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寫江南的詞句 球納蘭容若寫給江南才女沈宛的全部詩詞
【第1句】:球納蘭容若寫給江南才女沈宛的全部詩詞
惆悵彩云飛,碧落知何許?不見合歡花,空倚相思樹。
總是別時情,那得分明語。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雨。
微云一抹遙峰,冷溶溶,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 紅蠟淚,青綾被,水沉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煙輕雨小,望里青難了。
一縷斷虹垂樹杪,又是亂山殘照。憑高目斷征途,暮云千里平蕪。
日夜河流東下,錦書應托雙魚。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
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采桑子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粱。
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
【第2句】:贊美江南風景的古詩詞有哪些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遠長,歸來閑倚小閣窗。
春風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尋客嘗。 (二) 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
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似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美江南的詩句。
晚唐詩人杜牧這樣描寫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后人也多有贊美江南的詩詞,如韋莊這樣寫他對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女詞人皇甫松則從女性的視角為我們描繪了江南: 閑夢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瀟瀟。
人語驛邊橋。
【第3句】:請詳解:納蘭性德的詞《夢江南》新來好,唱得虎頭詞
夢江南新來好,唱得虎頭詞。
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
標格早梅知。
注釋:
新來:新近。
虎頭詞:指好友顧貞觀客居蘇州時所填之詞。
“一片”二句:用顧貞觀《浣溪沙·梅》詞:“物外幽情世外姿,凍云深護最高枝。小樓風月獨醒時。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待他移影說相思。”冷香:指清香的花,這里指梅花的清香。
標格:風范,品格。
這首詞借用顧貞觀的詞贊美其品格。
譯文:
近來心情很好,閑來吟誦你的詩句。那詠梅的詞句冷香、清瘦,不正是你的寫照嗎?大約這些均已經被那有知有靈的梅花領會了。
解析:
這首詞的起源是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給納蘭寫了一首詞【浣溪沙】,其中有一句“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納蘭性德以此為引,回贈了這一首【夢江南】,顧貞觀的原詞如下:
《浣溪沙》
“物外幽情世外姿,凍云深護最高枝。小樓風月獨醒時。
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待他移影說相思。”
“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這兩句清麗冷艷的對仗是這首小詞里最搶眼的句子。《夢江南》這個詞牌屬于小令,一共也沒有幾個字,要想出彩,關鍵就在【第3句】:四兩句的對仗上邊。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白居易的《夢江南》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就是如此,但白居易這兩句前后各有一個“江”字,比起來稍顯遜色。
【第4句】:納蘭性德的詞中有沒有單獨寫西湖的
應該是沒有吧,因為他沒有去過杭州。他一輩子到去世的前一年才陪著康熙第一次去江南,到過的且寫詞描寫過的江南城市大概有蘇州、南京、無錫、揚州、鎮江,都在江蘇。沒走到浙江。
