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中的好句子精選60條

14571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蜀道難中的好句子精選60條

蜀道難句子賞析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蜀道難句子賞析,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蜀道難》詞句賞析【1】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詩人送別友人,而友人所到之地是雄奇險峻的蜀道。詩人心中未嘗不感到悲涼、哀戚,此情積于心之澎湃,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滿含愁情的自然景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這其實也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手法,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詩人將這幅凄清的畫卷徐徐展開,此時無聲勝有聲,以鳥的啼鳴襯托出蜀道的空寂,以動寫靜,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使人身臨其境,真真切切地讀懂詩人的內心情感。

“只看見,古樹枝頭鳥哀號,雄雌相隨繞于林間。又聽見,月夜杜鵑聲聲啼,悲聲回蕩空山響。”詩人將內心之哀托于此情此景,引人傷嘆!

此句與后文的“使人聽此凋朱顏”形成前后呼應,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使所表達之意更加鮮明。

  《蜀道難》詞句賞析【2】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句話,描繪了詩人在高峻的山峰上,甚至可以摸到星星,詩人仰著頭,屏住呼吸,用手撫胸,對天長嘆。這句話是對詩人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同時又是細節描寫,細致地刻畫出詩人內心惶恐的情狀,側面烘托出蜀道之“高”、“險峻”的特點。后半句又突出作者無可奈何的情狀。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看似為靜,實則靜中有動,“去”這里即可理解為“離(天)的距離”,又可理解為動詞“距……”,“不盈尺”即不足一尺,舉手之勞便可觸及天際,實乃妙也!前半句突出“山高”的特點,后半句則襯托出絕壁的險峻;一個“倚”字,將枯松人格化,形象生動,令人不由拍手驚嘆!

蜀道難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只見棲于古樹上悲鳴的鳥,雙宿雙飛,在林間盤旋。鳥又怎么懂的`人攀登蜀道的難處呢?作者將主觀意志融入景色之中,更凸顯了凄清驚險的情感氛圍。或者可說作者通過玄想的手法,用瑰麗的想象將鳥塑造成了一個悲哀的、欲入道而無路的個體,影射登山者的攀越之難。

又聽見杜鵑在昏暗天光中迷離的月色下啼鳴著“不若歸去”,在山中回蕩著愁怨郁結的余音。相比上句,此處描寫的是聽覺。視聽結合,加上杜鵑別有深意的啼鳴聲,不僅側面烘托除了行于蜀道的難、險,蜀道本身因路途崎嶇,樹木覆蓋,空曠無人而形成的天險,更以詩人“不若歸去”的心情突出了行路之人對未知的恐懼、憂郁、哀愁。照應上文“畏途巉巖不可攀。”

行蜀道難,更甚于行上青天,讓人聽聞此聲便憔悴了面容,嚇得失色!這一句話對上文總結,明白地點出詩人恐懼憂愁的心情。從見、聽到凋,由點構成面,描繪了行路者在蜀道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更突出“畏途巉巖不可攀”。作者切入點特別,想象瑰麗,表達上更有行云流水的音韻美,又兼擬人化的生動修辭美。無一句寫人,卻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登蜀道者的感受。

  《蜀道難》詞句鑒賞【3】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站在青泥玲的山巔,仿佛抬頭便可觸摸天上的星宿;行人到此呼吸緊張,唯有雙手撫胸,發出長長的嘆息之聲。

本劇通過極度夸張的手法,從側面突出了山勢之高與山勢之險。其中“仰脅息”一詞很形象:一是由于蜀道海拔之高,導致呼吸的難為;二是在這如此巍峨的山巔,行人被雄偉高峻的蜀道所震撼,油然而生一種望而生畏的情感,使人連呼吸都不敢。另外,此句中“坐”運用得很巧妙,通過這個副詞,充分的表現了攀登者在高山面前的渺小,體現了行人內心的無可奈何以及對于蜀道的敬畏之情。同時又通過人物的內心感受間接地反映了蜀道之高而險。

