社會,軍隊與社會的互動和聯系依然豐富,軍隊也終究無法脫離整個社會文化的影響。
然而,印度的腐敗早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在深層次決定和規范著包括軍隊在內的一切社會組織的行為方式。腐敗文化是一種消極的亞文化,它擴大了社會對腐敗的容忍度,降低了貪腐的道德羞恥感,危害極大。在這種文化的侵蝕下,軍隊也難以獨善其身。正如一位印軍退役中將所描述的:“(社會)標準和價值觀在朝著不好的方向轉變,而軍隊不可能不受整體環境的影響。”
根據《印度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98%的政治家、97%的警察、88%的公務員、80%的律師、76%的商人、69%的銀行職員、66%的法官、55%的編輯、43%的教師都存在腐敗行為。就行業部門而言,軍事與國防、公共工程兩個部門屬于極端腐敗的部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政府高級官員說:“在某些國家,腐敗扭曲體制,在印度,腐敗就是體制。”
有學者指出,當腐敗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生活方式,滲透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模式中,達到司空見慣的程度,身處在這個社會中的政治、軍事、經濟各個行業的人們都將同時是腐敗的受害者和施害者。顯而易見,當下的印度軍隊就生活在這個吊詭的文化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