至于題畫之作,貌似也沒有西湖吧。
倒是有這么一首,描寫游湖的:
浣溪沙?十里湖光載酒游
十里湖光載酒游。 青簾低映白蘋洲。 西風聽徹采菱謳。
沙岸有時雙袖擁, 畫船何處一竿收。 歸來無語晚妝樓。
但是,這首我覺得僅僅是泛指湖光美景而已。
【第5句】: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
出自清代著名詩人納蘭性德的《送蓀友》。
全詩如下: 送蓀友 作者:納蘭性德 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橫門驪歌淚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江流浩淼江月墮,此時君亦應思我。 我今落拓何所止,一事無成已如此。
平生縱有英雄血,無由一濺荊江水。 荊江日落陣云低,橫戈躍馬今何時。
忽憶去年風月夜,與君展卷論王霸。 君今偃仰九龍間,吾欲從茲事耕稼。
芙蓉湖上芙蓉花,秋風未落如朝霞。 君如載酒須盡醉,醉來不復思天涯。
納蘭性德,生于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歷1655年1月19日),為清初宰輔明珠長子,初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康熙十四年(1675),皇二子保成被立為太子,成德為避東宮嫌名改稱性德,然不久后保成更名胤礽,是故成德、性德二名皆行于世,但容若生平自署俱為成德。
納蘭性德在清代文學史上具有特出的重要地位,他出身滿洲貴族家庭,卻一生致力于漢文化,在他三十年的短暫生命中,曾為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作出過卓越的貢獻。可以說,沒有他,就難有清初詞的中興,沒有他,滿族作家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成就上就會缺失最有力的一筆。
容若曾在好友嚴繩孫辭官離開的時候,寫了一首《送蓀友》送給好友。
【第6句】:關于納蘭容若容若那次隨駕下江南,寫下十首夢江南的旅游, 愛
康熙二十三年,納蘭時年三十歲,入秋,扈從皇帝第一次巡江南,先后到了南京、蘇州、無錫、揚州、鎮江等地,感慨于江南美景,巡游時,寫下一組《夢江南》,共十首,詞中借古懷今,贊盡了江南的迤儷風光,雖也透出一絲的凄涼之嘆,但詞中風味別于一直以來的懷念傷感。
也許,看慣了大漠塞外的風光,江南給納蘭的印象是美好的。 也許,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被漢族文化同化的同時,對一種他所欽佩的文化渲染下的江南文明的感嘆。
于是,在這一組詞中,不但有江南美景的描述,還有對這風景下人文歷史的感慨。 “江南好,建業舊長安。
紫蓋忽臨雙鹢渡,翠華爭擁六龍看。雄麗卻高寒。”
出巡到了江南后,第一站無疑是古都南京了,南京,有著遠舊的繁華,但畢竟已經是舊“長安”了,即便存留一絲韻味,但也繁華早謝,縱然是皇帝出游,盛況空前,卻仍生出“高寒”之嘆。 “江南好,城闕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馬,遺蹤陌上有銅駝。
玉樹夜深歌。” 南京街頭,是嵯峨的宮闕、慘淡的皇陵、消歇的街市,詞人陪著的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要面對的卻是這一派繁華過盡的景象,這不免讓人平生一些興亡之感,玉樹夜深歌,其結句就更加的發人深思了。
“江南好,懷故意誰傳。燕子磯頭紅蓼月,烏衣巷口綠楊煙。
風景憶當年。” 江南巡視,十首詞中南京占了三首,“燕子磯”、“烏衣巷”,這些歷史遺跡尤存,景同人不同,也就只有抒發吊古之情了,其實這其中也暗透了傷今的情懷。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總歸詩格秀,笙簫恰稱語音圓。
誰在木蘭船。” 蘇州是美麗的,千古以來都是如此,美麗的景色有著美麗的人兒,吳儂軟語在這個骨子里浸透著游牧民族血液的詞人耳中也是如此的動聽,秋風中的蘇州虎丘,在這一切的包圍中愈加的迷人了。
“江南好,真個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畫,數行泉石故人題。
還似夢游非。” 無錫,有太湖,有惠山,有山有水的地方總是有靈氣了,就如梁溪,如夢如幻,就如嚴繩孫的山水畫,把泉石的靈氣包攬其中。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濁,名高有錫更誰爭。
何必讓中泠。” 無錫的好,不僅好在山,還好在山中的泉,久負盛名的天下第二惠山泉,那泉水一直都是這樣的清澈嗎?那一飲而盡的感覺一直是這樣的痛快嗎?只是不知為何那美名就讓給了天下第一中泠泉呢? “江南好,佳麗數維揚。
