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大國-熱讀
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要想維持,就不能僅僅靠等著外國公司的訂單,等著外國的投資。中國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高度復雜的經濟體系。
中國沒有基督教的傳統,但是,從“天下為公”的傳統中,照樣可以發展出“信托責任”的理念。什么時候中國的企業家能把自己的財富看成是社會的信托,中國的市場經濟就算成熟了。
中國必須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約化。政府和社會不僅要鼓勵人們減少住房面積,而且要倡導公共交通出行。
一個被低油價嬌慣壞了的社會是不可能有競爭力的。能源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誰能有效地回應這一挑戰,誰就能在競爭中先聲奪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和能源成本,仍是大國應該追求的發展目標。
中國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標還是要讓人口適當地下降。但是,必須避免“急剎車”所帶來的意外傷害。要“緩剎車”,就得提前行動20年,通過漸進的政策轉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劇老齡化。
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邊,幫助他們創造出內需來。具體地說,政府刺激經濟的計劃,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外,還要加強社會服務的質量,比如,醫療、教育、退休金等。必須使每個勞動力創造較高的附加值,才能有足夠的人均剩余價值來撫養老齡化人口。
片面鼓勵消費的政策,如果短期內刺激了經濟,長期卻破壞了經濟的倫理,那么我們寧愿忍受一下短期的陣痛。
文明的習慣是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要建立公共秩序,就必須先有公共生活。否則,文明的習慣并不能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形成。
中國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權。這個平等權的基本精神是:每個孩子都應當享有同樣數額的教育經費。富家子弟需要更優異的教育,可以自己花錢上私立學校。但是,上學的基本權利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