作者借著奇異的想象與內心的獨特感受形象生動地刻畫了青泥嶺及整個蜀道的高和險,可謂妙啊!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一手撫膺坐長嘆。”

解析:

“走上一百步繞著山崖就要轉九道彎”。這里寫的是“點”。那青泥嶺的情況,也與上文“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游沖波逆折之回川”對“面”的描寫相照應。“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觸摸星星,甚至要從它們中間穿過,仰著頭,屏住呼吸,用手拍胸空長嘆。”這里用了極度的夸張,突出了山勢之高和山勢之險。捕捉行人在嶺上艱難的情狀和緊張的心情,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作者善于想象,天馬行空并將細致的描寫與之結合,更加渲染了蜀道的高和險。

  《蜀道難》中句子賞析【4】

賞析的句子: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賞析內容:“連峰去天不盈尺”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蜀道山峰的高峻。“枯松倒掛倚絕壁”則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蜀道的險峻。“爭喧豗”與“萬壑雷”寫出了瀑布的巨大響聲,其中“萬壑雷”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比作蜀道之綺麗險峻。這兩句詩前者為視覺上之所見,后者為聽覺上之所聞。前者寫靜,后者寫動,總體上動靜結合。作者表達了蜀道綺麗秀美而又險峻的贊嘆之情,又寫了人之感受反過來烘托“蜀道難”的中心思想。

李白《蜀道難》句子賞析

李白作《蜀道難》一方面勸告友人蜀道艱險“不如早還家”另一方面寄托了功業難成、仕途艱險之意。以下是李白《蜀道難》句子賞析,一起去看看吧!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譯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險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帝王,他們開國的事業何等茫然。從古到今四萬八千年,秦蜀二地從不通人煙。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鳥飛的路線,可以通往峨眉山巔。多少壯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條天梯似的棧道互相鉤連。

上有那駕著六龍的日車也要回頭的高峰,下有那奔騰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連高飛的黃鶴也不得過啊,猿猴要過也無法攀援。青泥嶺上路,盤旋又盤旋,百步九折繞山巒。抬起頭來不敢出大氣,手摸星辰頭頂天。只好坐下來手按胸口發長嘆:“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時候回來呢?這可怕的蜀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聽見鳥兒在古樹上哀號,雌的跟著雄的飛繞在林間。又聽見子規在月下哭泣:“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一聲聲,愁滿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聽一聽也會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顏。山峰連著山峰,離天還不到一尺遠,千年枯枝倒掛在懸巖上邊。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顯,沖得山巖震,推著巨石轉,好一似雷霆回響在這萬壑千山。“蜀道是這樣的艱險啊!可嘆(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不知是為了什么?”

劍門關氣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把關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為禍患。行人來到這里,早上要防備猛虎的襲擊,晚上要警惕長蛇的暗算。它們磨快了牙齒,時刻要擺人肉宴。被它們殺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萬。“錦城雖說是個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當我踏上歸途回身西望,還止不住連聲長嘆。

【賞析一】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賞析二】

一首《蜀道難》,給人的感覺不僅僅入蜀之路的艱難,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艱辛,“噫吁戲,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誰沒有這樣的感嘆呢?特別是像李白一樣具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遠大理想、要求“濟蒼生”“輔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艱難。在《蜀道難》里,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藝術手法,豐富奇特的想象,把這樣艱難的人生之路表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由“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引出古蜀國創業的艱辛,時間之長“四萬八千歲”,環境之惡劣“西當太白有鳥道”就是有了“石棧相鉤連”,還是面對“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處境之險惡“地崩山催壯士死”,就連黃鶴、猱猿這樣會飛能爬的動物都難以越過而“愁攀援”,更何況是人呢?然而,古蜀國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五丁開山”那壯美的故事也不斷激勵著無數的勇士不顧“青泥何盤盤”,而“百步九折縈巖巒”,盡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長嘆。”