自是瓊花偏得月,那應金粉不兼香。誰與話凄涼。”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揚州的迷人,在于人、在于瓊花,瓊花似人人似瓊花,有繁華也有凋零,這無端透露的凄涼不免讓人嘆息。
“江南好,鐵甕古南徐。 立馬江山千里目,射蛟風雨百靈趨。
北顧更躊躇。” 三面翠環起伏、一面大江橫陳的鎮江,綺麗多姿,雄偉峻秀。
優越的地理位置越發讓人感覺到這一軍事、文化重地的重要。詞人借著歷史遺跡去描述鎮江景色之美盛與險要,一句北顧更躊躇,卻也透出做為詞人同時也是軍事重臣警人之思的內蘊。
“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硯北峰巒米外史,屏間樓閣李將軍。
金碧矗斜曛。” 人杰地靈,人文薈萃的鎮江,不僅有雄偉的山,也有美麗如畫的風光和悠久聞名的文化,金碧矗斜曛,這該是一種怎樣的美景啊。
“江南好,何處異京華。香散翠簾多在水,綠殘紅葉勝于花。
無事避風沙。” 最后一首,總寫了江南好,是對以上諸篇盛贊之詞的總評,江南的美景是讓人留戀的,即使殘葉都要好于京城的似錦繁花,可以說它比京華更有宜人之處,其“無事避風沙”的結語,似有深婉的內涵,不但在氣候,也許更在心境。
(作者: 盛黎麗)。
【第7句】:關于納蘭性德的江南的那位妾室的相關故事
不知你說的是不是沈宛。
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適納蘭性德。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
《百年寂寞嘆容若》一文中有關沈宛的內容如下:
就在容若三十歲那年,已做了七年御前侍衛的他,正處在人生低谷期,經歷著事業上“七年之癢”的煎熬。漫長的七年時間里,堂堂一名進士,干著不外乎入值、扈駕、養馬等高強度、低智力的體力活,自然與他的理想相差甚遠。“壯志隳盡”的容若,心神俱疲,加上二次婚姻又不幸福,便想“暫覓個柔鄉避”,“自隱于醇酒美人”,求得一醉。
緣于這樣的動機,聽說江南吳程有一句沈姓的才女“頗佳”,就借好友顧貞觀南歸之便,代他“略為留意”。于是,這名叫沈宛的姑娘就以這樣并不浪漫的動機,認識了容若。沈宛同樣是一位歷史面貌模糊的女子。據猜測,應是一名江南藝妓,不過頗有才名,著有《選夢詞》。也許容若看過她的詞作,加上他的那些江南文人朋友舉薦,不免動心。按沈宛詞中“雁書蝶夢皆成杳”推斷,兩人見面前可能還有過書信來往的唱和。而在容若扈駕南巡之時,兩人也可能找機會見過面,容若也曾為她寫過一首《浣溪沙》: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權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
由此看來容若很是喜歡這位嬌柔貌美,又不乏靈動氣質的江南才女。兩人相愛相戀,也應是不爭的事實。除卻彼此傾慕才名外,沈宛從良,嫁于這位有才情、有身份、有地位的貴公子,當然非常高興,容若覓得一紅顏知己,自然也很是滿意。然而,由于沈宛的身份尷尬,容若的工作特殊,加上滿漢不通婚,社會地位懸殊等時代和流俗的制約,兩人的結合,自然只能以非常規的手段“私下行之”。
康熙二十三年的九月,顧貞觀受容若之托,攜沈宛進京,同年底,容若納其為妾。然而,納蘭相府是容不得這樣一位出身青樓的漢族女子,不但不能進納蘭府,甚至連個妾的名份也不給。容若也只好在德勝門內置房安頓。想來有情有義的容若,在當時肯定是盡一切力量為沈宛爭取權利和幸福。可不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就匆匆離開人世。他和沈宛的愛情,剛剛起跑,就再次被粗暴的命運之神貼上休止符。
容若死后,待沈宛產下遺腹子后,納蘭相府或客氣,或不客氣地將其“請回”江南。那個叫富森的遺腹子,倒是名正言順,歸入納蘭家族的族譜,并得以善終。在他七十年的時候,還被乾隆邀請參加了太上皇所設的“千叟宴”。至于他的母親,納蘭家族卻絕口不提,好像富森就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一般。
這位苦情的女子,返回江南后,集于對容若止不住的思念,寫下了不少悼亡之作,其文采“豐神不減夫婿”。縱是在文壇上留得幾許詞名,縱是在史學上留下不少佳話,可這位弱女子后半生的安樂和幸福,誰曾關注?誰又會在乎?在浮塵中奮力掙扎的她,心里很是明白:“無窮幽怨類啼鵑。總教多血淚,亦徒然”。好在是,她和容若曾經認認真真的愛過,心底里還存留一份暖暖的回憶,可以讓她在太過潮冷的夜晚,可以借夢的翅膀,回到從前,回到容若的身邊。
另外,納蘭娶沈宛時盧氏已去世好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