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報紙和電視-視野
今天你讀什么?
英國人不僅喜歡看電視,據說也是世界上最虔誠的家用錄像機的使用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了閱讀。就報紙的購買量而言,英國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日本和瑞典。即使在電視和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讀報仍是英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在這個國家,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有讀報的習慣,或者至少要瀏覽報紙。火車上,公共汽車上,咖啡館里,常常可以看見人手一張報紙。英國社會常常給人一種人以類聚的感覺,出身和教育是一個人能否成為紳士淑女的決定因素,據說看一個人讀什么報紙,就知道他出身什么階層,受過什么教育。這里有一條很明顯的界限:中產階級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是絕不會手拿一份《太陽報》看得津津有味的,至少不會在公開場合。
1998年,英國一家權威機構的讀者調查顯示,全國性的晨報有10種,5種是內容嚴肅的大報,2種是市場類報紙,另外3種為大眾報紙。9種全國性的周(日)報中有4種嚴肅類報紙、2種市場類報紙和3種大眾類報紙。同時還有約1350種地區性和地方性報紙,以及7000多種期刊。令人驚訝的是,英國最暢銷的報紙不是大名鼎鼎的《泰晤士報》或《衛報》,而是花花綠綠的《太陽報》,后者每日的讀者數量高達990萬,遠遠高于日讀者量200萬的《泰晤士報》。
在英國,人們通常把分量重、版面大、內容嚴肅、文字嚴謹的報紙叫做大報(BroadSheets),如《泰晤士報》、《每日電訊》、《衛報》和《獨立報》;而相對易于拿在手邊閱讀的,版面僅有大報的一半,充斥著市井俚語的報紙叫做小報(Tabloids),《太陽報》、《鏡報》等都是著名的小報;還有一類,像《每日星報》和《快遞》則界于中間——小報的版式,但在內容上更趨于大報。另外如《金融時報》(TheFinancialTimes)、《觀察家報》(TheObservers)也是非常專業的聲譽卓著的大報。
雖然都稱為報紙,但大報和小報之間的文化鴻溝是巨大的。一份嚴肅的報紙像《泰晤士報》和《獨立報》,通常有詳盡的全景式的新聞故事,并伴以歷史的分析和小心翼翼的評論,不過這些評論總是與新聞報道分離的,以彰顯其標榜的公正獨立的立場。它有大量的國際新聞,也有專門的版面介紹書籍、教育和電腦知識。這類報紙極少提到國家彩票或取巧大眾的各類花邊新聞。董橋先生曾評價英國的大報,“新聞冗長沉悶,社評清新,副刊一塵不染,書評內容可圈可點”。的確,這些大報都擁有一批非常專業的、嚴肅的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人們每天不僅可以在這類大報上讀到一些分析深刻、風格嚴謹的政治、經濟和新聞事件的長篇評論,還可以讀到不少好的藝術和科技文章,包括書評、影評等。這些文章的語言或犀利,或幽默,或簡約,或優美,可讀性很強。
相比之下,《太陽報》則非常“吝嗇”它在政治和國際時事方面的版面,它的新聞總是簡短的事實夾雜了更多自由的評論。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它的關于名人的閑言碎語,以及對名人的情色故事窮追猛打式的報道。性和丑聞是這類報紙的主打內容。每日一換的裸體封面女郎更是它經年累月的特色之一。當然,彩票和彩票贏家的報道也是少不了的。由于讀者對象多為勞動階級和普通市民,《太陽報》和《鏡報》的文章相對短小簡單,充斥了大量市井俚語、俗語。
有趣的是,雖然小報不側重內容,但它的政治影響力一點也不遜色于大報。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已經接替了報紙作為主要的新聞提供者,但由于英國法律禁止電視支持某一政黨,因此報紙在支持政黨和新聞的解釋權方面實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英國,報紙都是由財力雄厚的大公司和個人掌控著,而不是由某一政黨經營。其中一些媒體大亨也并不都是英國人而是來自英聯邦國家,像執掌《每日電訊》的ConradBlack先生是加拿大人,《太陽報》和《世界新聞》則歸屬于羅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先生的新聞集團。默多克龐大的傳媒產業還擁有《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的部分股份。他還控制了英國的衛星電視《星空頻道》(BSkyB),經營著中國香港衛星電視和幾家美國傳媒公司,并擁有澳大利亞報紙70%的股份。很多觀察家關注著默多克的傳媒帝國,認為他實際上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太陽報》不僅是英國銷量最大的報紙,而且它的政治影響也不可小覷。《太陽報》總是有一條清楚的政治線。它的讀者是以工人和普通市民為主的,這些政治觀點容易流動的選民,常常在大選關鍵時刻改變主意,從而決定大選結果。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太陽報》曾經堅決地支持撒切爾夫人,為其領導的保守黨贏得4次大選立下了汗馬功勞。1997年,當工黨開始呈現出好的勢頭而極有可能成為執政黨時,默多克決定“遺棄”他的舊日盟友,轉而支持托尼·布萊爾,因而《太陽報》又站在了贏家的一邊。當然,我們不能說是默多克決定了這些選舉的結果,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干預的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作為報紙發行量和人均擁有量均居于世界前列的國家,所謂的新聞自由是英國人在辦報和讀報時最為關注的一個方面。國家對新聞報紙和期刊不設控制和審查制度,可以刊發各種政治觀點、政治見解及不同政治主張的文章。報紙幾乎總是由某政黨提供獨立的財政支持,他們因此可以在報紙的編輯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及明確的政治主張;至于內容,便取決于報紙的所有者及其他無黨派人士的影響。