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創業自然是艱辛。古蜀國如此,秦塞亦如此,人類的發展史不也就如此嗎?“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多少志士創業的悲壯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電影鏡頭: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由慢變快,那山巒起伏、連蜂接天的圖畫,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飛湍、瀑流、懸崖、轉石帶來的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排山倒海之勢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魅力,激人進取的動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縮呢?“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人在感嘆的同時,更是一種贊嘆,贊嘆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這“難”字已不是簡單的“困難”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體現了人生的意義,若能克服之則可以達到“連峰去天不盈盡”的境界,更能觀賞得到“枯松倒掛倚絕壁”的奇境,至于“飛湍瀑流爭喧虺,平崖轉石萬壑雷”的熱鬧景象就更別提了。這種人生歷盡艱辛,覽便人間美景的感覺,又怎是普通人能體會得到的呢?難免會有人會不解地問“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在封建社會,君王主宰一切的時代,士人的遠大理想,人生價值均系于君王一身,因而主動去靠近天子,盡可能地去被天子賞識,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標。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寵幸,是不勝榮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高處不勝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無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為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與豺”,時刻要提防著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會流血犧牲,人頭落地。被天子寵幸的感覺不錯“錦城云雖樂”,可是整天面臨著“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政治環境又怎不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實現,眾星仰月,“劍閣崢嶸而崔巍”又會讓你覺得寂寞而孤獨,還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樣過的悠閑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來的樣子“不如早還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側身西望長咨嗟!”。

難吶,人生!窮亦難,達亦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創作背景

《蜀道難》一詩寫于天寶初年,是李白送朋友王炎入蜀而作。在天寶元年(742)李白受玉真公主等人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李白的愿望是在朝廷有一番作為,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由于朝政由李林甫等人把持,李白又得罪了高力士,遭受讒言。終于在天寶二載,被玄宗賜金放還。李白離開朝廷,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尤其像他這樣的天才人物,懷才不遇之感尤其強烈,對人世險惡、仕途艱險的體會也更加深刻。

《蜀道難》是李白的代表作,詩人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精神描繪了蜀道的艱險情狀。透過詩篇,我們可以看到蜀道的險阻、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感受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雄奇飛動的筆力。

詩歌主題

對于《蜀道難》的主題之說,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幸蜀而作,有人認為是暗示唐王朝的政治危機而作,還有人認為這首詩僅是寫蜀地山川險要,沒有別的寓意,目前較為公認的是認為李白送友人入蜀而作,而篇中有隱喻仕途艱險之意。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一般寫山川險要,而古辭中也寓有功業難成之意。李白作《蜀道難》表面是描繪入蜀之艱險,勸告友人不要入蜀,實則抒發了自己功業難成的悲憤。古人有一個習慣,即是寫贈友詩時尤其喜歡抒發自己的胸臆,金圣嘆曾經說過:“題本贈人,而詩全寫自己胸臆者,蓋古者贈人之法。”(金圣嘆《杜詩解》)李白也不例外,《蜀道難》詩中對愁苦、悲涼氛圍的描寫正是詩人內心的寫照。

全詩結構

《蜀道難》開篇第一句就是感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既點明主題,又以強烈的情感感嘆為起點,為下文強烈的情感抒發奠定了基調。

全詩大致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從“蠶叢及魚鳧”到“以手扶膺坐長嘆”。在這一段中詩人通過蠶叢魚鳧、六龍回日、五丁開山的神話和傳說描繪了蜀道之險阻、山川之崢嶸,充滿神話色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兩句說明蜀道與秦塞隔絕已久。“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六句對地勢險峻的描寫分為兩個方面。詩人一方面正面寫山路的崎嶇、山川的高險:“西當太白有鳥道”“橫絕峨眉巔”“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一方面運用側面描寫:“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黃鶴、猿猴尚不能過,何況是人呢?詩人用黃鶴和猿猴反襯山川地勢險要,情感抒發的更為強烈。詩人極力描繪蜀道之險,實則渲染仕途之艱難,功業難成之意。

