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句解 關于涼州的詩詞
【第1句】:關于涼州的詩詞
【第1句】: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渡玉門關。 譯文: 被風卷起的黃沙,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第2句】: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我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琵琶就會不停地響起,仿佛在催促我快點上前作戰。我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因為從古至今,前往戰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第2句】:描寫涼州的詩詞
【第1句】:唐·王維 《涼州賽神(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原文選段:
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
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
白話釋義:
涼州城外面人煙罕至,百尺高的山峰上看著北方外族的蹤跡。健勇的士兵敲著鼓吹著羌笛,在城東騎著駿馬比賽。
【第2句】:唐·岑參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原文選段: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白話釋義:
彎彎的月亮爬上涼州城的頭,城首的月亮升上天空,照亮了整個涼州。涼州有十萬人住在七里的地方,這里一半的胡人會彈琵琶。動人心弦的琵琶湖音樂讓人心曠神怡,只感覺到風沙沙作響,漫漫長夜。我在河西幕府有很多老朋友,他們分手后已經過了三五季了。現在花門前看秋草,怎么能互相看著對方在貧窮中變老呢?生活可以有幾次的歡笑,今天遇到的每個人都一定喝醉了。
【第3句】:唐·孟浩然 《涼州詞》
原文選段: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白話釋義:
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迢遙的胡地三萬里,縱然是送與王明君頓時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身處異地即即是開心也讓人以為悲慘,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玉輪,心田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第4句】:唐·張籍 《橫吹曲辭。隴頭(一曰隴頭水)》
原文選段: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
漢家處處格斗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白話釋義:
邊塞的路已經斷絕了不能通過,胡人的兵馬趁著夜色入侵了涼州城。到處都是漢民們緊張激烈地搏斗而死,流的血把隴西的地面都淹沒了。
【第5句】:明·朱成泳《隴頭吟》
原文選段:
一從結發戍涼州,鐵甲磨穿已禿頭。
兒孫養得諳胡語,不如隴水解東流。
白話釋義:
一起束發從軍守衛涼州,鐵甲磨穿了頭發。兒孫們在這里成長都能懂得胡人的語言,不象隴水依然向著家鄉的方向流淌著。
【第3句】:描寫涼州的詩詞有哪些
【第1句】:《涼州郊外游望》
唐代:王維
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
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
譯文:郊野的農家不多幾戶,邊地的莊子很少四鄰。依傍著社樹婆娑起舞,吹簫擊鼓比賽祭田神。灑酒澆在草扎的狗上,燃起香拜向木偶神人。女巫們屢次紛然起舞,羅襪輕揚霧似的芳塵。
【第2句】:《涼州詞》
唐代:孟浩然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譯文: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第3句】:《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第4句】:《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第5句】:《涼州詞二首·其二》
唐代:王之渙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譯文: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第4句】:涼州訶詞古詩是什么
沒有涼州訶詞古詩,正確是涼州詞古詩。王之渙組詩作品涼州詞二首原文如下:
其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譯文:
其一
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只好無功而返。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根據王之渙墓志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于其辭官居家的15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第5句】:帶有涼州的詩詞
作者: 王翰 【第8句】:3(5014人評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涼州詞二首·其一
作者: 王之渙 【第8句】:3(3157人評分)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涼州詞二首
作者: 王之渙 【第8句】:0(1037人評分)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
涼州詞二首
作者: 王翰 【第8句】:0(618人評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
涼州詞
作者: 孟浩然 【第7句】:2(321人評分)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
涼州詞
作者: 韓琮 【第7句】:0(133人評分)
樹發花如錦,鶯啼柳若絲。更游歡宴地,悲見別離時。 。
涼州詞
作者: 薛逢 【第7句】:5(115人評分)
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
涼州詞三首·其三
作者: 張籍 【第7句】:1(141人評分)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
涼州詞三首
作者: 張籍 【第6句】:7(109人評分)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
【第6句】:描寫涼州的詩詞有哪些
【第1句】:《涼州樂歌》 北魏 溫子升 遠游武威郡,遙望姑臧城。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第2句】:《涼州郊外游》 唐 王維 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
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深。 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第3句】:《武威同諸公過楊七三人》 唐 高適 幕府日多暇,田家歲復等。
相知恨不早,乘興乃無恒。 窮巷在喬木,深齋垂古藤。
邊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第4句】:《邊思》 唐 李益 腰懸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祗將詩思入涼州。 【第5句】:《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唐 岑參 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瀟瀟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第7句】:涼州行詩句
