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一起慢慢變老-非常故事
推開上海“潔而精”川菜館的門,我毫不費力就找到了傳說中的這對老人——丈夫李九皋,90歲;妻子陳素任,95歲。
有一搭沒一搭,他們跟我敘起陳年舊事。有幾次,同一件事,兩個人的說法卻不盡相同。68年,畢竟是一段太漫長的歲月啊!“記不清楚嘍……”陳素任笑瞇瞇地說。他們一直在笑,這笑里天真的成分明顯多于滄桑。
英文主持與四小姐談戀愛
1930年代,李九皋剛剛從英國人辦的華童公學畢業。華童公學九年制,畢業生的程度相當于香港大學二年級。20出頭的李九皋,英文念得特別好。他得知加拿大人開的華僑廣播電臺在招英文廣播員,就去應聘。當時一共有12個人參加考試,4天后,他接到電臺來信,被錄取了。“就錄取了我一個人!”即使已經過了70年,李老先生說起來還是蠻得意的。
李主持上崗了。每天的工作從中午開始,除了播出10分鐘的《大美晚報》新聞外,就是廣告和點歌。他經常在節目里放自己覺得好聽的英文歌,也放聽眾點播的英文歌。久而久之,就擁有了自己的fans。其中的一些女孩子,更是對他心生愛慕,寫信、打電話與他溝通,甚至自己做了小禮物跑到電臺送給他。然而緣分未到吧,年輕的廣播員心無旁騖。
陳素任呢,在家排行老四的這位“四小姐”當時正是華僑電臺的忠實聽眾,李九皋主持的節目她是每天必聽的,午餐時還經常打電話去點美國電影插曲。有一天,她在華安理發館做頭發,和經理閑聊,提起自己喜歡的節目,“不曉得這播音先生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沒想經理接口:“他是我同學啊!你想見見嗎?”
那是1936年的某一天。陳四小姐跟著朋友走進電臺,看望熟悉而又陌生的“播音先生”。而播音先生,立刻被她的綽約風姿深深吸引。兩個人,可謂一見傾心,很快開始了約會。
還記得她最愛點的歌嗎?李老先生笑答:“RoseMary。”
浪漫與分別
陳素任天性活潑,特別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她會騎自行車、開汽車乃至開飛機。兩人約會的地點之一,便是龍華飛機場。她報名參加了上海中國飛行社的學習,他陪她去訓練。經過4個月的學習,她從飛行社畢業了。
她本來打算赴美國波音航空學院深造的,就因為“碰著這個冤家,不去了。”當她的同學們應征加入中國空軍的時候,她選擇了嫁給她的播音先生。1937年1月,《婚禮進行曲》在國際禮拜堂奏響。
婚后不久,加拿大電臺撤出上海,李九皋不得不改行,做起了進出口貿易。即便如此,夫妻倆一有時間還是會相約去舞廳跳舞。
1952年,40出頭的夫婦倆開始經常去附近的潔而精川菜館吃晚飯。那時候,“潔而精”還是一家四川人開的家庭飯店,在興安路上,做道地的川菜。
如果說跳舞、吃飯是當時典型的中產生活方式,那么寫信就遠不如想象的那么浪漫了。因為新的變故,降臨了這個小家庭——李九皋的外貿公司,在公私合營中沒有了。他被分配到北京外貿學院當英語教師。這就意味著,一家人從此將分居兩地。
這一分居,竟長達20年之久!這期間,他一拿到工資就往郵局跑,把大部分的錢都寄回家,自己只留一點點生活費。她在家里,伴著婆婆,拉扯著兩個兒子長大。其間,他們家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從寬敞的“花園別墅”被迫搬到僅7平方米的小亭子間;被抄家4次,結婚照都給毀了;連收音機都買不起的他,一度被以“思想自由,偷聽敵臺”的罪名,關押在北京看守所;老母和畢業于二醫大、在瑞金醫院當內科醫生的大兒子相繼過世。每周一封、不間斷地寫了20年的家書,寫的都是這些。只有寒暑假,他才能回到上海,享受短暫的天倫之樂。后來,小兒子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濟南工作,她一個人守著個家,偶爾帶著大孫女上北京團聚……
“文革”終于結束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學校挽留他,可他倦了,“謝謝你們。我要回去了。”
晚年退而不休
退休回家,李九皋又被上海外貿學院聘去發揮余熱。從1979年到1988年,9年間,他培養了3500余名學生。依然得意啊,“改革開放后上海第一批外貿人才,全是我的學生仔!現在也有人退休了。”
歲月恢復了往昔的靜好。這對骨子里脫不了優雅情調的人,不約而同地念起了已經搬到雁蕩路上的那家老餐館。于是,每當黃昏,他們又手牽著手,走出“上海別墅”的家,走進斜對面的“潔而精”,篤篤定定品起歷久彌純的愛情滋味。1998年12月23日那天,他倆忽然心血來潮,開始保留每天的點餐賬單。這事傳到檔案館,便有工作人員來向他們借了賬單去展出,那1000張賬單如今成了檔案館的藏品。
我見到他倆的時候,老先生遞過的名片,已是一家臺資貿易公司的,原來老先生以八旬高齡再度出山,任高級顧問,又干了9年了。每周一、三、五早上,公司派車來接他上班,中午再送他回家。家里配備了傳真機,時有英文文件口茲口茲地吐出,請他過目定奪。不上班的那些上午,他還騎自行車去城隍廟吃早茶哩!
老太太早些年也沒閑著,那么大年紀了又出驚人之舉:加盟盧灣區門球壽星隊!五六十名高齡隊員,輪流上陣比賽,還征戰南北。令她比較傷感的是,很多老鄰居都因為動遷陸續搬走了,附近公園里幾乎看不到認識的人了。
遺體捐獻
去年年初,媒體開始報道這對老人的愛情晚餐。從此,他們的飯桌就失去了安寧。往往,吃著吃著,就有陌生人上前致意,請求跟他們合影。當他們的故事通過電視傳播后,有一天,老先生騎車路遇紅燈,停在旁邊的一位騎車人興奮地沖他大叫“潔而精,潔而精”。不斷有記者找去,采訪過他們的德國記者還建議他們去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甚至,全家四代同堂聚在“潔而精”為她過生日那天,她平時愛點的紅棗蓮心被顧客點得脫銷了。而她幾乎天天點的茄汁魚片,也受到追捧。飯店的廚師、經理都換好幾任了,她還在吃茄汁魚片,老先生開玩笑:“吃到現在2000趟,三只魚塘里的魚都要吃光了。”
但無論如何,老兩口還是沉浸在自己的日子里,心態極好。李九皋很自豪地說,他倆早在1980年代就辦妥了遺體捐獻手續。老太太把自豪佩在胸前——一枚紅色徽章,是捐遺體的標志,上面有一個十字,還有“神愛世人”四字。他倆靠老先生的工薪生活,平時一向節儉,在飯店吃也只是各點一個菜。服務員稀罕老太太的漂亮戒指,卻被告知是“幾角錢買來的”。她說:“雖然我沒有多少錢,但是我對捐款還是很熱心的。所以,街道、社區一有捐款,他們就都會來找我。”
我在餐廳門口替他們拍照,然后看著這對老人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夜幕之中。
有一首老歌在我的心里回蕩:“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