第二段,從“問君西游何時還”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胡來哉”。這一段通過對景物和氣氛的描寫烘托蜀道之險。第一段是雄奇壯麗的基調,而第二段則是愁苦、悲涼的基調。“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悲鳥”與“子規”原本是帶有悲涼色彩的意象,詩人用這些意象一方面是渲染蜀道的蒼涼、空寂的環境氛圍,一方面渲染了詩人自己當時的心境。“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詩人通過寫山峰、枯松、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轟響,寫出了極其驚險的環境和氛圍。李白對蜀地艱險的描繪也是他對官場黑暗艱險的詮釋。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哉!”詩人再敘述了蜀地之險后開始勸告友人,當然也是勸告自己。

第三段從“險閣崢嶸崔嵬”到“不如早還家”,這一段除了寫自然之險外還寫了人世的兇險、戰亂人禍。“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詩人將自然之險和人世之險形成對照,并以此二者說服友人“早還家”。蜀地戰亂人禍使得蜀道難上加難。詩人在鋪排了這么多的艱難情狀后才意味深長的勸告友人:“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既是勸友人也是勸自己。

李白經歷了人世之險,不得不做出無奈的選擇。正如他曾經所高唱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仕途艱險,朝中奸臣小人把持朝政,詩人空有一番興國安邦之愿,也不得不被迫離開京城。“側身西望長咨嗟。”說明李白的矛盾心情,蜀道雖險,但他還是希望登上去的,正如李白始終不曾放棄他的政治抱負,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投靠永王李璘,從軍報國。這雖然是李白的政治失誤,但是也可以看出李白對政治抱負的堅定。

詩篇結尾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結束,與詩篇開頭相互映照,增強了詩的氣氛。全篇結構嚴謹、脈絡清晰,以蜀道難為主題,分別描繪了山路的奇崛難行、山峰的崢嶸險阻、山嶺的高聳入云、蜀道的空寂蒼涼、關隘的險要、易守難攻等等。這些情景組合起來便是一幅壯麗多彩的山水畫卷。

詩歌藝術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充滿幻想,反映到他的詩歌上就使得他的詩歌發想無端,上至九天下至碧落,雄奇壯麗,充滿神奇色彩。在這首詩中,李白發揮了他豐富的想象力,用虛擬的筆法,將蜀地的奇險萬狀描繪的具體生動。李白尤其善于將夸張、想象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將蜀地之險渲染的石破天驚。

詩人引用“蠶從及魚鳧”、“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和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為蜀道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然后詩人又成功的運用夸張手法,突出蜀道的高危險峻。“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夸張的描寫將蜀道的險狀描繪的驚心動魄。我們知道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在他筆下的山川景物常有一中雄壯、巍峨之美,他雖然是寫蜀地之險,但也描繪了蜀地地勢的險峻奇崛,突出了壯麗之美。

詩人以其豐富的情感為基礎,以極其夸張的詩歌語言,奇特的想象,描繪了不同凡響的山川風貌,抒發了詩人強烈、激動的情感,詩意奇情恣肆,筆力雄奇飛動,產生了動人心魄的效果,展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魅力。因此杜甫稱贊李白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這首詩為樂府詩,形似較為自由,篇中有長句有短句,詩人根據描寫的需要和情感的抒發而選擇不同的句式,參差錯落,富于變化。李白的語言奔放而富于變化,活潑流暢具有一種節奏感,形成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感與情感的抒發相配合。

全詩總共三次強調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第一次是開篇第一句,是詩人強烈情感的第一次爆發,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雄奇奔放。第二次是在詩篇中間再一次強調了主題,使得感情的抒發更為深化。到了第三次也就是詩篇的結尾,使情感的抒發達到高潮,至此全詩也結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三次出現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情感一層比一層深,一詠三嘆,曲折回環之妙,把詩歌的主旋律演繹的無以復加,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