涼州行
涼州四邊沙皓皓,漢家無人開舊道。
邊頭州縣盡胡兵,將軍別筑防秋城。
萬里人家皆已沒,年年旌節發西京。
多來中國收婦女,一半生男為漢語。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
養蠶繰繭成匹帛,那堪繞帳作旌旗。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擴展資料
《涼州行》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樂府詩。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在盛唐時期是河西節度使的治所。唐大歷年間,州城為回紇所侵踞,此詩即描寫當時的邊防情況。
《涼州行》中,胡人在漢化,漢人也在胡化。不過,二者的程度,似乎不太等同,一個是生產方式的變化,一個只是生活方式的部分變化——當然,這一方面,只是唐代胡風的一個內容,而非全部內容。
而胡人學耕種,也就是農耕文明向塞外的拓展,很多時候,要付出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代價。近代甘肅的農耕區就屢見風沙侵襲嚴重的記載。所以,不要責怪歷代中原王朝在強盛時為什么不大力移民塞外、將邊塞實際上地融入到王朝之中來,從而避免王朝衰落時的胡兵入侵。
因為塞外的絕大部分地區,本來就不適宜農耕。只有游牧,才能生存和發展。決定胡與漢的分野的,根本上而言,并不是人,而是地域與生產方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涼州行
【第8句】:求《涼州》李漁古詩賞析
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自幼愛好游歷四方,廣交名士,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康熙五年(1666年),李漁時年五十六歲,從南京出發,開始遠游燕秦,途經河北正定、山西平陽至西安。受甘肅巡撫劉斗、提督張勇相邀,康熙六年(1667年)初抵皋蘭(今蘭州),在蘭州逗留之后,繼續西行,五月份來到了西北重鎮涼州,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絕《涼州》: 似此才稱汗漫游,今人忽到古涼州。
笛中幾句關山曲,四季吹來總是秋。 涼州是歷史文化名城。
自西漢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兩次出河西,驅走匈奴,收復河西,設立河西四郡,涼州遂成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處重要驛站。唐朝在涼州設河西節度府,涼州一度成為西北除長安以外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一詩中描繪當時的涼州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元稹《西涼伎》中的盛唐時的涼州是“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樂,紅顏青旗朱粉樓。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
鄉人不識離別苦,更卒多為沉滯游。哥舒開府設高宴,八珍九醞當前頭。
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躑霜雪浮。獅子搖光毛彩豎,胡姬醉舞筋骨柔。
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唐代著名詩人諸如駱賓王、陳子昂、王維、高適、岑參等都到過涼州,留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歌詠涼州的詩篇。
文學史上詩人們用《涼州詞》《涼州曲》《涼州行》等為題寫下的詩篇更為多見。古老的涼州雖然地處邊關,但因為有了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而聞名遐邇。
作為塞上名城,使得無數的文人為之夢牽魂繞。李漁當然也不例外。
作為清初的一位大文豪,作為一位喜愛漫游的詩人,這次西行,涼州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到了涼州,確實了卻了作者的一樁心事。
所以他在詩一開頭就說:“似此才稱汗漫游”,“汗漫游”就是極盡興致的漫游。李漁是南方人,曾游遍了大江南北,南方的秀美山水風光與涼州的蒼涼古奧比較起來,恐怕要相形見絀了;過去的一些游歷與這次涼州之行比較起來,都不足稱道了!這一次古涼州之行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汗漫游”!這一句給全詩定下了基調,且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涼州有什么魅力使得大詩人如此感到“汗漫”呢? 第一句蓄勢已足,于是過渡到第二句:“今人忽到古涼州。”
一“今”一“古”相對,點出李漁涼州之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訪古而來。一“忽”字道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人世滄桑之感。
李漁雖才華滿腹,但由于納姬妾行為的不檢點而經常受到別人的譏諷排擠而仕進無望。現在來到涼州,古涼州有太多的人文積淀,也成就了歷史上很多人的功名。
李漁自然地就把自己跟那些涼州歷史名人聯系在一起,一種今(人)不如昔(人)的感慨油然而生。這里隱含了作者多少半生潦倒壯志未酬的感慨啊! 既然來到了涼州,詩人當然要游覽風景名勝,涼州可寫的名勝很多,狄青臺、臨云池、文廟、天梯山、北陌平沙……可是李漁都沒去寫,單單抓住了能代表古老涼州最鮮明歷史特征的“笛中幾句關山曲”,可謂匠心獨運!這里巧妙地化用了盛唐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意,給古老涼州的文化品位定了性。
從古老的樂器羌笛(蘆管)里吹出的歌曲,從漢代吹到了唐代,又從唐代吹到了明清。這不單單是一首樂曲,而是整個涼州——河西走廊的人文和歷史。
一曲曲《折楊柳》《關山月》《涼州詞》《陽關三疊》,一幅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畫卷,曾令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為之折腰!古老的涼州,集聚了多少豪杰的英靈,也成就了多少英雄的功名。李漁來到古涼州,思接千載,心游萬仞,仿佛又聽到了那悠揚的羌笛曲,仿佛又看到了“醉臥沙場君莫笑”的豪壯場面,仿佛又回到了那千軍萬馬廝殺的涼州古戰場。
怎能不使人感到這次涼州之行就是一次“汗漫游”呢! 李漁來到涼州是五月份,正是仲夏季節,怎么說是“四季吹來總是秋”呢?五月份在李漁的家鄉江南,已經是“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桃紅柳綠季節,可是在塞外涼州,仍然是涼風習習,多么像南方的秋天。唐代高適在河西節度府期間,也曾有詩描寫涼州的夏天:“一隊風來一隊沙,有人行處沒人家。
陰山入夏仍殘雪,溪樹經春不見花。”“秋風蕭瑟天氣涼”,“秋”字與“涼”字同義,這里正好巧妙地暗襯出“涼州”之“涼”字。
又,王之渙《涼州詞》中有句云:“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及河西似乎春風不度,那么,“四季吹來”的就該是“秋風”了。一個“秋”字語意雙關,這里既有氣候的特征,又有對邊塞遙遠,將士們常年鎮守邊關不得歸鄉的同情之心,當然也隱含了對“春風”——君恩不及邊關將士的抱怨。
而這一切都隱含在表面的寫景之中,真可謂景中有情,化景為情。還有,中國文學里有所謂的“秋士”之稱,一般指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李漁不就是一個“秋士”嗎?——一個從南方“吹”來的“秋士”。
郁達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里說:“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李漁來到涼州,在仲夏季節卻品嘗到了秋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