一個非正式的新聞意見委員會專門處理公眾對報紙、雜志的內容和操作方式的建議或投訴,并告之編輯和記者。但事實上,英國還是有少數幾條法律可約束媒體的報道。比如,因為不恰當的報道而挑起種族仇視是不合法的。近年來關于新聞自由最熱門的話題是有關隱私的問題:什么樣的深度和廣度可以被接受和允許去調查和報道人們的私生活?1995年,政府駁回了為新聞界制定法規和為保護個人隱私的立法提案,采用了讓新聞界在委員會監督下實行自我制約的方式,收效甚微。
不管怎樣,英國的報紙一如既往地繁榮著,而在英國,讀報真的是一件愉快的事。陽春白雪,市井雜碎,專業艱深,樸素直白,無論你屬于哪個階層,喜歡讀什么樣的內容,在英國都可以找到知音,字里行間里自有身份的體現和消磨時間的樂趣。
一個朋友跟我抱怨說,英國的電視節目之破爛乏味,無出其右,尤其是那些肥皂劇,一拍幾十年,主角們坐在一間布景內,或嘮嘮叨叨,或歇斯底里,沉悶得要死。朋友的話不無道理。啰嗦的肥皂劇就不說了,頻道也顯得很“可憐”。目前,英國電視的公共頻道只有五個,加上光纖電視,也不過十幾個。要想看得更多,就只有自己安裝衛星電視了。
不過,英國的電視節目也不是都不好看,有些節目的質量還是頗令人稱道的。尤其是BBC1臺的新聞制作水平被公認為世界一流,其他如獨立電視臺和國家4臺的新聞節目也制作得很不錯,內容及時,報道全面。由于設備精良,圖像和聲音效果也都清晰漂亮。所以,久而久之,我還漸漸迷上了英國的電視,尤其是新聞和紀錄片。
我特別喜歡的是英國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這些人的年齡幾乎都在四十歲以上,形象穩重端莊,那種俊男美女的播音員在英國幾乎找不到。這些主持人絕大多數都是記者出身,數十年的記者生涯培養出良好的素質,使他們能很好地把握好新聞的要點,提問準確尖銳,語言圓熟流暢。國家4臺的那個滿頭華發、風度翩翩的首席主持約翰·斯諾(JohnSnow)就是我們學校的榮譽博士,名譽校長。他在報道和主持“9·11”事件時,以其專業水平和敬業精神在英美兩國名聲大噪。看他主持的新聞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約翰·斯諾在主持節目時風格嚴肅,很難看到他的笑容,一雙鷹一般犀利的眼睛似乎能將被采訪對象逼到“絕路”上去,最后不得不吐露真言。
伊拉克戰爭之前,BBC1臺的一檔著名節目《QuestionTime》將布萊爾在內的工黨的幾位關鍵人物請到演播間,直面觀眾的提問。怎樣才能把握好現場的情緒和氣氛,引導觀眾問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那位四十多歲的男主持不卑不亢,不溫不火,將現場把握得恰到好處,看了直叫人為他深厚的主持功力擊節叫好。
電視看多了,就琢磨出點名堂。英國的多數電視節目注重的是節目內容本身,而非對主持人本身的關注,主持人只是一個媒介,以引導觀眾對節目產生興趣,因此青春美貌就不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旅游節目的主持人就是個五短身材的胖老太太,語言風趣,活力四射,那種親和力遠是青春少女所不及的。還有一次,在看一個生活類節目時,一個女主持竟然挺著身懷六甲之軀出現在熒屏上,著實嚇了我一跳,“這個時候,還主持節目?!”只見她薄施粉黛,衣裝得體,神態大方自然,沒有絲毫窘迫,看上去就像懷孕的鄰家阿姨或身邊的同事,反倒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來我又迷上了BBC的紀錄片。BBC拍攝的片子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像《宇宙的奧秘》、《太空之旅》、《生命的奧秘》之類的節目投入巨大,常常組織了大量的科學家、史學家制作節目,保證了節目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一套節目就像一部詳盡生動的教科書。節目的畫面也很精致,使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有非常舒服的視聽享受。對一些枯燥的歷史紀錄片,BBC會在大量豐富的史料的基礎上,請來演員披掛上陣,親自演繹當年宮闈政變和戰場激烈廝殺的歷史畫面,來增加觀眾的興趣。
2003年BBC搞了個系列節目叫《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百個英國人》,讓英國人投票選出他們心目中最偉大的一百個歷史人物。這個評點歷史、帶點懷舊的節目引起了觀眾極大的參與熱情,人們茶余飯后都在討論這個話題。結果,達爾文、丘吉爾、牛頓、莎士比亞、披頭士樂隊、維多利亞一世、戴安娜等人紛紛入選。接著,BBC趁熱打鐵,為人選的每個歷史人物制作了一集專集,資料詳盡,視角獨特,內容新穎,創,下了那一季最高的收視率。細心的人會發現,BBC的兩套節目(BBC1和BBC2)都沒有商業廣告,主要由每年出售的電視播放許可采維持收入,也靠那些內容嚴肅、制作良好的節目來賺錢。
英國廣播電視是建立在對公眾負責、為公共服務的基礎之上的。在保留這一宗旨的同時,它現在也引進了競爭和自由選擇的機制,因此英國電視的競爭也很激烈。那些商業電視臺絞盡腦汁推出新欄目,以爭取更多的觀眾。光是新點子還不夠,英國的電視屏幕上又刮起了歸納總結之風,像上面提到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百個英國人》就是一例。其他還有如《50個復活節最佳玩法》、《英國50家最好和最糟的酒店》、《100個西方電影中最性感的角色》、《100部最值得懷念的英美影片》……熒屏一片“最”字風。實在沒有了,有個節目就干脆弄個《50種最佳的方法取悅你的情人》,請了一幫專家名人在屏幕上一本正經地大談情色內容,實在不知道這算不算英國人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