李白的蜀道難句子賞析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詩歌。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難句子賞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李白《蜀道難》賞析

【作者】施蟄存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韻一)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韻二)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拊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韻三)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韻四)

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蠑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韻五)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李白的詩歌,以樂府和歌行最為著名,他的豪邁狂放的風格,在這些詩歌中表現得特別淋漓痛快。樂府和歌行,在詩的形式上,原無分別,如果以樂府曲調為題目,就屬于樂府詩,如果自己制造題目,不譜入任何曲調,就屬于歌行體詩。“蜀道難”是魏晉時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屬于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詩,以《蜀道難》為題,所描寫也是蜀道的艱險,所以它屬于樂府詩。

李白此詩極力渲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他為什么忽然想到這個題材,為什么做這首詩,對于這一疑問,歷來就有好幾種解說。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記錄了這首詩的故事。李白初到長安,去拜訪賀知章。賀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詩人,他讀了李白這首詩,十分贊賞,夸獎李白有“謫仙之才”。接著,孟棨所著《本事詩》也說:李白從蜀郡到京師,住在旅館里。賀知章聞其名,首先去拜訪他。看到他的狀貌姿態,大以為奇。又請他拿出著作來看,李白就把《蜀道難》取出來請教。賀知章讀后,贊不絕口,稱他為“謫仙”。這兩段都是晚唐人的記錄,大同小異,可知當時人以為李白作此詩是描寫他從蜀郡出來漫游時的行旅艱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詩的時候相當早。李白到長安,在開元、天寶年間,此詩大約作于開元末年。

《新唐書·嚴武傳》說:嚴武在蜀中,任劍南節度使兼成都尹,驕恣放肆。其時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時,曾推薦嚴武。后來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嚴武的下屬,可是嚴武對他卻極為倨傲。其時杜甫在嚴武幕府中,任節度參謀,因為誤犯了嚴武的父親挺之的諱字,嚴武幾乎要殺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難》,為房、杜二人耽憂。《新唐書》這一段記載是從唐人范攄所著《云溪友議》中采錄的,可知唐代人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宋祁、歐陽修把這個故事寫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確性。但嚴武任劍南節度使,是在肅宗末年。請杜甫任節度參謀,是在肅宗的最后一年,即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當時李白遠在江東,似乎來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嚴武部下的情況。而且從杜甫寫贈嚴武的詩來看,他們二人間的關系未必壞到如此。因此,如果說《蜀道難》是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時間與史實上都有矛盾。

李白詩集有元人蕭士贇的箋注本,他對《蜀道難》提出了新的解釋。他以為這首詩是作于安祿山叛軍攻占長安,明皇倉皇幸蜀的時候,即天寶十五載(公元七五六年)【第6句】:七月間。當時李白在江南,聽到這個消息,以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則不在其位,不言則愛君憂國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詩以達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簽》中,也談到過這首詩。他以為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說都是“傅會不足據”。他認為“《蜀道難》自是古曲,梁陳作者,止言其險,而不及其他。李白此詩,兼采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等語用之,為恃險割據與羈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說事理,故包括大,而有合樂府諷世立教本旨。若但取一人一事實之,反失之細而不足味矣。”

以上是歷代詩評家對《蜀道難》主題思想的探討。把這些意見和原詩參研之下,蕭士贇的講法似乎最合情理,而且使這首詩含有高度的比興意義。由此,明清兩代講唐詩的人,大多采用他的講法,例如唐汝詢、陳沆、沈德潛等,都肯定《蜀道難》是為明皇幸蜀而作,分析得很詳細。

