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感悟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一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作了《道德經(jīng)》這本古代經(jīng)典之作,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影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閱讀《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并從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和感悟。
首先,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diào)了“道”的重要性。“道”是古代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靈魂所在。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追求真理、秉持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使人類社會實現(xiàn)和諧共存和持久發(fā)展。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摒棄功利和個人利益的欲望,返璞歸真,追求內(nèi)心的寧靜與安寧,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凈化和升華。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強調(diào)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盁o為而治”是老子特有的治國理政思想,主張不操之過急,不過度干預,不強求結(jié)果。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深感這種思想的智慧和深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瑣事所困擾,追求功名利祿,忘記了內(nèi)心的真實需求,也忽視了宏觀規(guī)律的存在。而老子的思想則告訴我們,與其強求結(jié)果,不如順勢而為,用心去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能力,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快樂。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倡導了“無欲”的生活態(tài)度?!盁o欲”并不是指人們不能有追求和欲望,而是指人們應該淡泊名利,看破紅塵,追求內(nèi)心的善良與平和。當一個人沒有過多的欲望時,他就能夠擺脫塵世的紛擾和沉迷,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凈土。我認為,只有做到“無欲”,一個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解脫和升華。
此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還提出了“保持本性”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本性和獨特的個性,只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和成功。我深有感觸,現(xiàn)代社會往往會束縛人的本性,迫使每個人都去適應社會的規(guī)則和要求。然而,在追求“道”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勇敢地堅持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我深感這是一本具有深刻智慧和真理的著作。老子的思想影響了無數(shù)的后人,并且其思想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被傳承和弘揚。通過閱讀《道德經(jīng)》,我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在追求快樂和成功過程中應該堅守的原則和道德觀念。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深刻體會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實踐價值。他的思想不僅是對古代社會的思考和批判,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警示和啟迪。我相信,只有在真正理解、領悟和踐行《道德經(jīng)》中的智慧和道德觀念,人們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人和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二
《道德經(jīng)》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jīng)》分為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稱《道經(jīng)》;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jīng)》。《道經(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jīng)》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jīng)》究竟內(nèi)涵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jīng)》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道的真正內(nèi)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好處?!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們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鑒,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鑒。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xiàn)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能夠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jīng)》的。里面關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钡诎耸徽隆靶叛圆幻?,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jīng)》德第二點領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jīng)》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說已經(jīng)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但處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內(nèi)不化。所謂外化就是要與他人友好和睦相處,對他人謙和禮讓,時時以比較低的姿態(tài)去應對生活。體此刻你能夠為他人為社會改變和放下多少外在的東西!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內(nèi)不化呢?所謂的內(nèi)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紛繁復雜多變而又充滿諸多誘惑的社會,你能持續(xù)多少內(nèi)心的世界不變!能夠始終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價值觀和人生理念,持續(xù)自己的本色永不變,從而到達內(nèi)心的寧靜與閑和,使自己能夠遇事不憂,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無故加之而不怒!進而使自己的內(nèi)心將不會受外在事物的影響、觸動和改變!這就是內(nèi)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內(nèi)不化才能做到處下!
老子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為”意思是說用自然無為的方法去處事,就能無所不成。“無為”指的是不要去個性地提倡什么、鼓勵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還是要“實其腹”,“強其骨”滿足人們地要求,讓人好好活著。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需,這些是還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閑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閑!”能夠把世人所忙祿的事情節(jié)省下來,才能有時間去忙世人所清閑放下的事情!無為是有為的根,只有無為才會有有為。老子第十一章中說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載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們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為,為了各種欲望不停地追逐,為名利不停去行有為之事。殊不知萬物“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為為器,行無為之大道。有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見的,而無為是道,好象是看不見的,但它卻是確實客觀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響著、決定著我們的生活里的一切。
讀《道德經(jīng)》給我的感悟頗深,讀之前我時常感慨“學業(yè)未成,事業(yè)未定;名不遠揚,家不成立;待吾處者,煩勞甚憂。君子存,必,譽響四方,功成名就,流傳千古!”那里表達的更是一種壯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輕別離的情懷!讀完《道德經(jīng)》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變“求學在外,憶往事南尋,雖為堂堂君子,難免痛苦流淚,欲拭無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壞鄉(xiāng)!憶親人之語,無一不催人淚下;懷鄉(xiāng)之山水,無一不觸動心弦;念友人之助,無一不深為感動.”那里更多表現(xiàn)的是回到人最本質(zhì)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親情,友情和大自然當中的情趣所帶給人的簡單與感動。體味親情的滋潤,去欣賞久違的風景,去呼吸闊別已久的空氣!
