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家常菜:不創新就死-成功之鑰
要說谷歌食堂的名氣,絲毫不亞于這家互聯網公司本身。先不管吃鮑魚龍蝦和烤鴨的傳聞是否為真,谷歌中國公司的食堂百分之百地延續了“不創新會死”的工程師文化,甚至連大師傅都是半個“極客”——賣點十足。
每天的菜單都貼在食堂門口,里邊則分為中餐區、西餐區、沙拉區和現做區。舉個例子,某天的中餐涼菜是鹵鴨翅和酸辣蕨根粉,熱菜則有韭黃炒杏鮑菇、溫熗雙花、鹽水鱖魚、風味羊排等不下十種,西餐主打的則是“12小時牛肩峰配芒果薩薩汁”以及白葡萄汁燴蛤蜊,另配當家比薩,還有六道西式甜品。形式是自助餐,不用刷卡不用付費,吃多少悉聽君便。
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決定了其對于員工飲食的投入是不遺余力的。廚師長薛榮升說,他們的設備都是世界上頂級的,2007年谷歌食堂剛開業時使用的烤箱,全北京只有兩臺。
這種環境讓廚師們“完全沉浸在了技藝的海洋”。目前谷歌中國公司擁有20多名員工的餐廳團隊,服務對象是公司超過500名員工,而每日提供的則是七八百人的菜量,因為經常有員工會帶家人和朋友過來吃飯,偶爾還要打包留到晚上加班吃。
◇◇創意◇◇
谷歌廚師的創新熱情有多高?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從2007年到2010年,就開發了超過3000種的甜品,而菜品的數目則多到無法計算。
每周都有固定的一天是“菜品研發日”。廚師們上班掂勺,下班還得做功課,到了研發日這天,幾位師傅湊在一起,每人做一道新菜,大伙品嘗、點評,選出好的就放在下周的菜單之中。這樣,每天員工的餐桌上至少都能有一兩道新菜。
薛榮升每周要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與美國總部和亞太地區的主管溝通食堂的近況,廚師團隊的秘書則會每日將菜單提前上傳至員工內部網站上,與全球的谷歌廚師分享。他們甚至會應用谷歌的社交網站Google+,設立群組,在線討論菜單的制定、開發和創新,當然,任何一位谷歌員工都可以在上面發表對每一道菜品的評價和感受。
這種在互聯網輔助下的電子化有效溝通,充分地展現了谷歌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個性十足。
◇◇科學◇◇
其實非要說谷歌的工程師天天吃大餐,倒也并不客觀。因為他們的菜譜是經過嚴格的營養學搭配,以燉、煮為主,極少見煎、炸。
谷歌與哈佛大學共同研發了飲食結構的“健康金字塔”,是獨家的營養秘籍,講解圖張貼在食堂最顯眼的位置。金字塔從尖到底分為紅、黃、綠三個層次,綠色代表“可以隨便吃”,黃色則是“不要吃太多”,而紅色告訴員工這些食物“偶爾可以嘗一嘗”。
谷歌廚房的全球統一標準是不放味精,并且嚴格控制炒菜的用油量,“在外面炒一盤菜的油,谷歌用來炒30盤菜”。
除此以外,每盤菜都有自己的標簽。“菜里加了酒,我們會加‘酒杯’的標志;加了奶,就有‘奶瓶’的標志;如果有蠔油或者蛤蜊、蝦等,我們會畫一只小螃蟹,對貝殼類過敏的員工就會了解。”薛師傅解釋。
工程師文化便是以數字說明問題,谷歌會科學地收集大家的反饋,哪怕一道菜是咸是淡,都可以通過員工的網絡投票比率來分析,“不要以為工程師是羞澀的群體,他們的表達欲會出乎你的意料。”薛榮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