但是,有一件事,他們都沒有注意:丹陽進士殷璠編選的'《河岳英靈集》,選錄了與他同時代的二十四位詩人的詩歌,共二百三十四首。他在自序中說明這些詩起于甲寅,即開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終于癸巳,即天寶十三載。他選了李白的詩十三首,其中就有《蜀道準》。這是一個無可推翻的證據,證明《蜀道難》作于安史之亂以前。那么,它顯然不是諷諭明皇幸蜀的詩了。如果《摭言》、《本事詩》的記載可信,則此詩的創作年代還可以提早到開元末年。為此,我們不取以上那些講法,而把此詩定為李白贈入蜀友人的詩。

初唐以來,樂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卻創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不同于魏晉的新型的雜言體。甚至,他有時還大膽地在詩里運用散文句法。這是遠遠地繼承著楚辭和漢代樂府歌辭的傳統,而加以推陳出新的。就象這首《蜀道難》,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馀大半是不拘一格的雜言句。讀他的詩,要跟著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參差的句法,一氣貫注,而以它的韻腳為段落。長篇的詩,不論歌行或排律,換韻的地方一般總是思想內容分段的地方。讀詩的人應當懂得這個竅門。這一點,我在上文已經談到過,現在再提一提。這首詩,我就用依韻分段,以一韻為一句的方法來寫定。

第一段以“天”字起韻,連押五韻。“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雖然分二行寫,實在只是一句。全詩一開頭就用三字驚嘆詞“噫吁戲”。屈原用過“已矣哉!”漢樂府歌辭有“妃呼豨”、“伊那何”,都是三字驚嘆詞。此后也許在民間歌曲里一向存在著,但在魏、晉、南北朝詩人的詩歌中卻不再出現。不過“噫吁戲”是“噫”字下再加一個“吁戲”。所以不能說是三字驚嘆詞,應當標點作“噫!吁戲!”“吁戲”就是“於戲”,而“於戲”是“嗚呼”的古代寫法。《宋景文筆記》云:“蜀人見物驚異,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難》,因用之。”可知“噫吁戲”是“噫嘻”的衍聲詞。胡元任又引蘇東坡的文章來作證。東坡《后赤壁賦》云:“嗚呼噫嘻,我知之矣。”又《洞庭春色賦》云:“嗚呼噫嘻,我言夸矣。”也就是李白的“噫吁戲”。李白把“噫嘻”衍為三字,蘇東坡更衍為四字,都用了蜀郡方言。

詩的創作方法,完全用賦體。全詩都是夸張地描繪蜀道的危險,行旅的艱苦。第一句先提綱總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難比上登青天還難。以下四句,從蜀國古代史講起。據楊雄所作《蜀王本紀》:上古時蜀國之王有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等,其時人民椎髻哤言,沒有文化。從蠶叢到開明,共三萬四千年。李白節取了兩位蜀王的名字,說蜀國的開國史多么悠遠。“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現在的用法稍有不同。楊雄說蜀國古史三萬四千年,已經是夸大了;李白又加上一萬四千年,說是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沒有和三秦人行旅往來。太白山,或稱太乙峰,是秦嶺的主峰,峨眉是蜀中大山。這兩句說:從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條狹窄而危險的小路。因此,秦蜀之間一向無人來往。

《蜀王本紀》又記載了一個關于蜀道的神話。據說秦惠王的時候,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他們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見有一條大蛇進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齊去拉蛇。忽然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這個神話,反映著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于打開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①,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后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蜀道難重點句子賞析

引導語:李白的這首《蜀道難》可謂是千古名作,這首詩是考試重點,在《蜀道難》中,有哪些重點詩句呢?我們一起來把它們掌握了吧!

  蜀道難重點句子賞析

【第1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直譯為:蠶叢和魚鳧等遠古蜀王開國的事跡是完全不知道了!

解釋為:“茫然”的意思是“模糊不清的樣子”.由于年代久遠,有關蠶叢和魚鳧等遠古蜀王是如何開國的,已經沒辦法知曉了.

【第2句】: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直譯為:(長安)西面有太白山擋住了入蜀的道路,只有一條鳥兒飛行的路線可以通過峨眉山的頂峰.