在如今誘惑頗多煩惱也頗多的社會,我們馬不停蹄地追逐著功名利祿,我們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書中的氣定神閑,寧靜致遠,淡泊名利似乎與現(xiàn)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格格不入,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需要讀《道德經(jīng)》這樣的古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來洗滌我們庸俗焦灼的心靈,來寄托我們無所棲息的靈魂,來指明我們前進中的道路。他們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鏡照亮我們的面容,如同一個個烙印鐫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氣流催動我勇往直前!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三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jīng)》,看完后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蕩,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
《道德經(jīng)》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yè)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
老子說“是以圣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崩献诱J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yǎng)的萬物又不據(jù)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
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yǎng)。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么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wěn)定。如今社會物欲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么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四
《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耍ぬぬ崒嵐ぷ鳌钡暮袈暼找鎻娏摇N镉麢M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五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shù),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jīng)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fā),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nèi)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是一種狀態(tà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fā)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致”往之意,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yǎng)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能夠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fā)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到達某種衡定、穩(wěn)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皬汀迸c“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疤摗迸c“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tǒng)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此刻,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yǎng)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jié)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jīng)意當從本原出發(fā)理解,而不就應根據(jù)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六
老子《道德經(jīng)》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nèi)的和外延,老子道德經(jīng)讀后感。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jīng)》的感受。而在微觀上,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恒、人文、國家管理、戰(zhàn)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致的認識。
下面對《道德經(jīng)》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guī)律,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zhì)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xiàn)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著不確定現(xiàn)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tài)。
“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xiàn)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區(qū)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
(2)“無為而無所不為”是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無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guī)則的事件時,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在這里對“什么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jīng)驗和高度智慧。
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你不會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種經(jīng)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的生命存在帶來關于該問題的保障,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發(fā)地,地發(fā)天,天發(fā)道,道法自然。(25章)
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順序,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fā)現(xiàn)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而不是給出“神造”的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在這一章里,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31章)
老子在強兵反戰(zhàn)與孫子的戰(zhàn)略思想同出一轍,是以不戰(zhàn)而勝為上上,而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說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zhàn)爭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在這一句話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xiàn)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是說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只有三樣最基本的東西嗎?那么,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xiàn)代物理學對應的是什么?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于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從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義?!岸本褪恰皠印?、“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chǎn)生物質(zhì)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體的宇宙,就是我們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chǎn)生動、力這“二”個現(xiàn)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zhuǎn)換是自然存在的因果關系。
最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在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的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chǎn)生道和道產(chǎn)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jīng)》命名的一個主要。與之對應的是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于運動軌道是由力產(chǎn)生的物理現(xiàn)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脫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系。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是人類難于直觀覺察到的事件。關于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jīng)可以對應于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于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于“力”對于我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然而,在社會科學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由于人類更注重于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在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德”更高層次的“德”是“以怨報德”,關于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我就不在這里進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對于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最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shù)學物理關系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他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總而言之,《道德經(jīng)》是在哪個時期,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的簡明而客觀的經(jīng)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僅僅是一家之言,著重用與當代物理學有一些必然聯(lián)系的視角來分析,使之有以更寬的視角和不同于專業(yè)道家的分析來充實道德經(jīng)的。至于和各專家有南轅北轍的分析結(jié)論也正是《道德經(jīng)》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簡單的,所以《道德經(jīng)》本身也是簡單的,僅僅是他所包含的參照系是一個最大的參照系而已。這也是《道德經(jīng)》的偉大之所在!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七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diào)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diào)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diào)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zhì)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嫿ㄒ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p>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經(jīng)第章感悟和心得篇八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zhì)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xiàn)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jīng)》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jīng)》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jīng)》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懊笔呛苤匾母拍?,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qū)⑺惺挛锒蛯ο蠡?,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zhì),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jīng)》說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xiàn)“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jīng)》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jù)、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qū)崿F(xiàn)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jù)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nèi)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jīng)》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jù)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zhì)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nèi)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nèi)質(zhì)都被本體融徹、內(nèi)質(zhì)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shù)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jīng)》本體論的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zhì)[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jīng)》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jié)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jīng)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xiàn)。
老子《道德經(jīng)》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jù),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xiàn)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xiàn)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jīng)》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nèi)在聯(lián)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xiàn)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zhì)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zhì)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jīng)》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jīng)》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zhì)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jīng)》的現(xiàn)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