解釋為:這兩句詩是說由秦入蜀十分困難.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

【第3句】: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直譯為:(太白山)山崩地裂,五位壯士犧牲了生命,這以后才有了一條由高峻的山路與鑿石架木而成的的棧道相連而成的蜀道.

解釋為:這里以“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烘托了蜀道開辟的艱險.

【第4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直譯為:(蜀道的)上面有迫使太陽神的車子繞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波濤滾滾的回旋的急流.

解釋為:兩個“之”字,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結構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這兩句詩分別通過對山高、水險的刻畫,從側面烘托出了蜀道的艱險.

【第5句】: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直譯為:最善于飛翔的黃鶴,尚且不能夠飛過去;最善于攀援的猿猱,也為難以攀援過去而發愁.

解釋為:這兩句詩是承上兩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來的.正因為山峰如此高峻,所以連善于高飛的黃鶴也飛不過去;正因為川流如此險急,所以連善于攀援的猿猱也為攀登而發愁.動物尚且如此,不言而喻,人行走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第6句】: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直譯為:(行人)伸出手來就可以觸摸到天上的星辰,抬起頭來望天緊張得不敢呼吸,只好坐下來用手撫胸長長地嘆氣.

解釋為:這兩句詩描繪了人行蜀道之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

【第7句】:畏途巉巖不可攀.

直譯為:可怕的道路、險峻的山巖實在難以登攀.

解釋為:這一句刻劃了行人行至青泥嶺地段時,看到蜀道如此艱險后望而卻步的心理.

【第8句】: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直譯為:又聽見子規鳥在夜月下哭泣,一聲聲使這空寂的山間顯得更為愁慘.

解釋為:“愁空山”是一個使動句,意思是“使空山……愁”,“愁”是“使……愁慘”的意思.

【第9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直譯為:蜀道的難行比登天還要難,使人一聽說它的艱險之狀便大驚失色.

解釋為:“凋朱顏”原指“衰老”,用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大驚失色”.

【第10句】: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直譯為:連綿的山峰離天不滿一尺,千年枯松好像倒掛在懸崖絕壁上.

解釋為:詩的前一句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極言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是襯托絕壁之險.這里主要是從靜態的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一種驚險的氣氛.這是以靜來襯托下文中的動(飛湍、瀑流、懸崖、轉石).

【第11句】: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直譯為:奔騰的急流、瀑布爭相轟鳴,大水沖擊山崖,碎裂的石塊滾滾而下,千山萬壑間響起雷鳴般的聲音.

解釋為: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給人以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第12句】: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直譯為:假若把關的將領不是自己的親信,就會變成叛逆的人.

解釋為:這里用了一個比喻句,用狼和豺來比喻那些據險叛亂的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勸人警惕戰亂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13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直譯為:時時刻刻都要躲避猛虎、長蛇.

解釋為:這是一種互文的用法,要將兩句聯系起來確定意義.猛虎、長蛇,一方面是當時蜀山荒險,有蛇虎出沒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比喻如同蛇虎一般殘害人民的軍閥割據者,即舊注所說的暗示蜀中將有軍閥叛亂發生.

【第14句】:側身西望長咨嗟!

直譯為:(行人)轉過身子,向西望去,嘆息不止.

解釋為:這是描寫行人在走到劍閣以后,回首來時的蜀道還會感慨不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看久久久久久A级毛片|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视频| 天天想你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中文| 怡红院免费全部视频在线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好男人社区神马在线观看www| 美女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永久免费|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生活片| 里漫社扶她全彩口工漫画| mm131美女做爽爽爱视频| 九九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看| 日韩a级片在线观看| 特黄特黄aaaa级毛片免费看|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女女高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波多野结衣电影thepemo| 丰满肥臀风间由美系列| 免费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电影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免费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 亚洲欧美自拍明星换脸|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影音先锋男人站| 最新欧洲大片免费在线|